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银70岁了,坐在新家的沙发上把皮质扶手摸了又摸。多年前因摔伤落下的驼背,正稳稳地靠在沙发背上,他的神情里都是舒适安逸。 “绵软得很!”王步银笑弯了眼。一套新沙发,一个二手茶几,是王步银为新家置下的家当。 “您家原来在哪里?” 他右手举过头顶直直指向西北方,“在山上,五里远。” 王步银是泾川县红河乡姚哈村人,六月份刚刚搬进乡上修建的集中点新居,一方院子三间瓦房,跟原来的土窑洞有着天壤之别。 两年前,王步银住的旧窑洞失修坍塌,他开始了拉着架子车,过上了带着旧柜子和旧家当四处“流浪”借住的生活,开始到侄子家的窑洞借住,后来又辗转到大哥家。 年开始,精准扶贫的政策落到了乡里,周围稍有家底的农户走了一茬又一茬,借着政策搬到了街道边、平川里,剩下一批像王步银这样住着土窑、危房的孤寡老人。 然而,全面小康不能有一个贫困家庭,一个贫困户掉队! 年年底,王步银就听到村里干部带来的好消息:乡上要给自己修房子。 修房是好,可是王步银孤家寡人,吃着低保,哪里拿的出几万块的修房钱? 村上干部解释说,王步银家的条件可以套上危房改造的政策,有了这2万元,自己只需要再筹一半。可是王步银勒紧裤腰带一辈子也没攒下几个钱,填不上这个窟窿。 乡上干部鼓励他:别灰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红河乡姚哈村小康屋 红河乡摸清了“收入最低、住房最差、家庭成员最复杂、情绪最不稳定”的“四最”家底,把改善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作为头等大事。年,为王步银这一类没有脱贫能力,只能依靠政策兜底的87户“难肠户”量身制定了“安居方案”。 几天后村支书找到王步银,给他算了一笔新账: 有了政策撑腰,帮扶一点;村上集中点安置,地皮费省下一点;根据家里的情况,村上给报了低保,兜底补上一点;村上按照评议、审核的程序上报民政局申请民政补助,救助一点;基层组织给困难群众的亲朋好友家做工作,添上一点;动员施工队主动让利,赊欠了一点……“六个一点”的筹款渠道,打破了王步银这样自身积累弱、贫困程度深的贫困户住房困局,也终于凑起了王步银的新家。 新家落成之后,王步银按照风俗看下了古历五月十八的好日子,决定在这一天与旧生活彻底告别。和他隔沟相望的邻居哈宣贵帮着他装车搬家,下山过沟,羊肠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把架子车拉到了新家。 王步银的耕地也置换到了家附近,在硬化路的尽头。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以后,他常常和新邻居们“站在大路畔上‘搞摊子’”,说着政策的变化和田里的收成。 “没想到我们这些‘老骨头’还有人管,有新房住,扶贫还真是谁都帮!”王步银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往期精彩回顾 大勇若怯大智若“俞“——泾川高考理科状元俞亮的“脑内江湖”和高三战场1.关于泾川王母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2.泾川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3.泾川县年城区学校教师公开选拔拟选调人员名单公布来源:平凉日报 编辑:泾川县网信办/侯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