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这篇是「多聊茶」第肆佰壹拾玖篇常规文冰岛普洱正文详说冰岛想知道你的朋友,是不是同为爱茶之人吗?我有个办法,百试不爽。你只需要问:老兄,冰岛在哪里?如果对方答:北欧。那么不好意思,这位估计平时不太喝茶。要是对方答:云南。那么恭喜你了,这位想必也是茶圈人士。在普通人的常识里,冰岛是一个国家。在爱茶人的茶桌上,冰岛是一款普洱。且慢。不是说冰岛是一个地名吗?怎么又成了一款普洱呢?其实这样的现象,在中国茶文化中并不稀奇。您看,龙井也好,六堡也罢,不都既是地名也是茶名嘛。冰岛,是云南的一个寨子。这里的普洱名气大了,因此便直接以地名为茶名了。对于冰岛寨子,我真不算陌生。前后去过几次,还小住过一段时间。但与冰岛结缘,却又不是因为普洱茶。大致在年,当时我在CCTV10为饮食纪录片作顾问。云南省双江县,要拍一部反映当地饮食文化的片子。因是茶乡,所以怕一般的主持人难以胜任。于是我这个“见不得光”的顾问,才迫不得已从幕后走到台前,勉强充当那一集片子的美食侦探。又因为那时的冰岛,已经是双江县最火热的产茶村寨。因此当地宣传部门,强烈建议到冰岛取经拍摄。可是这个要求,让摄制组吃尽了苦头。原因何在?去冰岛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了。搞清楚冰岛需先了解大冰岛和冰岛老寨。大冰岛也称冰岛五寨,是指冰岛行政村下辖的五个自然村,也就是冰岛、糯伍、坝歪、南迫、地界,五个自然村都有品质上好的古茶村。但只有那50多户人家的冰岛自然村所出产的茶,才被认为是正宗血统的冰岛。于是为区别大冰岛和冰岛自然村,人们称后者为冰岛老寨。而我们所讨论的冰岛也仅指冰岛老寨。冰岛老寨很偏僻,距离镇政府还有30.5公里,海拔在米左右。作为双江县的高山寨子,从城镇到冰岛只有一条山路便道。其中某些路段极窄,车辆几乎是有半个轮胎悬在路外。除此之外,路况更是差劲。大坑套着小坑,一路走一路颠。随行的摄影师戏称,大家这趟来冰岛都很有礼貌嘛,总是冲着窗外的人点头。好么,我们倒是想不点头呢?可这路不平呀。等到了寨子,大家感觉都要散架了。去一趟双江的冰岛,可这不比去一趟北欧的冰岛省劲呢。其实这个寨子,以前叫做“丙岛”,是傣语的发音。翻译成汉语,意为“长苔藓的水塘”或“用竹篾做寨门的地方”。不知道从何时起,有高人将乡土气息浓郁的“丙岛”改为国际范十足的“冰岛”了。据当地干部介绍,开始“冰岛”二字还只是俗称。到后来名气越来越大,连官方也顺应民意改“丙”为“冰”了。现如今,连脚下的水库也改名叫做冰岛湖了呢。其实这样的地名雅化显现,倒也是屡见不鲜。清末北京有一处狗窝胡同,名字听着实在不雅。进入民国后,有文人取其谐音而改为高卧胡同,一下子意境大不相同。还有一条苦水井胡同,也谐音雅化为福绥境胡同,也是沿用至今。所以将“丙岛”改为“冰岛”,真可视作是这一茶区成功的关键一步了。天价普洱冰岛自古就有茶树,可就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以前也没有什么人来收茶。当时双江县周边的低山茶树才更受欢迎,而冰岛这里的茶则卖不出去。农民们的生活来源,主要还是靠种玉米。至于卖茶的钱,当年在村民整体收入中,只是微乎其微而已。至于冰岛普洱的红火,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了。年,台湾《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策划了临沧茶区专辑。可是其中,对于“冰岛”只字未提。也就是说,十五年前绝大部分的爱茶人士,还都不知道冰岛茶为何物呢?因为拿着县委宣传部的红头文件,所以那一次的拍摄倒是十分顺利。而在拍摄期间,我也顺便与当地的茶农了解到不少冰岛茶兴起的情况。年某茶企出品的母树茶系列,就曾以冰岛五寨出产的茶为原料。而那时这家茶企,收购冰岛茶鲜叶的价格仅为每市斤4元。年到年,冰岛茶开始声名鹊起,价格也一路飙升。年,普洱茶再次陷入疯狂。冰岛毛茶每市斤过万元,每一饼过万元。年,我到冰岛拍摄节目时,冰岛已经可谓是天价茶叶了。其中中树、小树鲜叶的价格分别在元/公斤和元/公斤,而古树鲜叶的价格则高达2.8万元/公斤。请注意,这里说的都是鲜叶价格。按照四斤多鲜叶出一斤干茶的比例来换算,年一斤古树冰岛毛茶的价格已经逼近了六万人民币。冰岛茶的卖价,和北京市中心的房价已经有一拼了。时至今日,冰岛古树普洱的价格力压群雄,已经稳居云南普洱之冠。虽然冰岛价高,但毕竟资源太过有限。有些茶商茶农,早早的就打起了拓展资源的主意。一方面,他们扩大了冰岛茶的概念。冰岛村委会下设的5个村小组,所产的普洱茶都叫冰岛茶。这样一来,冰岛茶的产区,就从一寨而变成了五寨。这一类,我们姑且称之为概念冰岛茶。另一方面,不少茶农都在冰岛四周的山坡上开辟了新茶园,开始从茶苗起种植冰岛茶。既是冰岛的土地,也是冰岛的树种,似乎也可算作冰岛茶吧?这一类,我们不妨称之为小树冰岛茶。有人做过估算,冰岛茶古树茶的产量每年在5吨左右。就是算上概念冰岛茶和小树冰岛茶,产量翻了十倍也不过50吨。可是如今市面上到处都是冰岛茶,总数在吨上下。以我个人为例,为了教学实验曾经从网上花元在网上买到了冰岛茶。卖家不仅包邮,还送了一把茶刀。那么这样的冰岛茶,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总之,现如今的冰岛普洱,可以用四句话形容。名气极大,产量极小,传说很多,真货很少。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名山普洱其实普洱茶中,类似冰岛这样的耀眼新星比比皆是。不信的话,我给大家数数看。勐海,有个班章。易武,有个薄荷糖。普洱,有困鹿山。临沧,有个冰岛……对于冰岛这样的新星,茶界总体上称呼他们为名山名寨普洱。