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 从学校的位置望不见红河,但能望见梯田层叠,群山连绵。天空蓝得清澈安静,适合让蓝天之下的人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 红河 ckc 1 当大巴在山路上行驶了四个多小时后,我看到一条土红色的河,蜿蜒在青翠的山峦间。刚刚还在担心山体滑坡的李程晖学长,开始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窗外的红色河流。 “这条河为什么是红色的?” “这条河,就是红河。”他仿佛答非所问。 短暂沉默后,一个问题被轻轻抛过来,“为什么想来红河支教?” 见我一时间难以组织语言,他笑了笑“就随便问问。”随即目光变得悠远:“我去年啊,是自己想来支教。今年是被舍友拉过来的……” 可是他的眼神里,全然没有“被拉过来”的无奈,反倒是洋溢着鲜明的愉悦。 建于山顶的红河县县城迤萨镇 拉过来?早起晚睡的行程,长时间的高铁和颠簸的山路大巴,肆虐的蚊虫……如果不是自己愿意,我实在找不出能被“拉过来”的理由。 刚进校园时,我们发现,教学楼和女生宿舍楼称得上美观整洁,并没有想象中的简陋。男生宿舍条件着实艰苦。教室虽然半数以上不能正常使用投影仪,但还比较明亮整洁。 “看起来硬件条件还不错。”可是看学校门口张贴的高考喜报,实考人数人,一本人数仅有10人。而这样的成绩,已在边六县一中里排名第二。 张贴于红河一中前的喜报,喜报的结尾写着“向全县人民报喜” 暑假来校上课,本就十分辛苦。观察一下暑期作息时间表,我们发现,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短,早读7:10开始,下午虽14:40才上课,但晚自习持续到22:10,大部分同学会自己自习到更晚。 “为什么硬件看起来不错,学习时间也长,成绩却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这个问题,也许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做出回答。听说这里的老师都是刚从师范毕业、待满三年就离开的,教辅资料也不齐全。如果硬件就能决定教学的质量,那也把教学本身看得太简单了。 从南面的山路上眺望红河一中 课程尚未开始,不知同学是凭借什么判断出我们的“老师”身份。走在路上,便会听到一声声“老师好”“姐姐吃饭了吗”。同学们问得亲切,笑容灿烂,其热情起初甚至让我有点手足无措。感动于那笑容里洋溢的真诚与善意,我们才到一天,已经被他们当做真正的老师郑重对待。宿管、食堂阿姨等也对我们关怀备至。 2 顿珠平措学长是我所在的高三语文组组长。他去年也参与了红河支教,当时的准高二,也就是如今的准高三同学中,许多都是平措学长去年暑假时的学生。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强度较低的。开课前,毫无经验的我连连发问:“组长!我们明天要不要负责早读?组长!我们明天安排什么教学内容,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组长……” “不要,没有,第一天认识了解一下情况就可以了。” 可组长第二天捧来一沓卷子,说要给他的班做文言文测试。幸亏我也准备了教学内容,幸亏两个班轮着上,不过还是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你想先上哪个班?反正两个班学生都很好。” “那就B班好了。” “好”是一个抽象的形容,我却以一种莫名的坚定相信,自己很快就能明白它的具体含义。 为了准备充分,我提前到了到教室,不时看表。“老师,可以开始上课了!”离上课还有两分钟时,一位前排同学洪亮地提醒我,露出一口白牙。联想到其他老师遇到的“多布置点作业”的要求,倒也不觉得奇怪。 同学们做题的速度虽慢,但绝大多数在我讲解时专注倾听,十分积极地回应,笔记也做得认真仔细。发言的同学在紧张之余,依然努力阐明自己的想法,跟随我的思路。没有什么比同学们的支持配合更使人感到内心温暖的了。当我为自己第一次上课缺乏经验表示歉意时,他们笑着说“没有没有”“讲得很好”。 课间休息时,他们有的在走廊上高声说话,有的仍在学习,有的低声谈笑。谈笑声中,我数次听到平措学长的名字。 晚自习进行了一段时间,教室的所有灯光忽然熄灭,教学楼陷入一片漆黑,远处的宿舍楼也没有了灯光。整个教室里,只有两三只手机的手电筒打出昏暗的光。我让同学们坐在原位保持秩序,正想出去了解一下情况,朦胧中,一个高大的身影跨进教室,我还没有来得及辨认清楚面目,双耳已经灌满了同学的尖叫声:“啊!平措学长!!平措学长!!!”我着实惊住了。手电筒光下的人影依然模糊,耳边欣喜若狂的欢呼却越发清晰。 平措学长先和我简单讨论了因停电提前结束晚自习,让同学们回寝室的决定,接着向全班同学宣布“现在晚自习结束,大家可以回去了”。直到他讲完所有话,离开教室,尖叫声依然不绝于耳。随着他们的欢呼,我感到久别重逢的激动、兴奋,和太多的思念汹涌而来。在极其模糊的光线中,我甚至有一种感觉:我认出平措学长,是依靠眼睛,而他们仿佛是依靠心来认出他的。 可是已经过去一年了,不是吗? 他们仍然记得你,记得你的名字啊。过去一年,又如何? 大家离开教室时,我举着手机为他们照明,几个女生走过来对我说:“老师,要不要一起走?人多了就不怕黑了。”光线仍是昏暗,心中却仿佛有一根蜡烛在燃烧,光芒越发明亮。当我回到寝室,坐在床上回想着他们的欢呼、他们说过的话时,电来了,黑暗的寝室瞬间被照亮,却无甚突兀之感。就像我们来到这遥远的地方,却能很快融入其中,仿佛我们命中注定会来到这里一样。 3 后来,我询问同学们对去年暑假的印象。 “你还记得去年教你们的老师的名字吗?” “就是朱尧和平措嘛。他们轮着上的,就像你们现在一样。” “语文都讲了些什么呀?” “朱尧讲文言文和诗歌,平措……也讲文言文和诗歌。” 回忆起去年此时,他们的笑容迅速扩大,宛如后山大朵大朵的云,眼神里焕发出跃动的光彩。我听说,那时天气比这几天更炎热,那时教师队伍缺人手,大家工作更加辛苦,时常熬夜备课,那时晚自习时间也更长,最晚的时候,晚上答疑到23:30……可是回想起来,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对那段时光充满怀念。 “他们真的很好。”茜月学姐缓缓地说,眼神温柔。我确实感觉到了他们的好。从课堂上专注的眼神里,从埋头答题、做笔记的身影里,从努力回应、主动提问的积极态度里,从延长自习时间的自律行为里,从感谢的掌声里,从无数温暖的问候里,从“老师不要急,慢慢做”的鼓励里……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努力奋斗,同时对他人的付出珍惜、感恩。我庆幸于怀着“为改变这个世界深刻的不平等做出一点点贡献”的微渺愿望,能遇见这群像青山一样淳朴可爱的人。 不管怎么说,那个停电后平措学长走进教室,全场高呼的场景,实在令我印象深刻。当我声情并茂地向其他同学描绘那电影般的画面时,平措的神情淡淡的,细看也只有眉梢轻扬,透出似有似无的笑意。 红河哈尼梯田 “都过去整整一年了,他们还那么清楚地记得你的样子和名字啊。” “如果你明年再来,他们也会记得你的名字。”从学校的位置望不见红河,但能望见梯田层叠,群山连绵。天空蓝得清澈安静,适合让蓝天之下的人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 文/唐明斐 摄影/张启正 排版/张启正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