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芽,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芽,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芽,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啊,茉莉花!

  《拔根芦柴花》是中国著名的汉族民间曲调,原流传于江苏扬州一带的汉族民歌,因曲调优美、歌词上口,现广为流传。

  《拔根芦柴花》原是当地在水田劳动中唱的歌,属"秧田歌";稻农为了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便以歌寄兴,他们所唱的内容有很大的即兴性,而曲调和衬词衬腔则是相对稳定的。由桑子和口才最好的栽秧能手,即领趟的妇女领唱"打头号子",接着众人"吆号子"。赛号子时有对唱、独唱。大多数"领唱"节奏舒展自如,音调明亮悠扬,优美动听,"众和"节奏明快,跌宕起伏,洋溢着欢乐的劳动气氛

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呀就的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呀来的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呀来采。

洗衣那个哪怕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泼辣鱼那个飞跳,网呀来的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姐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

姐胜那个情郎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胜姐亲桃腮。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江苏民歌《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但从音乐来看,它与江浙一带的民歌有着更密切的渊源关系。全曲十二段词,分别用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离死别的故事。相传,坚贞的孟姜女为被迫去筑造长城的丈夫范杞良千里送寒衣,历尽艰辛,路经苏州浒墅关时被守关吏卒刁难,无法过关,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惨身世编成这首小调献唱,终于感动了吏卒,开关放行。这个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均形成于唐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以后。千百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倾注着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借以抒发受压迫者内心的悲怨。它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其曲调有不少变体,许多戏曲、曲艺音乐和民间器乐中都有由它演变而来的曲调。

正月个里来是新春

家家那个户户喜盈盈

人家夫妻团圆聚

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

夏夜里银河飞流星

那是牛郎为织女点燃的红灯笼

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

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

九月里来九重阳

菊花煮酒空相望

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

窗前月如霜

我给亲人做衣裳

线是相思针是情啊

针针线线密密缝密密缝

再把心口一丝热

絮进寒衣伴君行

絮进寒衣伴君行

大雪纷飞北风急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从秋走到年关过年关过

不知丈夫在哪里在哪里

声声血泪声声唤

天也昏来地也暗

  《月儿弯弯照九州》揭露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偏安江南,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月儿弯弯照九州渔船儿到处好停留

青山绿水风光好呀渔哥哥吹笛妹梳头

月儿弯弯照九州渔家的工作几时休

白天摇船夜补网呀小妹妹青春水里丢

月儿弯弯照九州翻天的风浪使人愁

要穿要吃哪顾得险呀可怜夜夜泪双流

月儿弯弯照九州人生的苦乐自寻求

好人到底收场也好呀一分勤力一分酬

一分的勤力一分的酬

  无锡景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小调之一,旧称时调,其曲调来源自清末民间,已不可考其作者,在中国南北均有传唱,多由茶馆、青楼卖艺之女即兴填词,故当时歌词并不固定,唯多用方言(吴语)演唱,在江南一带,除《无锡景》外,还有《苏州景》、《杭州景》、《上海景》等多种同曲异词的版本。

我有一段情呀,

唱拨拉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

让我唱一只无锡景呀,

细细那道道,

唱拨拉诸公听。

小小无锡景,

盘古到如今,

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

一到民国初年份呀,

新造那一座,

光呀光复门呀。

无锡去来往呀,

火车真便当。

同运桥堍下才是大栈房呀,

栈房里修饰得蛮清爽呀,

热闹哪个市面,

象呀象申江呀。

--

春天去游玩呀,

顶好是梅园。

顶顶暇义坐只汽油船呀;

梅园靠拉笃太湖边呀,

满园哪个梅树,

真呀真奇观呀。

第一个好景致呀,

要算鼋头渚,

顶顶暇义夏天去避暑呀;

山路曲折折多幽雅呀,

水连哪个山来,

山呀山连水呀。

天下地二泉呀,

惠山脚半边,

泉水碧清茶叶泡香片呀;

锡山相对那惠泉山呀,

山脚下两半边,

开个泥佛店呀。

开个泥佛店呀。

  一首歌道破“天机”,苏杭(苏州,杭州)是个美丽的地方。“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可谓是人间仙境,人间的仙境不止是美,令人心旷神怡可以过上神仙似的日子,听这首歌,一起来个心灵感受~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

杭州西湖,苏州(末)有山塘,

哎呀,两处好地方。

哎呀哎哎呀,哎呀两处好风光。

正月里梅花开,哎~呀,

二月里玉兰开放,哎~呀,

三月里桃花满园尽开放,

四月里蔷薇花开,牡丹花儿斗芬芳,

五月五日龙船会,揽船摇放浜,

端阳锣鼓轻敲,

刹郎--郎仔郎当

刹郎--郎仔郎当

郎里郎当刹啷一声响,冬冬镪,

打一个招呀,揽船摇放浜,

再打招呀摇进山塘。

 

