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正能量的主流电影能不能在市场打响? 当然可以,几十年前已有不少成功先例。 去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展映展播的优秀影片,有多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的主流电影,当年上映时票房挺红火,并不需要包场红头文件。 那个年代的群众革命热情高,国产电影未面临进口大片和电视、网络的竞争,这是当时红色经典电影卖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首要因素,因为当时有一些高喊政治口号的影片并不受欢迎,关键还是看作品质量。 十七年时期,观众喜爱的红色经典电影,不仅制作精美,还有一条共性规律:多数不是严肃正剧,大胆借鉴商业类型片的手法,而且是“跨类型”,即是在一部影片中同时让多种类型片的元素杂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于追求“风格统一”,卖点就大大丰富了,一扫单调枯燥之弊。 《董存瑞》 01温故 1.战争片的多样化 《上甘岭》、《英雄儿女》、《红日》、《董存瑞》都是火爆壮观的战争片,但并非只见战斗场面,表现手法多样化,节奏有张有弛。 如添加一点搞笑的喜剧色彩:民兵董存瑞、战士王成嘻皮赖脸纠缠首长,粗犷的连长张忠发、石东根,打了胜仗就像小孩似的乐不可支,或是喝了庆功酒乘醉意挑着大盖帽策马狂奔,这些描写充满生活乐趣,并不无聊,使英雄显得更真实。《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地下党员吴有贵与日寇头目松井的较量,多是“小灵鼠玩老猫”的戏弄式智斗,气得老贼直跳脚;《地雷战》描写日军工兵专家排雷,小孩施巧计让他沾两手臭屎……观众无不开怀大笑。 《上甘岭》 这些火爆战争片刚柔并济,还有抒情浪漫的歌曲,音乐风格和演唱方式不断出新,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提高了影片的票房号召力。如男女战士深情共唱《我的祖国》,沂蒙少女高歌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铁道游击队》的琵琶吟唱,先是抒情的男声独唱,紧接的合唱不是男女混声大合唱,而是欢乐快速的男声小组唱,电影插曲采用这种男声组合,至今也不多见。《红色娘子军》则有充满柔情的多声部女声小合唱,一群青春女兵轻唱:“野火炊烟椰子香,满天星月照山岗……”,富有优美动听的琼剧和黎族民歌风味,使表现艰苦岁月的电影充满清新的形式美。故事片《英雄儿女》表现部队文工团生活,借此引进舞台艺术片手法,展现大型音诗《英雄赞歌》以及舞蹈、曲艺说唱。 《柳堡的故事》 那个年代的军旅电影也有青春片。《柳堡的故事》描写新四军战士李进邂逅水乡姑娘二妹子的纯洁恋情,饱含诗情画意。片头字幕衬底是手绘的恬静田园风景画,一下就凸显了影片的抒情基调。李进作战英勇,但并非五大三粗,而是眉清目秀的帅哥,能写会画,歌喉清亮;二妹子窈窕秀丽,羞涩含情。民歌风格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欢朗优美。这部黑白片的造型设计很讲究,苏北水乡风光拍出水墨国画韵味,就连部队行军也是在一畦畦水田的田埂通过,一行行队列直线的水中倒映,线条光影格外美。 《智取华山》 2.惊险片的多样化 十七年时期的优秀惊险片,各有特色: 《智取华山》是“风光惊险片”,借鉴风光片,描写解放军突破西岳华山天险全歼守敌,勇士们既要攀越险峰,又要对敌作战,构成双重悬念。 《铁道游击队》是“动作惊险片”,借鉴武侠片,游击队员要跳上风驰电掣的火车,险象环生,这可是鲜见绝活! 一些惊险片是“情节惊险片”,以曲折的故事吸引人。《渡江侦察记》描写解放军李连长率奇兵潜入布防严密的敌后方智取情报;《英雄虎胆》、《羊城暗哨》描写侦察英雄曾泰、王练冒名顶替闯虎穴与狡猾匪首较量。惊险片《英雄虎胆》也有感情戏:漂亮女特务阿兰小姐居然爱上我军的曾泰!《羊城暗哨》首次在反特片中引进风光片,展现浓郁的南国都市风情。 《五朵金花》 3.农村片的多样化 云南乡土题材电影《五朵金花》在城市影院的票房也很火爆,是因为该片具有城市观众也感兴趣的许多卖点。该片博采青春片、喜剧片、音乐片、风光片、民俗片之长,描写白族小伙子阿鹏热心助人,并在“三月街”赛马中奋勇夺魁,赢得金花姑娘的芳心。这对俊男美女在蝴蝶泉边对唱,按白族习俗相约一年后再见。金花故意不留姓名,让阿鹏在苍山洱海的茫茫人海中找她,考验男方诚意和能力。阿鹏在寻人过程中,遇到多位也名叫金花,分别从事各种新兴行业的漂亮白族姑娘,引出连串搞笑的误会巧合。以上构思反映现代少数民族的新生活,不会枯燥,观众乐意接受。 《冰山上的来客》 4.音乐片的多样化 一些红色经典电影引入歌剧手法,近似音乐片。 描写新疆军民歼灭暗藏匪特的《冰山上的来客》有多首插曲,其中一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了三次:第一次在男女主人公小时候离别之时,第二次是杨排长怀疑女特务假冒边防军战士阿米尔失散多年的女朋友,借这首歌试探女特务,第三次是阿米尔和失散多年的古兰丹姆凭歌相认。电影歌曲可推进剧情,就不仅是烘托气氛,已具有剧作意义。 还有更绝的!史诗故事片《怒潮》的时代背景跨越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和秋收起义,很容易拍成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该片构思奇巧,出现一位唱渔鼓小调的老艺人,以他唱的四首充满湖南民歌风味的插曲,衔接几个历史阶段。如:白色恐怖笼罩古城,夜色惨淡,冷清的街道上拖着渔鼓老人边走边唱的长长身影,唱的是寓言故事:老虎向猫学艺,学成之后想把猫吃掉,猫爬到树上叹曰:无义之人不可交。这就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当农民革命军暴动成功时,渔鼓老人唱起欢快的《一支人马强又壮》。