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县乐育镇窝伙垤村,提起普腊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全心全意为乡亲服务几十年,默默守护他们的身体健康。3年前,他的女儿普小芬也加入到父亲的服务队伍中,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从此,父女俩携手同行,继续为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默默奋斗。 普腊明(左)和女儿普小芬在工作中 窝伙垤村是乐育镇最远的村委会之一,共有彝族群众户村民人。在过去,这里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服务水平低。28年前,普腊明成为了十里八乡唯一的专业乡村医生。在行医的这28个年头,他成功救治了无数的病人。3年前,他的女儿普小芬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窝伙垤卫生室,跟着父亲干起了乡村医生。父女俩日夜奔波,用敬业和专业建立起了村民对他们的信任。 “以前我们村里没有医生,所以我初中毕业以后就选择学医,在卫生班学习了三年,回来后就开始做乡村医生。”普腊明说。 年3月,在县委政府以及爱德基金会、阿里巴巴等公益组织的关心扶持下,窝伙垤村委会新建了平方米的村卫生室,极大的优化了村委会的就诊环境,提升了村级医疗水平,老百姓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即便这样,普腊明和女儿仍愿意上门为村民服务,无论严冬酷暑、风霜雪雨,无论白天黑夜、路程多远、自己多累,只要患者一个电话、一声召唤,父女俩便背上药箱,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中。 普腊明说,当时条件不好,一家一家的上门就医,最远的要走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交通也不好,当时条件很辛苦。“现在时代好了,老人走不动了,打个电话医生就来这里看病了,医生随叫随到,无论早晚只要打个电话说有人生病了,医生就到家里。”村民龙建尾说。 一直以来,父女俩以服务好老百姓为目的,一边学习更新医疗知识,一边谨慎诊疗、热情服务。 现在生活好了,普腊明也可以休息了,但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好多村民都比较熟悉普腊明,他走在寨子里面,每个人都会与他打招呼,大家见面互相嘘寒问暖,很是亲切,这让已经从事多年乡村医生工作的普腊明还想继续为老乡们服务。 普小芬说,是父亲让她做出回到家乡服务乡亲的决定的。父亲既是她的亲人,又是她的老师,更是她的朋友。父亲是她永远学不完的一本书。因为心疼父亲,现在普小芬更多地担起了卫生室的各项工作。她认为,无论如何,服务好群众才是第一要务。 每当群众叫一声“普医生”,普小芬就很高兴,很感动,她不需要群众怎么感谢她,觉得只要老百姓病好了,自己就是最大的满足。 “现在我父亲也越来越老了,他好些地方都跑不动了,我相当于是他的继承人,他的接力棒,我会继续为老百姓做贡献,努力把这个事业做下去。”普小芬说。 医者仁心有大爱,点滴平凡显真情。茫茫人海,普腊明父女无疑是最平凡的两位,但这一对行医路上的“父女兵”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一致称赞。(毛敬华、刘婷婷/梦想红河)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