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责编 晓菡 如果你喜欢古色古香或者原始古朴的村落与建筑,对于古街古镇始终有着淡淡的乡愁,那么来吧!一个人背着画夹,走遍红河各地的古街古巷,将古镇的人情风物用画笔记下,背一台照相机,游遍红河的古村古落,将它们的的身影拍下。千百年来的红河记忆,还有,几亿年前的化石村,都在等你来穿越……
城子村,是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所属的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村庄。 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古村,原生态气息浓郁,为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彝族土掌房”多间,依山而建,层层而上,非常壮观。整体风貌完整,视觉美感突出,是中国民居建筑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而最具特色的是一家的屋顶,便是另一家的晒场:由下层层而上,直到山顶,有的竟达到了17台,远远望去,那层层叠叠,自下而上的土掌房不但恰似一台台长长的台阶,又恰似一个个堆叠整齐的蜜蜂住房,由于上下有木梯相通,户户有平台相连,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从平台进入另一户人家,直至走通全村人家,因而整个村子曲径通达,宛若迷宫。 这里的人都是做神仙的感觉,一个个要是串门的话,都可以平步青云的,不像在城市里,去朋友家要换一两小时的车,再爬上高高的楼梯,才算到了人家。你看这里,要是从村西头到村东头去串门,非要走过所有的人家才算甘心。 金秋时节,村民们在屋顶堆起的那一个个粮食垛,恰似一个个戒备森严的碉堡,整个村子就好似一个充满神秘、诱惑色彩的古老城堡……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那悬挂在农家屋檐下的一串串金黄的包谷和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金秋美景…… 一片片房顶连在一起,看起来确实壮观的很,在这青山碧翠的山坳里,就这样多了一片的土黄,一种异样的情怀涌上心头。站在屋顶山深深的吸了一口空气,只觉得全身上下三万六千个毛孔就没有一个不舒服的。山里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是不一样的,没有那么多的喧嚣和灰尘,连汽油味都非常少,在这里到处都是飘荡着一种青草的清香味道,还有那晒干的玉米散发出了独特味道,混合到了一起就变成了一种让人深深陶醉的温情。 怪不得是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看来城市再好,与这样的世界比起来都过分浮躁和喧嚣了,他们没有那么的烦恼,只是日复一日活在这样的乡村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闲自在。 夕阳渐渐西下,回头遥遥望去,只见夕阳那金色的霞光映射下,城子村那古老的村落民居便显得更加古老、神秘…… “原始唯美主义建筑的琥珀” 这是人们对城子村的赞美。 村子完全是传统的民族气息,没有钢筋水泥的遮掩,远离世间烦恼,行走在光滑的石子路间,倾听它们诉说城子村过往的点滴。 呆呆地坐在青石台阶上让思绪任意的飞扬,沉醉在城子村不想归去,只贪图片刻安宁,逃离世俗的喧嚣。 如果你问我,我喜欢城子村什么,我会告诉你,我喜欢那里远离喧嚣的宁静、那里经过岁月沉淀的古老,那里村民的朴素和真实、善良和热情好客,我喜欢那的原生态,那的世外桃源。这么美?与丽江大理比起来,更多了一份原始与自然,朴实与自在,快来吧!城子古村会给你一个最美的梦! 漫步石屏古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民居随处可见。 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郑营。郑营村位于云南石屏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边,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年,郑营村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因而有云南第一村的美称。 郑营村宗祠文化源远流长郑营村依山傍水,景色如画。村内的宗祠、楼阁、学校和典型的民居建筑,集宝塔古刹的巍峨壮观,宫殿寺庙的气宇轩昂,楼阁亭台的玲珑别致,古典园林的幽静淡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被建设专家称为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郑营位于石屏县城以西9公里处。这里曾是古代屯军的地方,因明军入滇、汉彝文化的交融,使其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民居建筑独具特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个历史文化民村,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主要看点:陈氏宗祠、陈氏民居、郑氏宗祠、司马第、赤瑞湖、秀山寺等
