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或天堂 ——三菱帕杰罗开启冒险之门 旅行不在有多远,不在有多高,也不在有多宽广,而是在于发现和珍存那些只属于你的秘境和独特的冒险体验。秘境与冒险永远是分不开的,越是难以到达的秘境越是拥有最至极的风景。西藏之西,屋脊的屋脊,登山者的终极巅峰梦想——珠穆朗玛峰;不同宗教的共同圣地——神山和圣湖;失落在土林中的古格文明;散落在高原深处的宁静湖泊;一路帕杰罗带我们来了一趟极致的冒险之旅。 摄影:赵利山文:赵利山豆绿 Part1 (拉萨——日喀则) 拉萨,朝圣的终点即起点 公元年,一个晴朗的夏日,彩云从东方升起。一支神秘的队伍从墨竹工卡的加玛沟出发,踏着松软的沙滩,向一片丰美的牧场进发,这支队伍的首领正是年轻的赞普——松赞干布,这片牧场就是如今拉萨所在之地。 四月中旬,拉萨城里已然桃花盛开,温暖的春风轻抚脸颊,会让你恍神间忘记扰人的高原反应和飞机降落时严重的颠簸。我们一行七人从四面八方到拉萨集合,三菱帕杰罗和劲畅也早已蓄势待发,所有的所有都在为踏上那条寻找信仰钥匙的越野线路而严阵以待。 拉萨,被称作阳光之城毫不为过,无论什么季节,只要太阳升起温暖就会毫不吝啬的撒向大地。无论你是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都不能在行程规划中被省略。围绕着布达拉宫有一条转经道,普通游客很少有人知道这条秘境,跟着朝圣者的人流才能进入。 每天转布达拉宫的朝圣者不计其数,他们有的摇着转经筒喃喃诵经,有的用五体投地的方式来测量转经路的长度,一圈又一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祈求大爱、和平、祈求摆脱世间疾苦。 磕长头身体与地面的摩擦声、诵经声和转经筒的咯吱声此起彼伏,信徒全身伸展在地,同时心中观想身体如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布施于众生,如此一次礼拜已经具足了大乘佛法的精髓,即使没有藏传佛教信仰的人也无法不为此场景所动容。转完布达拉宫我们也不忘驾驶帕杰罗经过北京路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来一次出发前的检阅,也算是一种仪式感。 西藏素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在藏族人心中,没有任何一座寺庙可以与大昭寺比拟。对于那些在青藏线或川藏线上一步一叩头的朝圣者来说,大昭寺就是他们的最终圣地,能亲身朝拜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事。能够亲眼目睹这尊精美绝伦的塑像是无比的殊圣,塑像眉目清秀,似乎可以看透一切眼前掠过的众生。 拉萨主要的转经路线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拉萨的转经道除了人们熟知的中圈“八廓街”之外,寺庙内部围绕中心殿的转经道叫“囊廓”;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和小昭寺的转经路线为外圈,即“林廓”。这三圈之内的区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拉萨老城区。 如今的八廓街还有几处闹中取静的秘境,敏珠林寺拉康、强巴拉康和木如宁巴等处都深藏其中。我们进入木如宁巴时,正巧寺庙在进行盛大的法会,众多朝圣者把寺庙小院挤得水泄不通,但仍然秩序井然,有一条下载的小路可以通向大殿门口,我们小心翼翼经过生怕打扰到他们的虔诚朝拜。 拉萨——日喀则,连接前后藏的风景线 我们趁着暮色,繁星相伴从拉萨出发。这一天的行程计划是拉萨到日喀则的老路,如今主要被作为西藏旅游的最经典线路,从拉萨出发当日抵达日喀则,途经羊湖、卡若拉冰川、江孜等常规景点,一路美景应接不暇。 但是这次采纳我们经验丰富的高原专职司机威哥的建议,决定另辟蹊径,选择从岗堆镇的贡嘎曲德寺路口转入乡道,再翻越一座山口从羊湖的东岸进入湖区,从另一个角度欣赏不一样的羊湖。 然而这条路还保留了几十公里的土石路,山口的海拔也接近米,这对于帕杰罗来说不在话下,但对于初到高原的队员来说惊喜之外也是行程中第一次考验。有时要走坡度很大的路段又要降低速度配合我拍摄图片,帕杰罗强大的动力输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为难度系数爆表的路段提供了可靠、稳定的动力支持。 羊卓雍错简称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拉萨西南约70公里处,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 据说,虔诚的佛教徒每年都要绕湖一圈,祈求这一年的吉祥如意。