六月里荷花开,七月里七秋凉,

八月里供斗香,家家赏月亮,

秋风那地秋雷阵阵桂花香,

得儿~~~~~~~~~

九月里是重阳,啊~~

黄菊花儿满园闹秋殇,胜似春花。

十月那个芙蓉,

芙蓉花呀,花呀花开放。啊

 

十一呀月里雪呀雪花飞,

十二月里腊梅花儿黄,哎呀,

四季好风光,

哎呀,哎哎呀,哎呀

说不尽的好风光。

唱出醉美家乡,

您心中的歌曲是哪一首?

我们形容少数民族的特点,不论是那个民族,你脑中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可能都是能歌善舞,可见“会唱”是人们对少数民族的第一印象。也的确,有不少少数民族民歌令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也有不少被翻唱成为汉族歌曲,使更多听者能明白词中意境。因为QQ音乐曲库的限制,只能选择比较知名的已有汉语翻唱的歌曲推荐给大家。

藏族《次仁拉索》

《次仁拉索》的全国走红可能要从电影《红河谷》中宁静哼唱这首歌曲开始,在藏语中“次仁”是长寿、永恒的意思,“拉索”是啊、啦等语气助词,全意表达的是一种永恒的赞美,因此不少藏族同胞名字中都有次仁两字。

维吾尔族《阿瓦日古丽》

维吾尔族经典民歌大多数爱情歌曲,《阿瓦日古丽》就是其中一首。阿瓦日古丽是一名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听名字就很美丽吧,根据歌中所唱,天涯海角都没人比得上她,不得不感叹维吾尔族小伙真会追姑娘。

哈萨克族《都达尔和玛利亚》

《都达尔和玛利亚》是流传在中亚草原上的一支哈萨克族民歌。歌曲讲述的是在俄国沙皇统治时期,俄国沙皇侵占了哈萨克草原,俄罗斯姑娘玛利亚遇到了哈萨克青年都达尔便一见钟情,之后他们便相爱。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写下了这首民歌。抗战胜利之后,在电影《小城之春》中将《都达尔和玛丽亚》作为影片的主题歌,也为歌曲的走后推波助澜。

乌孜别克族《黑眉毛的姑娘》

说《黑眉毛的姑娘》你可能不知道,但如果说王洛宾先生根据它改编的另一首歌曲你一定耳熟能详,那就是《掀起你的盖头来》,我猜可能因为乌孜别克族结婚不需要带盖头,所以没有掀起你的盖头一说吧。

塔吉克族《古丽碧塔》

《古丽碧塔》是塔吉克族人人都会唱的情歌,这首古老的歌曲后来成了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主题曲而红遍全国。“古丽碧塔”是一种矮小的美丽之花,也有姑娘取这个名字。在塔吉克族的婚俗中,把新郎比喻成国王,把新娘比喻成王后,因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在三天的婚礼中,俨然成了“国王”和“王后”的他们,吃饭都有“仆人”送来,走路要走在最前面,父母也只能跟在后面。

回族《花儿与少年》

回族有一种高腔山歌的对唱被称为“花儿”,又称为“少年”,听糊涂了吧。在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土家族《马桑树儿搭灯塔》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传唱久远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和灯台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树,但灯台树常常攀附于马桑树上,枝桠紧紧缠绕。因此土家人用马桑树和灯台树的意象来表现男女缠绵、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绵绵情意。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它的歌声便始终相伴着战士们的征程。

高山族《娜鲁湾情歌》

《娜鲁湾情歌》台湾资深艺人万沙浪当年的脍炙人口的一张专辑,他是以原住民身份出专辑的第一人,《娜鲁湾情歌》之后便掀起了一股台湾原住民音乐风,张惠妹等台湾歌手都唱过这首歌。

鄂伦春族《鄂伦春小唱》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鄂伦春族的音乐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长音和颤音,优美动听。“赞达温”的歌词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

哈尼族《其多列》

《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著名民歌,亦是首儿童歌曲。这首歌是孩子们结伴上山砍柴、拣竹叶的路上唱的,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侗族《蝉之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蝉之歌》是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夏日里令人烦躁的蝉鸣之声,却在侗族大歌里被模拟演唱得声声入耳,如同天籁之音。

经典回放

Classicreplay

古典音乐

民歌民乐

中外流行

萨克斯

笛子名曲

欧美爱情

小提琴

二胡名曲

怀旧经典

钢琴名曲

古筝名曲

另类摇滚

经典音乐

古琴名曲

俄罗斯民歌

欧美怀旧

梁祝演绎

影视金曲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