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5112771.html 为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落实工业“两年倍增”行动计划,推进全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按照省、州工业发展相关政策及布署,就红河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如何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河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红河县工业发展由于长期受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及区位的制约,基础差、总量小,发展缓慢,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况。近年来,为加红河县工业发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围绕“农林稳县、工业强县、商旅兴县、生态立县、机制活县、和谐建县”的总体思路,强势推进“夯实基础增后劲、提升农林促增收、扩张工业强实力、加快文旅商一体化发展”四大举措,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工业总产值“二年倍增”行动计划,实现工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48户,其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2户,其余为民营企业;按行业分:农林产品加工13户,建材及矿产品加工13户,水电能源开发5户,其他17户;按规模分:规模以上企业5户,其余均为微小企业。全县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万元,同比增长35.7%,完成利税万元,同比增长35.7%,实现税收万元。 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中把工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研究、科学谋划县域工业,把做大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扩充县域经济总量的首要任务。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于年启动了红河县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园区分“绿色生物加工产业园、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硅材料产业园”三个片区,初步形成了工业承载平台;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一是抓观念创新,在发展思路上力求突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红河谷大通道的全线贯通和县乡公路的全面改造,红河县交通、区位优势越来越突显,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抢抓机遇,大力倡导“强调困难不如抢抓机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等理念,破除“讲发展必讲资源,讲资源必讲矿产”的狭隘发展观,树立“不论内资外资,缴税就行,不论任何形式,能促进发展就行”的观念;破除“农业唯上”论,树立“农业工业化”观念;破除“政策僵化论”,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观念,实施工业总产值“二年倍增”行动计划,不断推动工业扩容提质增效。二是抓机制创新,在工作落实上力求突破。着力破除机制性、制度性障碍,大胆推进政策创新,坚持发展靠政策推动、难题靠政策突破、活力靠政策激发。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意见》、《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着力构建更加灵活、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完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提高年度综合考核中工业经济所占分值的比重,逐步引导各级各部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工业经济上来。完善县领导联系工业项目制度,真正腾出精力集中抓几个重点项目,切实抓好规模工业企业的发展。 (二)实施园区带动发展战略。在落实州委“工业经济强州”决策部署的进程中,红河县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编制了《红河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明确园区总规划面积8.03平方公里,分“绿色生物加工产业园、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硅材料产业园”三个片区建设。在产业布局上,以棕榈制品为主的生物资源加工业;以石膏、花岗石为主的新型建材业和民族文化、旅游新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立足红河县特色,着力培育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化配置产业链、技术链,形成产业集群。按照建设“全国最大的棕业生产加工基地”、“中国有影响力的石膏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西部葛都”的目标,将红河县工业园区打造成为红河州南部在推行新型工业化中具有明显特色的样板园区。为不断完善和增强园区工业平台承载能力,红河县千方百计加大园区电力、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投入力度。园区自年开始规划建设以来,已完成征地亩,平整场地亩,累计投资余万元。依托资源和园区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年,共签约入园项目8个,开工建设4个(预计年可建成投产)。 (三)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实施项目推动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家、省、州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特别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战略的项目投向。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大好机遇,找准方向、主动出击,切实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千方百计“跑、争、抢、引”,在全县上下形成争投资、抓项目的浓厚氛围。结合县情,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支柱产业的培育,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工业集群式、块状式发展。。在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产业,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园区和特色优势产业。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全县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红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一)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够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如近年来为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投资,省、州、县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 (二)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整体滞后,严重障碍了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工业经济,财政为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工业经济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三)企业“小而散”,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发展。红河县31万人口,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特别是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过程。目前,我县工业企业既缺少优秀的管理人才,又缺少优秀的技术人才,还缺少适用的技术工人,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人才,企业工人队伍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着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支柱产业还很薄弱,缺乏大企业拉动。受长期以来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工业项目中小项目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在建和运作的大项目较少,知名度、市场影响十分有限,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支柱产业发展缓慢,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五)经济基础较差,改革和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红河县是一个农业县,工业起步很晚,投入不足,规模较少,技术落后,管理较差,基础薄弱,许多民营企业亏损面大,企业难以为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健全,结构调整中项目难达成,工业结构化升级困难不少,当前的大部分工业企业从技术层面上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基本上以向别的企业供应原料为主,有的则简单加工;另一类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工艺简单,管理粗放,终端产品少。这些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六)企业资金短缺,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我县工业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差,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弱,融资难。