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本报讯(记者刘宇丹通讯员红组萱)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双语小课堂”“流动小课堂”“宣讲小课堂”,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农村党组织集中开展教育难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近年来,红河县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党员教育方式,推动农村党员教育创新发展。

结合少数民族党员群众多的特点,红河县利用赶集日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集中学习,配置民族翻译解说员,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听懂、学懂。依托“村村响”系统,发挥“乡村大喇叭”的综合效用,促进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素质提升。

由民族领导干部、离退休党员、寨老等组成的“双语”宣传队伍,常态化开展送“理”到家志愿服务,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身边。目前,全县开展双语课堂余场,1万余人次参与,录制民族语言宣讲音频32条,全县余个“村村响”每天定时循环播放。

创新“三会一课”方式,红河县组织“土专家”以及县农科、畜牧、水利等部门专技人员,组成教学知识辅导队伍,结合本地梯田红米、稻田养鱼等产业,深入田间地头对群众开展技术培训指导。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红河县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优秀青年、乡贤等成立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以集中讲、网络学、群众谈的方式向党员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本地先进人物事迹等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乐作舞、哈尼“多声部”等民俗文化节目。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