郑营村古刹清幽,苍松翠柏,从前的郑营好似一个完整的小城,四周筑有围墙,东西南北各建有一道栅子门,西南向还建有二层楼的炮台。“城”中建有郑、陈、武等姓氏的宗祠。如今围墙不在了,炮台不在了,但宗祠犹在,郑营内规模最宏伟的建筑是村西段的陈氏宗祠。呈东西走向的青石板路也还保留着,并在两头新修了古色古香的村门。村内还保持着原有三街九巷的格局,有座四合院,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28座,古老且让人向往。 村中著名的建筑陈氏宗祠、郑氏宗祠规模宏大,建筑装饰的木雕工艺精湛,雕刻、书画均展示了较高文化水平。村内的宗祠、楼阁、学校和典型的民居建筑,集宝塔古刹的巍峨壮观,宫殿寺庙的气宇轩昂,楼阁亭台的玲珑别致,古典园林的幽静淡雅,被建设专家称为“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但其实郑营只是石屏历史文化古迹中的一小部分,石屏文庙、玉屏书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石屏古城,大街小巷更是分布着众多典型的古民居。石屏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为云南省唯一入选街区! 石屏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 石屏历史文化街区道路骨架,由向四方辐射的东正、西正、南正、北正街构成,4条街在州衙前交会,28条巷道在密密麻麻的屋宇间纵横交错,无街不弯,无巷不曲。大街小巷均以青石铺砌,光滑整洁。现保存完整的青石路面有诸天寺街、王家巷等处。 说起来,石屏古城地下情况与众不同,地面建筑格局也显得十分特别,弯街曲巷把城区割离成大小不等的五街九铺二十四巷共10多个块状,其形状恰如龟身裂纹,隐含着八卦阵图九宫阵式布局,有的巷道左拐右折多达六七拐。街巷两侧屋舍相连,门户相同,给人一种处处相似,路路回环,犹如错如街巷的感觉。 现代地质资料表明,石屏古城确实建于石上,城下地壳浑然一体,掘地二三米凿通石层即涌出清泉。为方便用水,大凡居住在小城的人家庭院内都有水井,传说因地下的水域相通相连,曾有张家水桶落下,又从李家井中捞起的事发生。 据悉,石屏古城始建于明代,保持着较完整的历史建筑和街巷空间格局,至今尚存70%以上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并保存有元、明时期建筑。整个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总保护范围为40.75公顷,历史风貌完整,传统建筑集中、历史遗存丰富,是古人留下来的珍贵财富。 符家营书香沉醉之地如果说一个古村是一幅画,那悠久的历史就是画的主题,世代传承的文化可算是画中的灵魂。符家营村是一个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古村,依山傍水,古风犹存,几百年的中原文化赋予村子的幽幽灵气无处不向人们透着历史的气韵。这里,你须慢慢地走,仔细地看,轻轻地谈,不要打扰了她的沉静。脚踩着古屋的青石板、闻着古屋的百年气息、坐在古屋门口的石墩上,再静静地听着古屋里的老人为你讲述一个关于古屋的、流传千古的传说与故事,置身其中,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古屋里向来不缺诗书气韵,也只有满腹经纶、胸怀鸿筹的有识之士才能够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家乡建盖这样一座座气势恢宏的院落,在历史变迁中屹立不倒。 芦子沟村穿越百年而来从石屏县坝心镇往东北方向沿着国道出镇,根据路边指示牌岔道乡间土路,就可以到芦子沟啦。 “慢慢的走、细细地看,昔日的生活气息仍在村中浓浓的弥漫。翘角飞檐的马头墙,曲折幽静的青石巷,寂寞苍老的古水井,牛马漫步的石拱桥,斑驳沧桑的石阶梯和那光滑油亮的鹅卵石路……闲庭信步中,你已经融入了他们延续了上百年的生活。” 走进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村内百年历史的古民居静静地躺在岁月的山坳里,链接成片,与世无争。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嵌在这些清末民初的古屋里,是流逝岁月里剩存的最直观的纪念馆。 芦子沟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浓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远望去,基本都是坐北朝南的楼房,布局工整结构合理,以长满芦苇而得名。一条沟绕村而过,起源何宝寨,流经建水下坡处,起名为芦子沟河。河两边都是田地。河上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张家寨,一座在苏家沟叫太平桥。 中国的民居一般都有一幅对联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家风、家训和对后代的期许,从这幅红椿木阴刻的对联上,能看出其中的典故和主人家的姓氏吗?苏家寨,顾名思义。早在明初,苏氏从南京老埂脚迁居到通海,在外闯荡,在兴业发达后,回到老家建起一座座风貌古朴、风格鲜明的民居,留存至今。 