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河农业沃野“鎏金”) 立足红河自然资源禀赋,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在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上,近年来,红河州搭建起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展销推介、农业招商引资、现代农业扶持政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投融资等平台,不断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东温氏集团、云南天露、浙江海亮等一批大企业先后进驻红河州发展,带来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新市场,为红河现代农业“加速跑”注入新动力。同时,红河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发展订单农业,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开远高效农业一瞥 高效示范培育新业态 寒冬时节,走进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不是肃杀萧条,而是一派“春天的景象”。充满“智慧”的科技大棚里,各色鲜花缤纷绽放,郁郁葱葱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农业的高效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从开远市农业局了解得知,近年来,开远市通过高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逐步形成适度规模、形式多样、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高效”和“现代”愿景,呈现出了农业的全新业态。 开远高效农业一瞥 记者通过深入了解得知,开远市农业新业态仅是红河州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中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回眸红河州现代农业,走进国家级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盘点广阔沃土带来的金色收获,可谓亮点纷呈。 把传统农业变成增效增值的高地,推动产业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引领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年,红河州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年来,红河州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摆上突出位置,立足实际,创新思路,频频打出“组合拳”,为现代农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步入“沃野鎏金”佳境注入充足动力 分区域布局优势特色产业 红河州依托资源禀赋,贴近市场需求,打高原牌,走特色路。以国家级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和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为抓手,瞄准连片成带、板块联动、南北统筹,规划全州调优产业结构新蓝图。围绕蓝图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强体制机制、农业科技、支持保护创新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让农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从“特”到“优”的迈进。 在推进国家级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红河州打破行政区划,立足海拔气候差异,分区域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并同时推进智慧水利、信息技术、循环农业等新技术在示范区的融合,国家级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初显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区“六个百万亩优势产业群”和“四大特色产业群”建设,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早熟水果、冬早蔬菜等产业基地建设日新月异。 “过去,一年苦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收地租,在公司打工拿工资,加上入股分红,一年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在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区天华花卉企业打工的农民岳泥毅敏想不到,种了几十年包谷,如今会靠流转土地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致富梦。 回眸年,这样的致富梦在红河州数不胜数。国家级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水果产业达2.36万公顷,商品蔬菜达2.7万公顷。红烟、红酒、红果、红菜、红米、红木、红糖、红药、红畜产业形成系列品牌;示范区龙头企业达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各类家庭农场个,种养专业大户户。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下,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据统计,目前,红河全州拥有注册商标达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7件、云南省著名商标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件、红河州知名商标件,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今天的红河,“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整合发展的星星之火正在红河州乡村成燎原之势,全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渐渐形成。 云南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鲁宽 通讯员李立章 往期精彩内容■民族手工艺,彩云之南韵味悠长的老歌 ■云南诉讼保全服务有了专业队伍 ■领着“红牛”奔小康 ■大临铁路建设提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