不过,羊卓雍错之所以被称为“圣湖”、传说主要原因是它能帮助人们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达赖圆寂后,由西藏上层僧俗组成负责寻找灵童的班子,先要请大活佛打挂、巫师降神,指出灵童所在的大方位;然后到羊卓雍错颂经祈祷,向湖中投哈达,宝瓶,药料等;最后,主持仪式的人会从湖中看出显影,指示灵童所在的更加具体的方位。如果上述3种仪式所示方位一致,便可派出人马,循所示方位寻找灵童。 卡若拉冰川是西藏离公路最近的冰川,气势磅礴的冰瀑近在咫尺,海拔也飙升到米,著名的电影《红河谷》曾经在这里取景拍摄。来时的这段颠簸土路可不好走,前面帕杰罗急转扬起飞沙尘土,散发着强悍的越野天性,后面劲畅车身已经密密麻麻一层土了,车内依然不见灰尘,可见门窗的密闭性和空调过滤系统的功力。傍晚前抵达日喀则市。这是后藏地区最大城市,日喀则也是抵达珠峰大本营的 重要补给站。 Part2 (日喀则——萨嘎) 追逐第三极之光
在同一经度,世界第三极拥有最早的日出和最晚的日落,还有最接近地球的星空,帕杰罗和劲畅一路追逐,最终亲眼见证那些最奇妙的时刻。 四月正是扎什伦布寺丁香花开放之际,几棵古丁香在寺庙中随着风变幻着层次。正沉静在花香中,眼前的一幕令我们震惊,一位僧人在倾倒殿里供佛的清水,路过的一位年迈的阿妈直接把自己的头伸向那一提冰冷的水,口中念着经,猜想着老人是想祈求神圣的水能洗脱她的罪业给她带来好运,没信仰的人不会有那个勇气。 前往珠峰北坡最好走的路要翻越加乌拉山口,这里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看到以珠峰为首的4座海拔米以上山峰全景的地方。在这个绝无仅有的垭口,你可以同时看到珠峰及另外三座海拔均在八千米之上的卓奥友峰、洛子峰和马卡鲁峰。 要顺利的盘上海拔超过米的加乌拉山,氧气稀薄不仅是对人,对帕杰罗和劲畅两台车的动力也是不小的考验。在快到山顶的路上我们亲眼目睹了一台车熄火,拿氧气袋放在进气管,多次尝试打火,幸好不是在爬坡的路段,不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虽然也能感觉到劲畅随着海拔升高需要更大力的给油,转动方向盘也要比平时更加费力,但依然表现出很好的越野性和强大的平稳性。帕杰罗一路开在我们前面披襟斩将的带路,想必是更随心所欲。 从柏油路上到加乌拉垭口观景台要上一个将近30度的大坡,“上四驱”对讲里说。即使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帕杰罗和劲畅两台车也可以转换到四驱模式,选择高效动力或越野牵引来应对各种险恶地形,在高原多地形做越野穿越四驱驱动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拍到珠峰短暂的落日,我们的帕杰罗和劲畅一口气盘下了下加乌拉山的将近60个紧凑的急转大弯,走完这段非常经典的高难度的褶子路威哥松了口气。成为速度的驾驭者,才能随时随地把控状况,帕杰罗全系配备自动变速器带运动模式,集运动性与高响应性与一身,轻松换挡毫无顿挫感,在如此艰难的路段也并没有减少乘车的舒适感。 当我们转入绒布沟不久,毫无预兆的,金色金字塔一样的的珠峰耸立在我们的面前,突如其来的日照金山奇观使我们措手不及,于是决定就地拍摄。从最开始洒满整个山峰的金色阳光到金色光带,再到封顶的最后一束光,整个过程不过5分钟时间,虽然有些紧张,但我们追逐第三极之光已经成功完成了第一部分——相同经度最晚的日落。 珠峰是世界上欣赏、拍摄星空的最佳地点之一,夜深后,大家强忍高反站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冷风里,没有人讲话,就这样安静的等着。也许是那梦幻的美景具有麻醉作用吧,也许是扎根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伟大信仰给了所有人力量。 精神上的幸福感最终成为客服严重高反的一剂猛药。日出的拍摄地点选择在绒布寺旁边的小山包。很快,天越来越亮,珠峰也变得清晰起来,昨晚的旗云似乎定格在那里,日出时它依然依偎在珠峰身旁。当第一束阳光照到珠峰峰顶同时,也把旗云镀成了金色。此时我才意识到这一时刻的重要性,到此为止我们追逐第三极之光以完美结束,这更像是一种对神秘信仰的一次朝圣,收获的不仅仅是极致的美景,还有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审视。 拍完日出开车离开时,我回过头看着阳光普照的珠峰,突然就明白了那些虔诚的信仰何以生根发芽、源远流长,也就明白了或许我们跋山涉水寻找的信仰的钥匙就在这片被震撼和感动灌溉的黑土地中。 