在小高田村、苏家寨村,清末民初民居建筑成片,保留完整,与世无争。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艺术,讲述着岁月静好;而这对孤独驻立的拴马桩,却依然可见当年的繁华烟云。 而今,昔日的生活气息仍在村中浓浓的弥漫。 在这些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里,中国传统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精心设计与打造的碎石通道以及门罩、天井、花窗、房梁、屏风、石缸等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美轮美奂的风采,无不积淀着民俗历史文化丰富厚重的底蕴。庭院内的额材、花牙子、柱头铺作、柱础、门窗都有很精美的雕刻,大量的壁画彩绘栩栩如生,雕梁画栋做工精细,工艺精湛。 寨门、祠堂、住宅、学校、农田、清泉、街巷、古树名木等组合成村落的整体风貌,“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马推车”等样式的四合院里,花鸟、山水、人物、几何纹饰等与历代名言警句、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名篇,绘制、书写于门窗之上,透出山村的儒雅。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打动人心的,仍是这份山村古院落中古老寂寞的民居,它的那份儒雅文风和人文情怀,在山水田园间展现着越来越美丽的身影。 化石村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神秘的村庄 如此让世人惊叹不已? “中国化石第一村” 在这个古老村落,房屋、道路基地都是由3亿年前的化石建造而成的,其周边的石山也随处可见远古化石。所以,这里被誉为中国化石第一村,很多人慕名前来探究和旅游。 这里就是老旭甸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的大山深处,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像梯田一样从山坡脚下一直延伸到山顶。走进村庄,在纵横交错的巷子间,房屋的外墙上,由树叶、树枝构成图案的化石随处可见,整座村庄显得古老而神秘。 古时这里原始森林浓密,后来发洪水,大小植物都被连根拔起,被洪水冲到了附近的浅滩上。洪山消退后,浅滩上便形成了一座由植物残骸堆起的山丘,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些山丘有的被埋入地下变成煤矿,有的则变成了村子不远处的化石山。 这里目前有多人,70多间化石房屋,最古老的房子已经修建两百多年了。只要你仔细寻找,在这些斑驳的石墙上会发现古老的植物化石,它们大多是完整或断裂的树叶、树枝化石,上面的叶脉、树皮纹路还清晰可辨。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还能发现蚌壳、螺壳之类的水生动物化石。 这些化石质地光滑结实,有隔音隔热、透水透气、冬暖夏凉的特点。而且将风干后的化石粉做成灰浆,还能充当墙体化石间的粘合剂。多年的风吹雨淋,使这个村庄更具沧桑,犹如走进了一座古老的中世纪城堡,里面隐藏着无数神奇的秘密。 令人吃惊的是,用化石建造的房屋,即便墙体歪斜的相当厉害,也不会倒塌。光滑得如水泥般浇灌的屋顶,还可以用来打场、晾晒谷物,甚至用来做红白喜事的“餐厅”,一举多用,自然和谐。 根据云南省化石研究保护协会的鉴定,这里的化石属于云南较常见的化石,不属于具有特殊意义需要保护的化石种类,可以用作房屋建造材料、制成化石工艺品或用作旅游开发项目。 这里的有些古化石被敲打时,会发出悠远的钟鸣声;还有一块大而平的化石能发出寺庙里的木鱼响声。当地村民将这些古化石叫做“响马”,而且用厚薄不同的“响马”进行敲击,还能敲出不同的音阶,奏出一段动人而美妙的旋律。 村中有条延伸的响马石、长达1千多米的青石板路面,被认为是当年滇南连通滇中和元江、红河,并通向老挝、越南的茶马古道。漫步在这条古道上,追寻古人的足迹,不禁对古人的壮举心存敬佩,只见古道风采依旧、古韵犹存。 这里是原始、古朴而浪漫的 你可以想象自己行走在化石的“城堡”中, 墙壁中来自3亿年前的叶子 脉络清晰可见 你触碰它,就穿越了亿万年的时光 与自己打了个照面 对我们来说,这里叫化石村,是世界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奇特村落。对村民来说,这里叫老旭甸,用化石盖房子不是因为名贵,只是世代传下来的方法。我们赞叹他们的房屋连厕所都有上亿年历史,价值连城。他们在意的是屋里的亲人、牲畜、家禽、烤烟收成。我们来这里拍照,他们在这里生活。 ——《化石村穿越那些事》 来老旭甸吧! 跟3亿年前的自己说一声 嘿,好久不见 建水古城 用相机记录建水的每一块青砖,用心灵感悟这里的每一声风吟,脑子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如果看腻了都市繁华喧闹,厌倦了的夜晚的灯红酒绿。于是在某一天,收拾起行囊让心安放,远离纷扰。来这如诗如画的建水古城为心灵找寻那份久违的宁静淡然。感受那种了去浮华之后的闲适,让心为这边陲小城的美丽而悸动。 这座古城斑驳了旅客的记忆,看这座烙印了时光的沧桑印记的古城,仿佛看见千百年来人们宁静、质朴的生活,依稀还可以听到人们那幸福甜蜜的欢声笑语,仿佛已置身于一个超然物外的世界。 