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7296127.html

在普通教科书上,红军长征故事“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章节多为耳熟能详。湘江战役?别说年轻人,可能有些中老年人也几无印象。习近平同志曾反复公开谈及讲述,红军第三十四师陈树湘师长,年在湘江战役壮烈牺牲的故事。一个为红色苏维埃政权奋不顾身的青年英雄,一个忠诚革命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演化为一部原创音乐剧《血色湘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庄严庆典前夕,高奏雄浑壮丽的序曲。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专家同数千名观众,在9月28日-30日的三场演出中,重新回顾和缅怀追思,那些为理想信仰勇于牺牲、为新中国成立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雄。

红军长征遭遇国军“围剿”阻截,陈树湘指挥红军第三十四师,在桂北湘江一带胜利完成后卫任务,同时付出重大牺牲与惨痛代价,仅四天五夜间,全师多人骤减至不足人。师长本人重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亲手断肠英勇就义。音乐剧,本不擅长表现战争,如何塑造这些烈士?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演艺集团,将这个极具辐射影响力的重大历史题材,交由陈蔚挂帅的歌剧音乐剧创作“铁军团队”。开初接手剧本创作,全体相关人员即多次深入桂北实地采风调研,珍贵史料获取到手为该剧创排夯实了坚固的基础。

绝命誓言惊天地

同年电影《血战湘江》仅有一字之差的音乐剧,最大的不同在于艺术载体。

从年歌剧《红河谷》开始与导演陈蔚联袂合作的编剧钱晓天,深谙该剧应当具备的表现风格与结构手法。音乐剧《血战湘江》分为两幕八场加尾声,主角三男一女,配角老少八人。男一号陈湘以陈树湘为原型,但陈湘不等于陈树湘,他不是既定的某一个体,而是红军指挥员集合体的典型代表。这就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人物关系与情节推衍提供了理由与便利。有人说陈树湘不是黄埔军校学生,不可能与“同学”恩公敌方军官刀兵相见;有人说,陈树湘不能和瑶寨首领“有私情”,因为瑶家女不聘外族;有人说,陈树湘不是在阵地上英勇牺牲,而是在押解途中自己断肠而亡……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如艺术虚构能合情合理自圆其说,所谓“不可能”那都不是事儿。

一幕一场陈湘和黄复兴对唱及二重唱《钢刀对钢刀》,这段重头戏给人印象深刻,已不单单是两个人的角斗,而是两种政治主张、两个军事阵营之间的博弈与抗衡。两个故友分别代表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罪恶两种势力的较量,强烈的紧张度、戏剧性,在全剧中堪称焦点、亮点。

原生态的瑶族婚俗古老而神秘,因相对封闭在中越边境交界的山野丛林,长期缺少通向外界、亲近外族的机会。即便有着严格的族规,青春美貌的女首领,从陈湘的言行中,她发现他们对瑶山百姓不歧视、不欺辱的善意和诚意,最初的好感升华为纯朴的爱恋,似也在情理之中。何况聪明的编剧并未在此花费过多笔墨书写爱情,无非点到而止。陈湘与凤鸣,两人发乎情止于礼,男主女主并未展开一段异族恋情。我倒认为,编剧可以为凤鸣的咏叹调稍加添补,在意象化的“雄鹰之叹”基础上,再点几笔具象化的“英雄之赞”,写出这个姑娘眼中、心中的陈湘。这样对陈湘形象的塑造,岂不多一个角度和层面,这个人物会更加立体丰满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还可能有效地柔化与美化该剧以男人与战争为主的“刚硬”。

刘科栋力图“打造一台震撼心灵的、有着沉浸式体验的音乐剧舞台”。在视觉效果上,围绕“血色”做文章,摈弃写实复制的自然与人文置景,强化一种象征主义的造型与色彩。舞台上的桂北湘江,血与火交织的烽烟战场、竹与木相间的瑶家山寨,用门板组合的浮桥、有深红浸染的江流……灯光语言和多媒体设计与之相谐呼应,舞台画面恍若史诗大片的质感。

在虚实结合的舞台上,坚硬峻峭的石崖、徐缓凝滞的水面,无不带给人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青翠的丛林、炭化的木材;最后满台的黑雨如战火燃烧的灰烬飘落,又仿佛是百姓祭奠抛撒的冥币,而烈士不灭的英魂,依然眷恋着这片红土地……这台极富仪式感的舞台作品,感觉实体置景有些过满,可能这是舞美设计有意识营造的环境氛围,总之除瑶寨一场和尾声之外,总体都给人一种紧张逼仄沉重,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是否也可以多少留出一点空隙作为心理缓冲地带?

