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背包、一顶草帽,不论是下田插秧,还是给作物施肥、浇水,红河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职工、高级农艺师杨克沙都是一把好手。从红河农校毕业38年来,从青春少年到两鬓添霜,他用双脚踏遍红河的山山水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都奉献给了生养他的这片红土地。 杨克沙扎根田野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红土地 年2月,杨克沙出生在红河县一个贫困家庭,饥一顿饱一顿的童年生活,让他从小就立志学农,要让大家都能填饱肚子。年从红河州农校毕业后,杨克沙被分配到红河县车古乡农科站工作。那一年,全县正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杨克沙就是当地的负责人。 “刚开始,大家都只种植传统稻谷,不接受新品种。我背着杂交水稻种子一家家去做工作,用1斤新谷种换1斤稻谷,村民都不愿种。”杨克沙说,只有让老百姓看到新品种稻谷的产量,大家才会相信杂交水稻更好。杨克沙在村里种了一块试验田,让村民全程参与其中,直到村民看到杂交水稻的产量确实更高后,才打消了顾虑,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并丰收。“是克沙让我们吃上了饱饭!”村里的老人对杨克沙竖起了大拇指。 杨克沙扎根田野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红土地 年,红河县发生稻飞虱虫害,杨克沙被安排到受灾情况最严重的架车乡指导防治工作。“粮食是大家吃饱饭的关键,一点也不能出问题!”杨克沙说。他白天在田间地头带领群众背着喷雾器防治稻飞虱,夜晚在村寨讲解稻飞虱防治防控技术。终于,在他和当地基层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架车乡稻飞虱危害被控制住。之后,红河县又发展芭蕉芋种植,他不分昼夜地在浪堤乡走村串寨,分配种苗、指导种植,仅用3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年,他用两个月时间,在大黑公村的亩土地上建成了当地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基地的“展示平台”。 杨克沙知道,在解决了粮食和蔬菜的问题后,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让农民脱贫、致富。他综合分析红河县的纬度、海拔、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优势,带领浪堤、甲寅等几个乡镇的群众种植葛根之后在红河县全面推广。 “农民种植遇到的问题很多,比如施肥、病虫害等,如果不到现场察看,就无法对症下药。”杨克沙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土地打交道,农民群众遇到问题就会给他打电话,他接到电话基本都会第一时间赶去。一般农民反映的问题都比较着急,如果处理晚了,会导致农作物受损,农民兄弟就会遭受损失。 杨克沙扎根田野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红土地 他的艰辛付出改写着红河县“种一大片坡地收一箩筐粮”的历史。30多年来,他负责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良种品比和区域试验达30多组,试验品种达多个,选出适合本县推广的各类良种20多个;参加项目成果示范推广40多个,有效带动当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科技是农民持续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围绕农业技术成果试验、新品种推广示范项目。杨克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工作业绩突出,杨克沙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红河州先进工作者”并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等。 记者:吴富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让那片红土地充盈、有活力!他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