听清晨街头巷尾里那悠扬清脆的建水小调,那些传唱了百年调子,带我们穿越时光去感受那些淳朴的民风。“哎呦喂,大板井的西门水,卖西门水啦,喝西门水咯”踏着青石地板,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巷子,一个衣着朴素的小伙子担着两桶西门水在叫卖。那个传承下来的风俗依然如故,不曾淹没在繁华里,那是伴随着建水人生活的习惯。那西门水清甜可口,养育了一方的建水人。 置身于那古朴的小城里,让你不由得卸下压力,用心去观赏,静静去聆听,去体会,去品味那些离你远去的美好。它让你用许久未曾有过的闲适的心情去感受,在斜晖映衬下,它仿佛是一位年迈、睿智的老者,以平静的姿态迎送往来不觉的旅客,迎接五湖四海的来客。 踏了百年的青石路上,还能模模糊糊的看到那些镶嵌其中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信物和图腾。它们不会被时间和历史磨灭,那承载着人们祈祷的信物与图腾永存在人们心中,将被神灵所庇佑。 如果看腻了都市繁华喧闹,厌倦了的夜晚的灯红酒绿。某一天,收拾起行囊让心安放,远离纷扰。来这如诗如画的建水古城为心灵找寻那份久违的宁静淡然。感受那种了去浮华之后的闲适,让心为这小城的美丽而悸动。 这座古城斑驳了旅客的记忆,看这座烙印了时光的沧桑印记的古城,仿佛看见千百年来人们宁静、质朴的生活,依稀还可以听到人们那幸福甜蜜的欢声笑语,仿佛已置身于一个超然物外的世界。 听清晨街头巷尾里那悠扬清脆的建水小调,那些传唱了百年调子,带我们穿越时光去感受那些淳朴的民风。“哎呦喂,大板井的西门水,卖西门水啦,喝西门水咯”踏着青石地板,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巷子,一个衣着朴素的小伙子担着两桶西门水在叫卖。那个传承下来的风俗依然如故,不曾淹没在繁华里,那是伴随着建水人生活的习惯。那西门水清甜可口,养育了一方的建水人。 置身于古朴的小城里,让你不由得卸下压力,用心去观赏,静静去聆听,去体会,去品味那些离你远去的美好。它让你用许久未曾有过的闲适的心情去感受,在斜晖映衬下,它仿佛是一位年迈、睿智的老者,以平静的姿态迎送往来不觉的旅客,迎接五湖四海的来客。 寻一尺巷陌,踏着青石板路走街串巷,弗若自己曾经在那里生活过。漫步在翰林街上,客栈,酒旗,茶楼,古色古香。邂逅细雨濛濛中的古城,静赏氤氲之气弥笼罩下的屋舍楼宇,远望,只能依稀看到两侧的古屋好似绵不绝。地上的青石方砖,在雨水的洗磨下更显沧桑韵味。抬眼,屋顶的瓦片已不再那么整齐,外墙的条纹已不再那么清晰,然而在青灰色的浸润中,沧桑、悠远、绵长,而这场恰如其分的烟雨让这宁静的古城中更显沧桑、淡然、深厚。 那座雄伟壮观的城楼,唤名为朝阳楼,在风雨里屹立了六百余年,历尽磨难,仍尽显当年风姿。 朱家花园,树木葱郁,繁花盛放。亭台,楼阁,院落,祠堂,玲珑多姿。诗词,书画,浮雕,精美素雅。 朝阳之下的双龙桥,熠熠生辉。那蜿蜒曲折的泸水河与塌冲河犹如双龙盘于双阁十七孔的大石拱桥之下,唤之颇为震撼。 宁静的建水古城让人体会悠远,而在这悠远中又可品味绵长的深意,心也不觉宁静淡然了许多,得以停下脚步感受生活,让心灵接受洗礼。 团山村滇南乡村风貌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家族聚居村落,至今完整保存了十九世纪滇南乡村的特色风貌与社会人文环境,村中现存的古建筑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建筑组成。被称为“拥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而入选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名录。 现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占地面积.5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其粉墙黛瓦、檐角飞翘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多为滇南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组合体。院内精美绝伦的诗词书画,鎏金描彩的木雕及工艺奇巧的石雕、砖雕,琳琅满目,如同一部丰厚凝重的书卷,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张家花园 沿着柏油老路蜿蜒往西前行,呼吸着坝子里稻田飘来的泥香和稻香,不多时,小山脚下的团山村出现在面前。 接近村边时,远远望去,只见青石板铺路的小村庄中错落地耸立着几幢瓦顶的砖混房屋。 团山 穿过寨门走了一段青石板的小巷,一间间青砖白墙的古宅随着曲折的小路出现在面前,张家花园只是其中一处,这多户人家的住宅多为中国汉民族传统风格的建筑。 走过小村的古道,探访小村的人们,品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们都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步入每户院落,一种源自农家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在伴随着你,因为院落里,随处可见房主人劳作的痕迹。 宽敞的屋檐下,除了堆放从田野里收来的稻草外,还有红辣椒、玉米等农作物,走廊边偶尔可见锄头、纺车、草墩、葫芦瓢等物品,这些物件看似杂乱无章,却有序地摆放着。