我们一行人继续向着西藏的终极圣地进发。离开绒布寺,在一个很不明显的岔路口转向绒布河谷的深处,这是进珠峰的另一条路。河谷中遍布巨大的卵石,它们是冰川运动形成的产物,两辆车在上面几乎是“跳跃”着行驶,大家都屏住呼吸,神情紧张地看着窗外。卵石翻滚,不时能听见石头撞击汽车底盘的声音,真为车捏一把汗。要知道如果一个不小心车子陷在这个地方的话等待救援不仅价格不菲行程也至少要耽搁一两天,终于安全穿过这片乱石滩时,紧张的气氛也得到了缓解,别人望而却步的险途,确实帕杰罗肆意驰骋的乐土。 午后,在吉隆方向岔路口拐入不久进入了希夏邦马峰保护区,今天的天气非常给力,在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左侧的希夏邦马群峰,右边可以看到如蓝色丝带的佩枯错。佩枯错是一面具有传奇色彩的高原湖泊,我们沿着湖岸小路来到佩枯错北岸的卡玛巴村,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听当地人讲一讲当年的故事。村子不大,傍湖而建,希夏邦马群峰隔湖相望,村子远离公路,宁静得只闻马嘶犬吠。据村子里会讲普通话的村民说,80年代有个考察团到佩枯错勘测,营地就扎在湖边,一次事故,炸药在湖水中引爆,顿时湖水如同海啸一般,吞没整个营地,最神奇的事情并没有在佩枯错发生,而在近千公里之外的羊卓雍错却发生了奇异现象,湖水莫名其妙的泛出一层白色的泡沫,后来藏族人坚信佩枯错和遥远的羊卓雍错是有连接的,佩枯错从此更加受藏族人的敬畏。听完故事离开后,晚霞映照中村民那一张张红润的笑脸一直映在我的脑海中。人们在这里生存劳作,享受土地的馈赠,是多么幸福的事。 Part3 (萨嘎——玛旁雍错) 神山圣湖——众神齐聚之地
神山岗仁波齐是多个宗教公认的神山,同时被西藏雍仲本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这里成为不同信仰朝圣者的终极圣地。与岗仁波齐一样,玛旁雍错也成为不同信仰朝圣者洗净心灵之处。 在日喀则与阿里地区的交界附近出现了一群藏野驴,它们是阿里最先出来迎接我们的主人。随着车的前行,与冈仁波齐相对的纳木那尼峰出现在眼前。 纳木那尼峰,海拔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段,与海拔米的神山冈仁波齐峰遥遥相对。藏民称纳木那尼峰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相传是冈仁波齐峰的老婆。第一缕阳光出现前,帕杰罗和劲畅带着我们翻山越岭去找纳木那尼峰的最佳拍摄点,终于在与尼泊尔边界处的山顶上支起“长枪短炮”,等待着神女峰露面。 玛旁雍错藏语意为“不败、胜利”,有“神湖”之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玛旁雍错为“西天瑶池”。据说玛旁雍措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与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她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万物之极乐世界。 拉昂措,人称鬼湖,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与淡水的圣湖玛旁雍措一丘相隔,圣湖的水清爽甘甜,鬼湖的水却苦涩难咽。奇特的是圣湖和鬼湖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湖竟然有一道水渠暗中连接,当地人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水从玛旁雍错流进拉昂错,这样鬼湖的水以后就也会变得像玛旁雍错一样的清甜了。圣湖和鬼湖正邪相生却又和谐平静的共处着,成为纳木那尼雪山脚下最传奇的故事。 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海拔米的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相传雍仲本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千千万万的人把这里当做是世界无二的中心。 这个季节转山的人非常少,气温零下山口有时可以达到八九级风,五十几公里徒步下来都十分困难,我们依然在路上碰到了提着重重的行李去磕长头的藏民。我不敢靠近,生怕扰了那份虔诚。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见他们从转山路的入口顶着大风费力地捱进去。 信徒的行走与抵达不再是简单的位置移动,转经和朝拜也不再是重复的身体行为,而是不断寻求的内心与信仰的勾连,灵魂与天地万物的共鸣。那把开启信仰大门的钥匙,或许就是冈仁波齐,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不可能,只有冈仁波齐,是无限至极,是万物,也是开启万物的钥匙。 Part4 (札达) 古格——消失的迷城
