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作者简介: 李一帅,女,天津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 战争电影不仅仅是电影的一种题材,它更是通过战争的历史、政治、社会等因素,体现民族价值观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个体、性别、阶级等伦理观的一种表达。战争是一种全面展示人的正义、罪、善的现象,电影艺术的视听与叙事综合性正是能够展现与还原战争故事的最好形式之一,是回顾战争历史、挖掘战争深层意义的入口。 近年来,中国电影不断走出国门,在国外院线、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展中亮相。在改革开放30余年中,中国走到海外的电影主要以表现中国乡土文化、表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活文化、表现虚构中国古代传奇文化为主。相比之下,表现战争题材的电影能够走出国门的并不多。而国外走进中国国门的战争题材电影却有增无减,近三年就有《血战钢锯岭》《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天空之眼》《狂怒》《间谍同盟》《坚不可摧》等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国内上映。算上早年未在国内院线上映,却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外国战争电影,外国战争题材电影在中国观众中可谓是一时炙手可热。近期《战狼2》作为中国战争题材的电影主动地走向国际市场,引起热烈的讨论,但是中国战争电影海外传播的数量与外国战争电影传播到中国的数量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战争题材电影在国内外都拥有广阔的观众市场,战争电影从题材的热度来说有利于海外的传播。战争题材电影何以赢得观众市场?第一,对战争电影的喜爱是因为观众对历史的喜爱,战争是在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世界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不同的历史背景衍生不同的战争类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二战电影,每个国家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探索战争对本民族的伤害,找到自己的民族情感。第二,一部分观众对战争电影喜爱是因为对军事的喜爱,军事并非是日常性的一部分,观众对军事的喜爱是对日常生活的摆脱,同时是对尚武精神的一种崇拜。在电影中,能全面展现包括战术、军队指挥、军事运筹等各方面的军事战略,同时也展现枪械、火炮、坦克、军用飞机、舰艇等军事装备。通过战争题材电影,观众可以对日常生活外的军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第三,对战争题材电影的喜爱是观众对和平的向往,通过战争题材电影,了解战争的残酷性,让观众对当下和平生活更有珍惜之感,对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和民族抱有同情之心。 综上三点,从观众对战争题材电影喜爱的角度来看,战争题材电影在国内外都有着庞大的观众市场,所以让我国战争题材电影继一些生活题材之后走出国门显得越发重要。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海报 (李安导演作品,)一、战争题材电影表达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个性总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这些同一民族人民的个性中的共性就形成了民族性。民族性是在历史中慢慢形成的,民族性就是本民族的基础价值观。战争是比较容易显示民族性的历史事件,因为战争直接面对的生死问题,这时人民显示出的民族性更真实、也更纯粹。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艺术也同样彰显着民族性,艺术家有民族的属性,这种民族性的烙印同样会显示在他们创作的作品当中。丹纳表示:“不同的种族在精神上的差别,正如脊椎类,筋节类,软体动物在生理上的差别;他们是按照不同的方案构造的生物,属于不同的门类——最后,在最低的一层上还有一切能创造文明的高等种族所固有的特性,就是有概括的观念;人类凭了这一点才能建立社会,宗教,哲学,艺术。不管种族之间有多少差异,这一类的才能始终存在,不是控制其余部分的生理上的差别所能损害的。”[1]而战争题材电影正是表现民族性的好媒介,它可以把一个民族的民族性通过电影的画面叙事传递世界上的任何人。 正如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谈战争:“在野蛮民族中,出于感情的意图是主要的;而在文明民族中,出于理智的意图却是主要的。”[2]各国观众根据战争题材的电影来认识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中的情感和理智,这正是战争题材电影海外传播、走向世界的意义所在。 最能表现世界各个民族性的战争莫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涉及的参战国有60多个,战争的覆盖面极广。二战带来的创伤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民族感同身受的,所以世界上战争题材电影也以表现二战题材的数量为多。每个国家的战争题材电影展现的民族性也不同。 以英国走向世界的二战题材电影为例,早期的战争题材电影很多是表现英国的正面战场,尤其是空中战场。《不列颠之战》展现了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国战机展开激烈战斗的场景。由意大利等国拍摄的《伦敦上空的鹰》也大量描写了英国空中作战场景,因对德国间谍的防范失误而造成年英国本土遭受空袭。而近20年,随着二战的逐渐远去,英国也从描写正面战场的故事转为描写人在战争中的境遇,更白癫疯初期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