院落里的摆设既反映出房主人的勤劳,也流露出民风的淳朴。 团山村里很安静,这里的年轻人大多迁出了,生活在村里的人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古朴、宁静的院落和淳朴、善良的老人,更增添了小村恬淡、自然、悠闲的氛围。 青瓦白墙的团山民居布局有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融入内地传来的诗词楹联,使各座民居显得典雅细致而风格独特,这里可谓云南建筑大观园。由于房主人崇尚儒雅,团山民居深宅大院里布置了花厅,院内布置了青石板、花台、青石水缸和花木,白底壁画和窗棂上临摹了许多书法大家作品,壁画上题满了唐宋名家的诗词,“秀才第”、“皇恩府”、“营长府”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环顾团山古宅,中国古诗词和绘画的魅力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无一不体现着汉文化的特点和江南民居的风格。 到团山民居游览的游客,无一不被那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所震撼。“木雕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姿态、植物纹样、几何图形,都根据各种形体采取不同的雕琢方法,穿漏与浮雕相结合,面面俱到,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木雕有十二生肖、八仙过海、松鹤、蝙蝠、莲蓬等,砖雕有莲生三节图等,这些雕刻寓意着主人安康长寿、多子多福,事业上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团山村许多张氏后人的楹联和字画写满了和“忍”有关的文字内容,所书笔力遒劲,用词意蕴深长。在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张氏宗族“忍”文化及其祖训发人深思,令人回味。 团山村 箐口村哈尼族村落的前世今生箐口位于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域内。村落的上面有大山,村落的下面也有大山。村落的上面是梯田,村落的下面也是梯田。哈尼族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用辛勤和劳苦,用梯田和森林把村落围在了大山里。
箐口村具有浓郁的哈尼族地方风貌,民族特色鲜明、典型,传统建筑、民风民俗文化保留完整,生产生活方式独特,外部文化干扰不多,村民朴实厚道、热情好客。村寨周围有上万亩连片的梯田非常壮观,集“梯田、村寨、森林、水系”四素同构及云海、蘑菇房为一体的景观堪称“世界一绝”。 沿着村里的步行游览石板路,游客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感受到哈尼梯田文化的精华,游客不仅可欣赏到壮丽的梯田风光,而且还可以观赏哈尼蘑菇房、寨神林、水渠、分水木刻、水碾房、水磨房、水碓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可以参观哈尼族的民族服饰、梨、耙、锄头和织布机等生产生活用具,展示区内还有两眼清澈见底的泉水即白龙泉、长寿泉。据说不会生孩子的人饮了“白龙泉”的水后就会生儿育女,喝了“长寿泉”的水后会长命百岁。 这个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系统,是哈尼人民改造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 哈尼人用顽强的毅力在这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了世界闻名的、壮美的梯田。这片土地给了哈尼人物质所需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艺术圣地。 任何来到箐口的人,都会这里的房子所吸引:方形的土筑墙体,圆锥形的稻草屋顶,一个个的好像蘑菇。尤其是站在寨子上方的山头,寨子的全貌尽收眼底,那一个个的房屋不就是一朵朵雷雨之后破土而出根植于大地的淡红色蘑菇嘛。 这一幢幢蘑菇房是哈尼族的祖先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建造而成的,房屋呈封闭式结构,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箐口布满了这样可爱而又实用的房子,这里是哈尼族人的养精蓄锐的地方,是他们深爱的家,那从简朴的蘑菇房里飘出的缕缕炊烟,正是哈尼族人幸福生活的精准表达。 除了梯田,元阳的茫茫云海也久负盛名,在云海的点缀下,梯田更加神秘、飘逸和有神韵。元阳的云海气势磅礴,日出或日落的“霞海”最为壮观,在阳光的照射下,云海中的云团、云层和云浪染上绚丽多姿的色彩,像锦缎、像胭脂,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美不胜收。当云雾散尽,峡谷空旷,村寨布局其中,青山、梯田蘑菇房构成了一幅神奇而美妙的画卷。 明天去红河吧?!好美! 好吧好吧,我也想去,真的太美了! 综合于全网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