格王朝是怎么覆灭的?那一夜,十万古格人到哪里去了?无头干尸洞藏着什么秘密?至今仍然没有确凿的说法能够解释,只留下尚有余温的一座空城,让后人在迷雾中摸索着它的历史兴衰。也许这永远都是个谜,能否揭开谜底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来到古格,每个人在心中都将描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帕杰罗和劲畅带着我们闯荡阿里地区丰富的地形和路段,一路上日出日落尽收眼底,今天又一道来到扎达县有著名的土林地貌风光区。 扎达土林地貌是阿里的一大奇观。札达土林地貌在地质学上被称为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据地质学家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札达至普兰之间是个方圆超过平方千米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递减,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露出水面的山岩经风雨长期侵蚀,终于雕琢成今天的模样。 我还是更喜欢传神些的说法,毕竟不是所有眼之所见都需要一个科学的注解,如果你愿意,就自己下个定义,我们的摄像师偏要说土林像一只一只皮厚的沙皮狗,我也觉得这个形象很可爱。 日落时分我们赶到高处拍摄土林的全景,高原的日落却迟迟不来,摄影摄像找好位置架好机器摩拳擦掌的等着,我从帕杰罗的天窗爬到车顶,向着日落的方向坐着反倒不着急,因为眼前这被模糊的云雾包围着的大片土林着实让人叹为观止,与我们这一路走来看到的所有景致都明显不同。听说在秋季,落日降临时,土林的世界妖娆妩媚,猩红如燃之炭火,完全又是另一番景象,让人忍不住猜想。 神山、圣湖和鬼湖,所讲述的都是浪漫的神话传说,然而札达古格王朝的更迭变迁却是一个真实的迷。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追溯至象雄国,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古格王朝建立。从9世纪开始,至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位国王。古格王朝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古格王朝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它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7世纪中期,古格王朝发生内乱,国王之弟请拉达克军队攻打王宫,推翻了王朝的统治。古格王朝覆灭后,归入拉达克(今克什米尔)版图,最后被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过程中,古格王朝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以及十万国民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关于古格王朝消失的原因流传着各种说法,但最终都很难自圆其说,这些不解之谜给古格王朝遗址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不可抗拒的探索欲望。 古格遗址日出时刻最美,我们天不亮就借着月光驱车前往距县城15公里外的古格遗址,找好最佳位置后天上的繁星渐渐稀少,硕大的月亮正好还挂在古格遗址的山顶。我架好相机使出了“杀手锏”,借助帕杰罗天窗的镜面作为反光拍摄了一张古格遗址倒影的画面。虽然有些取巧,不过拍出来的画面绝无仅有。 我们一行人惊奇于在这片备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依旧保存完好的寺庙。