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昆明华山西路一路搜索,在一个小巷子里,终于找到朱德故居。这里清幽安静,附近的住户三三两两悠闲走过,而对着朱德故居心情激动、东瞅瞅、西看看的,一看便知是和我一样的探访者。 原文刊登于东航航机杂志《东方风情》1月刊,原文标题:拾忆云南,朱德故居 编辑/杨建开图/张永强 朱德亲手打造洁园 朱德故居实则是两个紧挨着的院子,但故居的前半部分地处红花巷4号,后半部分则位于小梅园巷3号,朱德給位于小梅园3号的院子取名“洁园”。据说红花巷4号是朱德在年时从四川回到昆明之后,向一位陆军讲武堂教官借住的地方。这所宅院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是昆明典型的“一颗印”式建筑,正方面阔五间、为两层重檐楼房,三间耳房和五间“倒座”均为平房。 由于红花巷4号面积有限,朱德为了安顿亲属,就买下了相邻的一片空地,修建了花园并建造新宅院。朱德把这座宅院起名为“洁园”,既表达了他对当时军界官场腐败黑暗现象的不满,更显现了自己洁身自重的理念。 洁园由朱德亲自布局设计。进入小院,一株紫薇安静地守护着这座寂寞的老房。与红花巷4号的四合院相比,洁园显得更加清幽。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把旧居捐赠给省政府。年,省政府对洁园进行修缮后成了幼儿园,朱德听说后非常高兴。后来朱德来云南视察,还与夫人特意到幼儿园看望教师和儿童。他勉励教师重视儿童成长,把孩子们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并欣然挥笔写下了《菊园赏菊》一诗:“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朱德进讲武堂 从年2月朱德到昆明求学,至年3月赴欧洲寻求真理,朱德总共在云南度过了13个春秋,他把云南看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至今,老一辈的云南红河人还会说朱德是红河人,是他们的骄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不能不提到朱德进讲武堂的故事。 年初春2月,一个名叫朱建德的四川人徒步行走了70余天,打算来昆明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不过当时讲武堂只招收云南籍学生,因此朱建德未被录取。年底,讲武堂再次招生,朱建德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德,籍贯改为云南省蒙自县临安府,这才被录取了。这就是红河人骄傲的原因。 不过,当年朱德人是进了讲武堂,但没多久他那一口四川话还是暴露了自己。据说当时学校当局中有的人提出要开除他的学籍,幸好主持讲武堂校务的李根源先生慧眼识珠,认为不要拘泥于条框,把一个跋涉千里而来的有志青年拒于门外。于是,朱德才可以留在讲武堂继续学习。 对于在讲武堂学习的那段时间,朱德曾回忆说:“我一心一意投入到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讲武堂成为朱德军事生涯和革命生涯的起点。毕业后朱德从最底层做起,从副目(副班长)干起,历任营长、副团长、团长,逐渐展现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年8月,31岁的朱德升任滇军第二军第十三旅少将旅长,后又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 年初,云南政局动荡。朱德痛心疾首,在洁园里苦苦思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年3月,朱德将房屋委托给护国军同事李云谷先生代管,离开了昆明,前往欧洲,一代伟人朱德迈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步伐。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