在人物的化妆服装造型上,音乐剧《血色湘江》的舞台成像非常讲究,从第一帧定妆照上即可窥豹一斑,面庞上深深浅浅的熏黑、军装上的斑斑驳驳的血迹,基本接近影视作品特有的那种“逼真”的年代感与角色感。

天下遍地是红旗

音乐描写战争,通常乐队以振聋发聩平地惊雷般的全奏先声夺人。

张巍谱写的音乐剧《血色湘江》一反常态。在掌声平息之后,宁静、安静……序曲开始,大提琴领奏的长音传递出一丝阴郁、沉思,紧接着一阵翻滚漫卷“浪潮”高扬出一种激昂与悲壮。在大提琴凄美、哀婉的旋律中,一声雄浑的呐喊:“打”,引爆一片枪炮轰鸣。这段激战场面,音乐与歌声,全部极具紧张度,基本是音乐剧的写法、章法、笔法。

纵览国内音乐剧演出,大多为无乐队“OK”式还音。陈蔚导演却让作曲家大有用武之地,交响乐团大展雄风之威。青年女指挥家朱曼能量气场如巾帼英雄“花木兰”“梁红玉”一般,英姿飒爽果敢稳健指挥若定。她与广西交响乐团的合作,如同在打一场硬仗,这场攻坚战,有难度、有高度。稍有闪失即入雷区。该剧音乐刚烈、刚硬、刚强为重,阳刚之气胜于阴柔之美。这也是“血色”战争刚需所驱,所有的紧张度与张力感,音乐都有相当充分的展现。

一幕二场,有大量对话式的宣叙,音乐相应写得较为口语化、性格化。这些段落大量采用复调式技法,声乐与器乐形成互动的态势,有时如影随形,有时若即若离,那种各行其道的多维度空间,在听觉上给人以穿越与交织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体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与“慈母针线/寸草之心”,这段以高度技术化的写法,女中音饰演的女二号朱大姐、男高音饰演的男二号韦江,分别与男高声部、男中声部构成一个对一群的二重唱,取得了新颖别致的听觉效果。

原生态的瑶族女声合唱,既是采风的收获,也是创作的成果,在声音造型和旋律音调上确实做到以“假”乱“真”。一幕三场开始的《蝴蝶与雄鹰》,前面是非汉语的单音节的一首徒歌,将观众瞬间带入崇山峻岭中的瑶族村寨。作曲家为女高音饰演的凤鸣和她的闺蜜三姐妹,谱写了女声对唱、重唱,姑娘们载歌载舞,音乐依然延续着“原生态”的民谣风与地域化。

这部音乐剧颇有歌剧的范式与质感。作曲家不仅为四个主要角色精心谱写了大大小小的歌段,还让赖老石头、红米饭等角色也唱出了他们的思绪与情怀。全剧的合唱,更像歌剧化的创作,不仅在数量上占有很大比例,同时也发挥着强劲的功能性作用。该剧的主要角色是红军官兵,大量男声合唱确实散发着阳刚之美。上半场结束之前,师政委程林牺牲之前的一首《活下去》,起伏跌宕荡气回肠。“唯有掉头往东死地求生/才能留下火种再寻希望”,这是政委的远见、高见;“我们和党就像孩子和娘/难下决心走向不同方向”,这是师长的顾忌、犹豫;“四周又环伺着强敌/生死是短暂的别离”,这是韦江的观点、态度……“革命胜利再相聚/天下遍地是红旗”,这是上半场的结束语,红军战士慷慨悲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同为音乐剧,同是张巍作曲,我个人感觉《血色湘江》比《黄大年》更能显出其专业水平,在技术上发挥得也更加主动、能动,总体质量再上新台阶。但,我不是太喜欢朱大姐临终前的唱段《不要救我》,可能从人物的情绪出发,她急迫地挣扎呼喊着“不要救我”。但,这是一个产后大出血、已经濒临死亡的女人,编剧给到她的文辞:“就让我这样平静地死亡”;而音乐却这般强悍有力,从女中音的歌喉奔腾而出,其能量十分惊人,似乎合情却有些不合理。

许多观众对尾声的原生态女声合唱赞赏有加,张巍笑说,这仍然是一首“写出来的原生态”,而非记下来的“拷贝”版。从“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雄骨”的感叹进入到“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后两句歌词原本就是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民谣,在音乐剧舞台听到如此两句悲声,怎不叫人痛断肠!惨惨惨,惨烈!惨痛!惨然!惨重!