山腰中部的几座寺庙分别为渡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寺庙飞檐上雕饰的图案多为狮、象、马、孔雀等动物,这种雕饰大概与从冈底斯山脉分流的四条神水:同时也是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河流——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的传说有一定关系吧,可想在很多年之前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人便和动物达成了高度和谐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西藏那样,宗教高踞于一切之上,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厚重的宗教气息,民族文化同样包孕着浓郁的神学氛围,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宗教最终又都回归宗教本身。即便是战争,即便是屠杀,都会完好无损的保留下寺庙,真的要感谢那些虔诚的信仰,就是这信仰的力量让我们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能一睹古格曾经的辉煌与衰败。从遗址参观出来,走进车里关上门,满脑子依然是那些生动活泼的壁画,安静的片刻,我觉得我们已经拿到了信仰的钥匙,一把有关轮回、有关时光穿越、有关人类精神世界集大成的钥匙就在我们脚下,就在这倾覆了几千年的古格王朝脚下。 Part5 (22道班——纳木措) 在蛮荒中“一错再错”
西藏给人的印象都是干燥高寒,但其实西藏有数不胜数的大小湖泊,除了那些名气在外的神湖外,很多小湖的名字都没有,但每个湖都用自己独特的美,甚至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有湖水就有顽强的生命存在。沿路的黑颈鹤、藏羚羊、藏野驴、胡兀鹫等珍稀动物,都是称为我的镜头中的客人,这也都是高原人民与动物和生存环境和谐相处的印证。 从22道班岔路口沿S进入阿里小北线,海拔也逐步升高,很快就看到了冒着热气的打格架间歇泉,很有黄石公园的感觉,但比那里更原始苍凉,这里的公路海拔持续在5米左右,对车对人都是很严苛的挑战,在一段无人区还看见集体死亡的牦牛尸体,据说是冬天大雪时没有熬过来的。当越来越多的SUV在高速路上退化为城市玩赏,帕杰罗却依然坚持着强悍的越野天性。无论和多么困难的状况狭路相逢,都能全扭矩稳定输出,像硬汉一样毫无畏惧。 当惹雍错是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的圣湖,是西藏四大神湖之一,这里还保存有古象雄遗址。沿着西岸北行抵达湖北岸的文布南村,迎接我们的是夕阳下孩子们满脸的笑容和一壶热乎乎的甜茶。 文布南村出发往北不远是当穹错,湖岸坐落的是文布乡,湖岸湿地水鸟成群,马儿徜徉在草场。经过几个名气不大的湖泊之后,下午抵达色林错,色林错是西藏第一大湖泊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公路从色林错和旁边的错愕之间穿过,景观奇特,湖区还栖息着众多野生动物,喊得上名来的和喊不出名字的都环绕着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真的让人大为赞叹,我们蹑手蹑脚的拍着,也不敢靠得太近。 圣像天门,属于纳木错班戈县境内,由于不容易到达所以鲜为人知,但这里是纳木错最美的景点之一,伸入湖中的一个半岛上一块巨石从各个角度观看都是一头大象,如鬼斧神工,附近还有三圣石和溶洞等奇观,美不胜收。到了圣像天门,扎西半岛就可以忽略了。下午启程返回拉萨,行程就此完满结束。 冒险意味着明知前方的路充满险恶,或对前方一无所知,当我们翻跃一座座高山,穿越蛮荒的无人区,陷于迷途……,其实风景一直就在车窗之外,帕杰罗带我们开启了西藏冒险之门,车行哪里,哪里即是天堂。
摄影师赵利山简历: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实用美术专业 SONY特约摄影师,数码相机新产品样张拍摄 Mamiya-Leaf中画幅数码相机特约摄影师 《华夏地理》新媒体特约摄影师、作者 《时尚旅游》特约摄影师、作者、新媒体图片编辑 《中国摄影家》专栏作者 摄影图书著作: 《看不见的西藏》(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老师的《看不见的京剧》、著名摄影家李少白老师的《看不见的故宫》同属“看不见系列丛书”),年外文出版社出版,外交部指定礼品书。 《西藏行摄之书》“史上最全西藏摄影攻略”,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展览: ,《看不见的西藏》个展,Canon赞助。 手机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