说起收藏品,人们脑中想到的肯定是字画、古玩等。对于广大的烟民来说,烟盒(又称烟标)是日常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存在。但在一些人眼中,这却是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宝贝”。烟盒作为世界四大平面印刷收藏品之一(另外三个是邮票、火柴商标、酒标),正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中。 张玉孝,今年45岁,永清县刘街乡渠头村人。20多年来,他收藏了多个烟盒,年头最久的有50多年的历史,很多已经停产的香烟品牌在他手中“重现江湖”。他也成为当地藏品最多的藏家之一。 令人不解的是,张玉孝从不抽烟,甚至对烟味反感。那张玉孝是如何与烟盒结缘的?他为何如此痴迷?众多烟盒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又是如何收藏到这么多烟盒的?近日,记者来到渠头村,采访了这位烟盒收藏者。 9岁时他第一次收藏烟盒后因别人不解而放弃 初见张玉孝时,他给人一种儒雅、温润的感觉。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一家幼儿园。几年前,他和妻子在村里开办了这所幼儿园。每天,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一间宽敞的屋子成了他的办公室兼收藏室,然而,他的“烟盒仓库”却并只这一处。 “办公室里有,家里也有,到处都是烟盒。”张玉孝开始讲述起自己的收藏经历。 年,张玉孝出生于渠头村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在村集体办的厂子里工作,母亲务农,家中还有哥哥、姐姐、弟弟。年秋,为了养家糊口,父母在村里开了一个简陋的小卖部,主要销售油盐酱醋和烟酒茶糖等日用品。9岁的张玉孝第一次看到了软包烟盒。 “那时,农村的孩子没见过什么好看的包装品,烟盒上花花绿绿的图案深深吸引了我,虽然生活条件有限,消费品也有限,烟盒的包装不如现在精美,但有一种淳朴美。”张玉孝回忆说,脸上呈现出儿时的兴奋感。在橱柜里,他看到了9分钱一包的“小金鱼”、1毛2的“春耕”、1毛4的“福字”等,还看到了当时的奢侈品牌“恒大”、“大前门”等。 张玉孝喜欢烟盒还有一个原因。“我父亲擅长书法,逢年过节,乡亲们就找他写春联,我就在他旁边打下手,耳濡目染下,我也喜欢上了书法。烟盒上的字都是书法字体,大多是名家名人写的,布局章法很美,令人越琢磨越有味道,这正好成了我的字帖。”他说。 此后,年幼的张玉孝开始收藏烟盒。每次得到心仪的品牌,他就把它小心翼翼地夹在书本里。闲来无事时,他就拿出来欣赏。一年多过去了,他竟然收集了近个烟盒。 那时,张玉孝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收藏,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爱好。但是,在当时的思想观念下,很多人不理解这个小孩子,甚至还会笑话他:“你攒这些垃圾干什么?” 这样的反映令张玉孝很受打击,时间一长,他越来越没有兴趣了。“他们不明白我的初衷,我也找不到方向,比较迷茫。被他们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收藏烟盒没有多大意义。而且,我也没告诉父母,家里也没有地方放烟盒。于是,我就把烟盒都扔了。”张玉孝无奈地说。 此后,张玉孝一直闷头学业,就连书法也很少练习了。直到现在,回忆起那些被扔掉的烟盒,他仍后悔万分。他叹着气说,如果当年有人鼓励他,也许,他就能一直坚持下来。 他为收集烟盒四处奔走曾跟孩子“抢玩具” “从一开始两手空空到收藏了十个八个,我的成就感不断增加,等收藏到了近百个,这种感觉又不一样了,一直到现在,这种乐趣依然在不断叠加。”张玉孝欣喜地说。 在收藏的过程中,张玉孝有过许多酸甜苦辣的经历。有一天,在一场婚礼上,他听说有个村民买了一个新品牌的香烟,他找到对方询问能否把烟盒给他,没想到,对方说自己早把烟盒扔垃圾堆里了。于是,张玉孝就去翻垃圾堆,结果真找到了。有一天,朋友给了他一个烟盒,他放到衣服兜里,可是衣服不小心被妻子洗了,看着皱巴巴的烟盒,张玉孝心疼万分。还有一次,他去大城淘到了一个烟盒,结果回家时忘记带了,又赶紧开车折返回去。 