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谋发展 ——红河州迈进云南旅游新方向纪实(上) “十二五”以来,全州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保持在10%以上 今年1月至9月,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8.25% 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4%,实现旅游增加值为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4% ●记者曹松林文/图 作为朝阳产业,我州的旅游业可谓旭日东升喷薄欲出,已逐渐成为强劲、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州旅发委提供了一组数据:“十二五”以来,全州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保持在10%以上。今年1月至9月,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8.2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4%,实现旅游增加值为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4%。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我州接待游客总人数居全省第二,旅游收入居全省第三,全州接待游客总人数(省返数据).9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02%;一日游人数为.1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66%,接待总人数、一日游游客数位列昆明之后,居全省第二。旅游收入为8.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1%,仅次于昆明、大理,居全省第三。 数据虽然枯燥,但是最有说服力,这是我州深化旅游发展改革,全面推进旅游强州建设步伐,促进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升级的结果。 依托优势做好旅游文章 红河,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孕育了这里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这里有以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和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有山川湖泊、喀斯特溶洞、原始森林、民风民俗、异国风情等无数风格迥异、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为红河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内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州旅游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常态,如何做好旅游这块“大蛋糕”,让红河旅游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时间成为全州上下讨论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焦点和热点。下转2版 强化措施营造发展氛围 近年来,我州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多措并举,为加快推进旅游强州建设提供了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从年起,州级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经费1亿元,形成政府性投入5个亿,带动社会资本投入50个亿,确保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增幅不低于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出台优惠政策,对新评定为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酒店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国家公园、休闲度假基地、会展商务基地、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的重大旅游项目,给予与省级同等的资金配套,各县市都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对于旅游景区外的旅游厕所、游客休息站点、游客服务中心等公益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建设用地,按划拨方式提供。同时,在州级年度用地计划中,每年预留亩土地指标用于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大胆探索实施旅游投融资新模式,积极开展PPP融资建设,同时,大力支持旅游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质押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灵活运用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和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引导信贷资金采取银行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旅游发展,交通先行。蒙河、石蒙高速以及蒙屏、红南等7条二级公路、玉蒙河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红河机场已启动建设、元阳哈尼梯田机场完成选址评审,全州多点互通,立体复合的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推进,使我州与国内外旅游客源地的时空距离逐步缩短。 规划引领优化总体布局规划蓝图,谋求最大跨越。年12月,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旅游强州的决定》,明确提出“抓住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和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契机,以‘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全面构筑产业强、产品精、业态新、品牌响、服务优的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把旅游业培育成红河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红河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这一决定,为我州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定准了基调: 坚持高端旅游发展,围绕现代旅游业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实现高品质发展、高效益产出。 坚持组合业态、组合区域,发展个性旅游,突出红河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复合旅游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城镇、旅游与产业、旅游与生态、旅游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以城镇化和交通干道为纽带,通过聚集各类旅游资源要素,实现整体抱团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分割、行业管理壁垒。 如今,从旅游大州向旅游强州迈进的冲锋号角已在红河大地上吹响,昭示着红河旅游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责编:圈圈 来源:红河日报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