山石草木祭英灵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示,广西演艺集团自年12月正式启动《血色湘江》的创排。全剧正如总导演陈蔚所言,在创排过程中团队受到了精神的滋养,所以,舞台呈现的鲜活形象,仿佛都从山山水水中浮现出来、生动起来。青年歌唱家高鹏(男中音)-陈湘、金郑建(男高音)-韦江、吕薇(女高音)-凤鸣、田浩(男低音)-黄复兴、崔京海(女中音)-朱大姐,这几位由总导演钦点的“外援”非常出色特别给力。他们和王良、袁露、李越、于添琪、冯冲、陆正龙等本地优秀演员联袂组阵,举力撑起舞台一片天地。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例。在面临险境,绝望无助的情况下,红三十四师指战员们却没有丧失对党的忠诚,陈湘及其战友,他们是一群为理想信念舍生取义,甘心情愿“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雄典范。因为他们付出的高贵而惨重的代价,这才直接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更新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代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最终执掌革命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他们理所当然属于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

音乐剧《血色湘江》,所有演职人员正是以崇敬缅怀先烈的情怀、情意、情思、情感,全副身心投入创演工作。

A组陈湘为了“接近”原型陈树湘,竟然不惜自虐短期减重!舞台上的男一号,英武机智身手灵活,一个湖南伢子红军师长,神采奕奕活灵活现。重点是,高鹏的那一副歌喉,既宽厚结实又通透柔润。《红军就是那离离原上草》《信任》《红军的孩子》等陈湘的唱段,男中音完全进入了角色个性化的“英雄性”演唱。面对敌军、同窗、战友和老百姓、女首领,他的歌声,既有铁血男儿坚毅刚强,又有侠骨柔情自然舒展。陈湘应有的情绪情感情怀,无不倾注渗透于演唱之中,大角儿确是一个好角儿。

郑金健,前两天是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歌剧《沂蒙山》的八路军赵团长,转身回到“湘江”岸,他又成了个与主力部队失散的红军政治干部韦江。这部戏,角色表现发挥得空间更富余。从一幕二场登台开始,《血染的湘江》就抓住了观众的耳朵。“我们的母亲正在倚门而望……”男高音歌唱家歌声特别动人,韦江抒发着红军官兵共同的感思,同时引发我们的想象与共鸣。他同陈湘、程林等人的重唱也非常耐听。而真正给我们留下最深最美最完整印象的则是那段《名字》:“……红军战士/英雄的名字啊/会被人民记下!”他在音色、语言和形体表演上的优势,展现得更为完美。

江南美女吕薇在国内歌剧音乐剧舞台上十分活跃,她饰演《锦绣过云楼》《呦呦鹿鸣》的女主角,无不深受专家的肯定和观众的喜爱。这次饰演瑶族山寨寨主,女高音在声音造型上做了有效调整和适度改变,凤鸣的声线更宽亮、更密实,这个人物应有的“山”味儿“野”性儿泼辣劲儿,更足了。一幕三场瑶族姑娘的歌舞段落,吕薇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她甚至比群演的舞姿还要熟稔、灵巧、妙曼,这可是在以往饰演的江南淑媛和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身上,绝对看不到的别具光彩的一个艺术形象,真是令人又惊又喜。《我是瑶山的女儿》尽展悲愤中的豪气,同陈湘的对唱重唱《那么远那么近》倾诉少女内心的爱恋与敬慕之情。凤鸣压轴的一首摇篮曲《湘江》,歌声中散射出女性甚至升华为母性的动人光芒。她的温柔、她的感喟、她的忧伤,一咏三叹起承转合顺势流畅。在这部以男子群戏为重的血与火交织的音乐剧里,凤鸣这个角色,恰似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一道柔光。

现场观摩音乐剧《血色湘江》首场演出,笔者似与作者感同身受,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再现生动在艺术作品里,其人物和故事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无不胜于普通教科书,必然带给观众强大的心灵震撼、思想启迪、情感共鸣。“我们更加坚定我们的信仰。(陈蔚语)”我们会自觉自省由衷感叹:新中国的一切,真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尽享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应当永远铭记甘愿付出生命与鲜血的陈树湘(音乐剧中名为陈湘)与无数无名的先烈英雄。

我想,音乐剧《血色湘江》,应该有目的、有标准,精心打造成为广西闪光的艺术名片。全剧所有的男声合唱,我都非常喜欢,还有那些富于震撼力与感染力的音乐。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不建议削弱“阳刚之气”,我只希望或许可以添加一些“阴柔之美”。某些文辞和乐句也可以再做些改善调整,使之真正成为一部艺术佳作良品。

——本文选自《歌剧》10月号

10月号《歌剧》10月号封面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叶普盖尼·奥涅金》剧照

《歌剧》10月号目录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