在采访中,张玉孝向记者展示了一个铁质的烟盒,这叫“葵花”,在当时算是高档香烟,因为它不仅可以装烟卷,上面还有一个打火机,十分方便,由于时光的侵蚀,它已经有些斑驳了。张玉孝介绍,“葵花”是不带过滤嘴的,生产没多久,全国烟草行业开始大规模生产过滤嘴香烟,“葵花”也就停产了,但烟盒却成了收藏者眼中的“绝版”。 说起收藏这个烟盒的经过,张玉孝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那天,我去朋友家里玩,他告诉我,家里有一个烟盒,放了很多年了,一直没啥用处,就给自己的孙子当玩具了。朋友特别爽快地把烟盒送给我了,但是,他的小孙子却不答应。于是,我厚着脸皮给孩子买了很多零食,他这才同意了。为了烟盒,我竟然跟孩子‘抢玩具’,真是说不过去呀……” 在收藏烟盒的20多年里,最令张玉孝感动的就是他的朋友。在他的感染下,很多朋友开始自发地帮他收集烟盒。张玉孝有一个哈尔滨的朋友,是一个工程师,他经常去外地出差。知道张玉孝的爱好后,朋友分三次给张玉孝寄来多个软包烟盒。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些烟盒全部是崭新的,没有一丝折叠过的痕迹,品相极好,十分难得。而且很多老牌子他都没有印象,有的还是第一次见,还有一些地方品牌并没有在全国流通,因此更加珍贵。 “大港”、“红叶”、“恒大”……在几本书里,夹着张玉孝朋友送来的27个软包烟盒,已经有35年了。这些烟盒的来历很奇特。它们原是旧时朋友的家人攒的,用来糊箱子的,没想到在角落里一放就是许多年。朋友偶然发现了,就给了张玉孝。张玉孝像是捡到宝贝了一样,十分珍爱。对此,他解释说:“过去,人们不重视收藏烟盒,扔一个市面上就少一个,要是再想要,只能从藏友手中买。我一下子得到这么多旧烟盒,实在难得。” 23岁再次遇到烟盒他重新燃起兴趣 初中毕业后,张玉孝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回到村子帮助父母打理家里的小卖部。每天除了卖货,他有了很多零散的时间,于是,他开始系统地练习书法。白天,店里没顾客时,他便拿出毛笔和墨水,在报纸上写两下。晚上,他又抽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临摹字帖。 “我喜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有力。”张玉孝解释说。随着不断地练习,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得到了父亲的夸奖,就连乡亲们也十分肯定。23岁那年,他成为了渠头村一带最年轻的账房会计,每到婚丧嫁娶时,他就负责为乡亲们写账。 瓜子、花生、茶水……在农村的账桌上,少不了这几样零食,当然,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物品,那就是香烟。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一包烟成了主家答谢帮忙人的最朴实的礼物。 于是,在这样的场合上,张玉孝又一次接触到了烟盒。第一个吸引他注意力的是一个叫“香格里拉”的烟盒。“当时,有人把烟发完了,就随手把烟盒扔到了桌子上。我一看,是一个蓝色的烟盒,上面用行书字体写着名字,非常漂亮。”他告诉记者。 张玉孝摆弄着这个烟盒,心中涌起一种别样的感觉,他仿佛遇到了一个分别很久的老朋友,更像是找回了一件丢失已久的心爱之物。那天,他下定决心:重新收藏烟盒。 此后,张玉孝终于找回了儿时的收藏欲望,而且变得更加强烈。每天,除了找遍身边的烟盒,他还自掏腰包买烟,然后把烟分给别人抽,自己只留下烟盒。如果看到别人在抽烟,他会主动对别人说,你抽完烟后把烟盒给我吧。走路时,他也会低头寻找,看看路边有没有被人丢弃的烟盒。渐渐地,他喜欢收藏烟盒的事被朋友们知道了,大家也开始帮他收集。学会上网后,张玉孝结识了许多外地的网友,他经常托网友从五湖四海寄烟盒给他。 爱烟盒不爱抽烟他欣赏其中的文化和历史 张玉孝喜欢烟盒,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不管好烟次烟,不管国内国外,只要是烟盒,只要是自己没有的,他就收藏起来。从小到大,他没抽过一口烟,别人送他烟卷,他都保存起来。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健康、积极的收藏理念,更加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