作为历史名茶,普洱一直在中国茶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旧时普洱的定位,基本上就是好喝不贵。若不是这样,精打细算的香港人,也不会将普洱茶定为口粮茶了。反过来说,普洱茶在粤港澳茶楼里长盛不衰,靠的也就是性价比。老年间的制茶人,以普洱质优价平为荣。现如今的制茶人,以普洱名而不贵为耻。他们希望普洱既是名茶,同时也是贵茶,进而励志打造精品普洱。至于小产区的玩法,实际上也是像龙井这样的名茶前辈玩过的了。普洱茶照方抓药,打造了众多名山名寨茶。冰岛茶,就是普洱茶“由名变贵”的成功案例。以何为凭?我们来看一个案件。年11月2日,云南省个旧市人民法院宣判了这样一个案件。被告人许某某伙同他人于年4月5日凌晨,采用撬破车窗的方法,将被害人刘某停放在个旧市人民路奥龙世博门口的宁A×××××号宝马X5汽车内的红河道烟2条、国窖白酒3瓶、冰岛茶盗走。最终,被告人许某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元。通过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出,冰岛已经与名烟、名酒一起,跻身于高档消费品的行列了。今昔变化以冰岛茶为代表的名山名寨茶,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也因其暗合了普洱的流行风尚。普洱茶的今昔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我们逐一说明。首先,是生产厂家由大到小。在计划经济时代,云南省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厂家只有四个,即: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和普洱茶厂。大厂出货的数量,都是以吨来计算。以香港普洱的头盘商南天贸易公司为例,每年都要向云南购买三五千吨普洱茶。像如今的名山名寨茶的年产量,多则十余吨,少则三两吨,根本不能够单独出现在出口环节贸易当中。所以冰岛也好,班章也罢,对于大厂都是没有吸引力的。即使当年的茶叶公司收购了这些山寨的茶,也都一股脑掺在了大堆里面拼配去了。普洱只有拼配,才能保证稳定的品质。普洱只有拼配,才能保持亲民的价格。当然,这些都不是如今普洱茶人关心的问题。当年的普洱要求的是共性,如今的普洱追求的是个性。名山名寨的普洱,卖点恰恰就是个性鲜明。班章至刚,易武至柔,景迈至甜,冰岛至活。每一处山寨的茶,不仅被细分了口感,甚至被赋予了性格。这又是二十年前的普洱茶概念中,所完全没有的概念了。其次,是生产工艺由熟变生。曾几何时,普洱茶没有生茶与熟茶之分。自人工后发酵工艺出现之后,凡是提起“普洱茶”三个字,那么说的就一定是指经渥堆发酵的熟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从出口香港的散茶、茶饼,到远销法国的沱茶,一律都是以熟茶为主。时至今日,情况则大有不同。原本只是晒青毛茶的滇青堂而皇之走进了普洱茶的行列,并美其名曰“生普洱”。从此,普洱的茶汤不再一定是红润透露。那些颜色青黄的茶汤,也成为普洱茶了。普洱生茶的流行,是名山名寨茶成功的关键。为何?因为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实际上是一个缩小差异的过程。不同季节、不同产区的毛茶,经拼配后开始人工后发酵,最终得到一碗醇厚柔和的茶汤便好了。柔也好刚也罢,甜也好活也罢,经过渥堆之后,恐怕都荡然无存了。而现如今流行的生普洱,本质上是晒青绿茶。这一点,笔者已在拙文《普洱生茶》中详细论述,这里便不多言了。总之,绿茶的工艺,能适当保留甚至彰显茶青的个性。这样一来,名山茶名寨茶才有了卖点。诸位到市场上转转,价格昂贵的冰岛班章,一律都是生普而非熟茶,原因就在这里了。闲言碎语这些名山名寨的普洱茶,价格基本上是一般普洱茶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可是他们与其他普洱茶,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吗?恐怕没有。普洱茶在当年份的茶在内含成分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各内含成分含量比例上,有些细微的不同而已。但在体现在价格上,却又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不是科学可以解释的问题,而是一种消费偏好及商业运作的表现。至于冰岛这样的高价,其实也无可厚非。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不妨把天价的冰岛,看作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我们也相信,冰岛的天价最终也会由市场进行调节和检验。我可以接受,市场对于冰岛茶的天价定位。我也可以接受,茶商对于冰岛茶的无限赞美。我只是不能接受,把清汤绿叶的冰岛视作普洱茶。对不起,请原谅我的肤浅与固执。爱茶人,确实应该有包容的心态。爱茶人,却也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在我眼中,红汤的才是普洱,黄汤的只是绿茶。从这个角度来说,若是把冰岛作为一款特色绿茶来看待,我看倒是未尝不可。想当年,价格最高的绿茶肯定是龙井。现如今,价格最高的绿茶恐怕是冰岛。编辑:粒粒校对:齐航设计:静平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