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困难,企业发展十分缓慢。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受原料的限制很大,一方面受连续干旱影响,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价格上涨,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无法确保正常生产所需,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生产和发展。 三、红河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深对县情的在认识,加大对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作用和发展工业的有利因素的宣传,使大家认识到红河县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并坚定不移的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战略和工业总产值“倍增计划”。按照以棕丝床垫、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林产品开发”三大工业块状经济的思路,做精生物产业,做强棕榈制品加工业,做优新型建材产业,使之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以大黑公电站为主的水电及风电能源产业发展,做强做大红河县域工业经济。 (一)发展目标。按照到年全县工业经济实现“双倍增”的要求,全县工业经济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调优扶强,在继续做强做大农林产品及生物资源加工产业的同时,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努力加快推进水电、风电能源产业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突出政策落实,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竞争的热情,加快中小企业和民营积极发展。到年,全县建成规模以上企业1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亿元,新增就业人。 (二)发展重点。突出产业集聚,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发展。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要求,着力推进特色型、效益型、生态型、创新型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两只手”的作用,加大政策、资金、生产要素等的支持保障力度,努力拓宽园区建设资金资领域和渠道,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以增强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园区项目入驻、投资强度、产出强度、效益强度、人才密集的平台聚集效应。创新观念,解放思想,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5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的总体。 (三)主要措施。 1、要进一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工业发展环境。以敢想、敢昌、敢闯、敢干的精神,不断用创新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敞开大门,真正坚持“你发财,我发展”。要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制订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老板”来我县投资办工业,借助外力求得全县县域工业经济新的突破。 2、要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从中挑选部分发展较好的企业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管理,加大我县工业发展后劲。 3、要进一步增强名牌和精品意识。在县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除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帮助外,还要拿出一定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规模扩张、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素质提升的改造工作,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及企业发展能力。要大力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着力创品牌,出精品,保名牌,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4、要进一步提高职工和企业家队伍素质。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还必须抓好职工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在职工队伍建设上,要切实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分期分批对职工进行培训,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严格管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适应现代企业技术进步的迫切需要。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从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出发,创造一种企业家的良好环境,向社会推荐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5、要进一步注重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相统一。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如果不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红河工业化水平与其他县市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也不可能实现,而工业又是红河实现跨越发展,促进红河从“资源红河”向“实力红河”转变的重要环节和必然选择。为此,必须坚持用新思路、新视野、新举措、新模式,科学谋划未来工业发展之路,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坚持好中求快,力求能快则快,努力促进红河特色新型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要进一步注重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相统一。红河工业化水平在全州处于较低层次,规模不大、总量不足,是当前红河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经济规模将继续扩张,但这种扩张并不等于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从一定程度上说,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是红河与先进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原因,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投入资源、扩大规模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促进红河工业跨越发展需要依托资源优势,但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挖资源、卖资源,而是要坚持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并重,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循环型转变。 (四)几点建议。 1、红河县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工业,目前红河县通过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依托资源引进了一批项目,但红河县工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上大项目困难,在项目用地、环保、电力保障、资金信贷等要素配置及准入条件等方面受限较大。而红河县既不是边境县也不是特殊民族区,无法享受相应优惠,工业建设用地指标很少,无法保障发展工业的需要,建议上级给予红河县工业建设用地指标的倾斜照顾。 2、红河县工业发展由于长期受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基础差、总量小,发展缓慢。为加快红河县工业发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园区建设建设为承载平台,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由于地处山区,园区地形复杂建设成本高,受县级财力所限,投入严重不足,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承载能力弱,特建议上级给予红河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万元资金扶持。 三、红河县工业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差,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弱,融资难。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困难,企业发展十分缓慢。建议对红河县特色(重点)企业:如棕榈加工、石膏建材及哈尼族特色产品(焖锅酒)等给予发展资金扶持,每年对红河县2~3户企业给予支持及万元的研发经费。 4、红河县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作为昆明-红河-河口红河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其区位、资源正在不断突显,具备了一定发展条件,但红河县自身经济总量小,尚待开发合作的领域和资源较多,具有较为广泛的合作空间和承载能力,建议上级在产业转移承载及项目安排方面给予统筹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