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丽村庄的脱贫路径文/《宁夏日报》丁建峰 图片来自网络夕阳西下,晚霞绚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火红的辣椒和金黄的玉米,成为秋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把丰收的喜悦,写进农民的心田。好日子!光阴渐好。在彭阳县红河镇何塬村,农民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爽朗,他们建新居,养牛羊,忙务工,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洒脱。安居:“传球!”“扣篮!”“好把式!”围观的村民鼓掌、加油。年近五旬的陆志俊坐在篮球场旁边的凉亭里,开心地看着小伙子们打篮球。距离篮球场不远的空地上,女人们正在跳广场舞。老年人则在健身器械上悠闲地锻炼着身体。“每天晚饭后,居民点旁边的广场就热闹咧!”陆志俊喜欢傍晚去广场散步,聊天。3年来,他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变化天翻地覆。”陆志俊说,3年前住在偏僻的窑洞里,交通不便,每天还要去驮水,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圈子里面走不出去。年,陆志俊搬迁到新建成的居民点,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这让他欣喜不已。院子大,门前屋后还有空地,种点蔬菜瓜果。村庄道路平整,水电通畅,绿树如荫,鸡犬相闻,好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交通便利了,陆志俊务农之余,也可以出去打工增加收入。村民王志凯最牵心的孩子入托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过去,村民的孩子入托,只能跑到4公里远的甘肃平凉市寨河乡高寨村的乡村幼儿园,路远,还跨省,导致不少适龄儿童无法入托。“正在规划建设一所幼儿园,明年春上就能建成。”村支部书记冶万军说,现在学校、文化广场、医务室都建成了,明年计划建一个银行和电商终端,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取钱和网购了。这是彭阳县在城镇一体化建设和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为村民们打造的“家门口便捷生活”。夜幕降临,村落幽静,家家户户灯盏齐明。大户:41岁的村民王恒,这两天正忙着申请贷款,扩大养鸡规模。这次可是大手笔,计划贷款60万元。8年前,生活能温饱就满足了,哪里还能想到有如此大的手笔?王恒长期在外打工,家境贫困。曾经为银川市一家养鸡场售卖玉米,看养鸡效益好,有些动心了,年回何塬村养鸡。当时自己手里只有元,村上又帮着争取了2万元的贷款,年,他用这些钱起家,购进了只鸡苗。“第一年就赚了4万元。”王恒说,这相当于打工两年的纯收入。年起,王恒持续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已经达到只,纯收入1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咱们村环境好,饲草足,正适合养鸡。”王恒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向村民们做着动员工作,并为愿意养鸡的村民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物和技术指导,带动十几户村民成为养鸡专业户。今年,王恒筹划着要建一个养殖规模2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实现自动温控、自动饮水、自动喂食,再建一个养鸡场用沼气系统……”8年的时间,从一个打工仔成为具有现代化养殖理念的养殖技术带头人,王恒为何塬村的产业发展诠释着标本意义。工程:连日来,村民冶万财正忙着建设两大“工程”——大瓦房和能容纳亩玉米杆的草料棚。冶万财养牛20年,前18年一直不温不火,数量维持在10多头。近两年来,彭阳县多措并举,推动草畜产业迅速发展。借着发展的东风,两年的时间,冶万财家的牛增加到60头。养殖规模上来了,饲草不足成了当务之急,冶万财动手建造了全村最大的草料棚。“今年计划养牛70头,明年继续扩大规模,多备饲草,还可以支援其他养殖户。”冶万财高兴地说,“草畜产业好政策,吹向农村暖人心。”冶万财的牛销往上海、天津等地,今年收入将突破20万元。新房,牛棚,高大的草料棚,排成一个“品”字形,宛如“三驾马车”,带动冶万财奔向好生活。靠帮扶资金养羊致富的村民蓝文红也在盖着崭新的“四合院”,还通上了暖气。一年近千只羊的“流通量”,让他稳居全村肉羊销售的“头把交椅”。“村子越来越美丽,村民发展的劲头越来越足了。”冶万军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