起义领导人罗大成被右倾特派员撤职撵走,农友们十里相送,渔鼓老人含泪唱《送别》:“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这位渔鼓老人每逢关键时刻就出场,但没讲一句台词,和剧中人物没有任何交流,像在一旁审视历史的老人,这就产生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新!奇!妙!《送别》成为中国乐坛的经典名歌。 02知新 电影是综合艺术,具备可融汇多种艺术之长的条件。上述的红色经典电影实行开放兼容方针,不论是哪种风格、流派、样式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巧妙嫁接,集诸家精华,收到“1+1>2”之效,这种“跨类型”源于思维科学的“合并思维”,并非量变,而是质变。比如大炮与汽车“合并”成坦克,蘸水笔和墨水“合并”成自来水笔,氧和氢“合并”成水…… 今天的一些“主流电影”,创作思路反而很狭窄,手法单一。 有几部歌颂方志敏烈士的电影,都缺乏感染力,症结在于总体构思无新意,只会平铺直叙。生活中的革命家方志敏也是一位文学家,在狱中写出优美散文《可爱的中国》。一名年轻狱卒被方志敏的境界和才华感化了,设法将他的书稿送到上海。我认为歌颂方志敏的电影可根据以上史实,改用“抒情惊险片”为载体,以一位青年狱卒冒生命危险送书稿的大悬念作为引子和贯串全剧的情节线,通过闪回倒叙他认识和理解方志敏的过程。影片不必全面展览方志敏所有的优秀品质,可用抒情手法重点表现方志敏的理想美和才华美,不要过于写实,要具有散文诗风格的主观色彩,通过方志敏的丰富想象,展现祖国的壮丽河山的和他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拍得浪漫一些,突出方志敏与众不同的“才子型”个性,先烈形象就更新鲜可爱,影片会更好看。 《英雄儿女》 有人会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未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电影人没有票房压力,为什么反而很重视可看性呢? 我认为,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艺术家的出身经历有很大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艺术家(尤其是导演),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部分是年之前曾在大城市拍电影的编导、演员,如上述影片的导演沙蒙、汤晓丹、谢晋、王苹、赵明,他们拍进步电影,不可能得到反动政府的资助,须靠自己的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好莱坞电影,方能生存,这批老电影人就养成了重视市场的职业习惯。 另一部分原是解放区文工团的编导、演员,如上述影片的导演林杉、武兆堤、郭维、苏里、严寄洲、郝光、王家乙、赵心水、史文帜。他们多年来编演舞台节目,演出时与台下观众直接交流,颇懂剧场效果,养成重视观众心理的职业习惯,为电影(也是剧场艺术)如何吸引观众,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倡导为人民服务,批评个人名利思想。因此多数电影艺术家都以拍出群众喜爱的电影为荣,专为获奖拍片的人极少。 数十年过后,新一代电影人有不少超越老前辈的强项,尤其是精通声画造型艺术。但也有不如老前辈的弱项,尤其是不了解剧场艺术规律和观众心理。 我们不要求新人的价值观念与前人完全一致,也不要求照搬经典电影的表现手法。那末,我们向影坛老前辈学习,学什么? 一是学习老前辈心系大众的精神境界。许多红色经典影片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政治优势,其创作人员并不因此而降低艺术水准,特别令人感佩。 二是学习老前辈善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市场学、观众学等方面补补课,拓宽视野,多才多艺。 《红河谷》 新一代电影人能不能也拍出“跨类型”的新主流电影?当然可以。 歌颂藏汉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红河谷》,博采战争片、青春片、风光片之长,搏杀大场面火爆壮观,藏汉青年的真挚爱情感人至深,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色令人心醉…… 抗战题材电影《厨子·戏子·痞子》描写四名中国大学生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在一家餐馆与日军斗智斗勇,情节和动作是闹剧+黑色幽默,也有惊险色彩,生死与共的同窗情谊又很动人。观众给这个“大拼盘”打了高分——票房2.7亿元。 更大胆的是,《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一批纪实风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也注入多种类型片元素。如借鉴战争大片展现南昌起义部队夺取全城的激烈巷战和在三河坝以寡敌众的大血战;借鉴枪战片表现朱德在护国战争中大显身手弹无虚发;借鉴讽刺喜剧片表现辫帅张勋的复辟闹剧;借鉴惊险片表现民主人士被暗杀,表现党的“一大”代表如何摆脱敌特的搜捕;借鉴青春片表现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粟裕,以及青年毛泽东与少女杨开慧的纯洁爱情,使严肃题材历史片既真实又好看。 事实证明,正能量与多样化并不矛盾,有市场的电影才有真正的社会效益。 《建党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