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伏羲氏功德无量,震古烁今,“始创八卦启文明……刀耕火种播谷蔬。钻木取火冶金器,庖熟食物促健康……”。作历度,兴农业,钻木取火,服务生活。食用熟食是人类在食品营养学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人们的寿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据民间传说,远在三国时期,蜀兵多次出入天水、祁山等地作战,在盐关、天水镇等地抢收小麦。为了将士们的生活方便,他们带来江南的能工巧匠,选取本地上等石料,凿成腰磨子磨面。腰磨子下面一扇厚,固定不动,上面一扇较薄,安上木把,用人或牲畜推。从上面小孔放进粮食,磨盘四周就流淌出面粉。腰磨子成了山区无水地方的人们千百年磨面的工具,直至钢磨出现,它才逐渐消失了。腰磨子的出现,使磨有了雏形,为后来发展“土磨”(水磨)、“洋磨”(钢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中提高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水。水有时会带来灾害,但被人们驯服后,对水的动力加以有效利用,变水害为水利,变水力为动力,冲动磨轮,带动磨扇,加工面粉,可以省力、省时,提高工效。 水磨的发明和发展,经历了一定的岁月才推广普及至我的家乡红河。但源于何时,因自己学识有限,读书浅薄,确切年代未能考证。只能凭自己几十年的耳闻目睹和父辈、祖辈的口碑传说,对家乡水磨粗作追记,以表达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一点虔诚心意,以教育后人对先辈历尽艰辛的创业历史有足够的认识,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先辈们劳苦功高,实属不易,但却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了我们不应磨灭的辉煌,让历史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秦岭分脉头起山,后因山前建起方口寺和慈祥观,又名曰寺垛脑山,蜿蜒千里之外。从古至今红河街的赵姓人尊头起山为红河街之主山,视头起山为神龙山。山头为龙首,“山头低昂,呈伏首畜势欲行天下之状,故谓其名曰头起山,名一含龙将抬头之意,名二表示街上人一抬头即见山之实。” 头起山山势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而东南低,层层起顶,甚是雄伟。从山顶到山头,好像一条龙把脖子一转,头歪向正南,活神活现地扑向天台山,杨廉川水和寺哈河一直绕在山的两边,在山头前汇合后在乙辰方向流进了秦皇湖。有诗曰:“十八罗汉朝天台,腾飞黄龙紧扑怀。两条青龙绕川过,宝山贵水育英才。滔滔卯水东逝去,巍巍群山包泰来。秦皇湖聚千年宝,头起山生万载财。”天地造就的宝山贵水成了藏龙卧之地,自古至今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山青水秀。时至今日,没有任何污染,人们过着环保绿色的幸福生活。 红河街盖房一般喜欢靠山或靠河,认为依水傍山,可以延年益寿,所以全街人坐的都是“寅申巳亥”的四合院。但顺着山势的走向,以旧城的东城壕,即老场里巷道为界,上街盖房兼“乾坤艮巽”,下街盖房兼“甲庚丙壬”,所以街道成了“弓”字形,中街就是弓背。依水傍山,安排绝妙至极,也显现出先祖们的聪明智慧,做事完美通达,精益求精。街道西南面以山为主,盖申字为主的房。街道东北的居民,以河为主,盖“亥”字为主的房,外姓之人有些入乡随俗,但有些以客山为主,盖“寅”字为主的房。 头起山、红河街的东北边城墙、杨廉川水三者恰似一个平面内的一组平行线。城墙距河边约有米,河两岸边,商户人家栽了树,树林成片,一家紧挨一家,虽是私人产业,但护住了河水泛滥,也保住了良田。在树和城墙间的良田中,可以修埝渠、建水磨,这是商户人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红河街上当初穷人多,普遍无业,行乞讨要。扛长年,打短工的多。有些农户有些地,但收粮不多,有些靠做买卖、开染房、粉坊、醋坊、放斗、开店、当牙行等维持生计。真正有钱有的就那十几家。这十几家占有大量土地,从士子庄边到下河尖子,过河再到费家潭下面,基本上夹杂一般人家的地不多。他们十几家就共同计划修了埝渠、盖了水磨。 水磨自上而下的顺序是:第一条埝渠(靠街道的一条),上稍磨(位于现在水轮泵机房),同一码头的双立轮磨,一座是大家道的,一座是上磨里;大柳树下面有一座平轮磨,是黄酒房的;中磨是平轮磨,是牙行家的;再下面叫草滩磨(平轮),是上店里的;走王家崖的路下面两座单码头立轮磨,分别是旧城伙里和旧城门的,直到马王庙附近有一座一个码头的双轮立轮磨,一座是“老师”家的。在旁边还有住宅两院,一座是下商户家的,习惯叫下磨里。过了河有一条埝渠,习惯上叫费家磨,因为临费家庄近,实际上是老场磨、新院磨、旧院磨,都是单码头立轮磨,并都有菜园、果园和院子。土改后菜园、果园归公,房子随后搬迁拆除,但新院磨房还存在,保存完整。 两条埝渠的筑堤和十二座磨房的修盖,确确实实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其艰辛是可以想象的,劳苦大众的流血流汗是无法估量的。 水磨的修成,为四邻八村群众的吃面解决了燃眉之急,方便了广大民众。但在运输条件落后的时代,需要大量的土方、石方、木料,只能是人抬畜驮,背背肩扛。 磨房修盖主要有四大工序: 一、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牢固的基础是盖房的关键。磨房的位置确定之后,地基大开挖5米见方,1米深的坑,底上全垫石块,适中位置是磨子(磨轮旋转时一部分低出地面),用大石头砌成,前面是开口。磨子砌好后,就得砌三面石墙。当时没有钢筋水泥,精工巧匠就选有向口(有可做正面用的石头)、牙口(凹凸可以对接的石头)的石头咬合在一起,不易脱落。为了使其坚固,不倒塌,必须选用大石头,凹凸碴口要吻合在一起,收风(石墙正面内斜度)不宜过大。一座磨房就要好几十方石头。 二、磨板。三面围墙全部用圆木做架子,再用木板铺成,盖磨的人都有木头,但板子都是人工用锯条慢慢锯开的。 三、磨板下面(即外部)。除石头作好基础,三面砌起石墙外,还得用上好圆木开挖后做成了两头开口的水槽,一头安放在码头水渠的一边,接通水源,一头接在水轮上。如果是平轮,水槽要宽而长,斜面要陡,水的冲击力大;如果是立轮,水槽要较窄而稍短。平轮磨水槽到接近磨轮,水冲击磨轮按顺时针方向平行转,轮轴带动石磨下扇转而做工;立轮架水槽另一头在轮顶,水冲击轮子按顺时针方向上下转,带动被动轮的轴转和磨的下扇同时转,水磨就开始做工——磨面。 四、磨板上面(就是磨房里面),有一个固定石磨上扇(公扇)的架子,一般由两根坚硬的圆木一头栽在惯枹(惯枹,就是钉磨板的大木头,轮的转动轴通过惯枹的中间孔和下扇(母磨)连通的大木头)上,一头连着房顶,用大绳子固定磨扇,绑的技术很高明,绳子可以调解磨的高低,并控制磨面的粗细。上扇厚,固定不变,下扇薄,背面和转动轴固定在一起,正面有磨脐和上扇吻合在一起,水轮转动带动石磨转动,形成统一体。 面刚磨下来时细粉和麸皮是混和的,还要人工拿竹箩箩(分离)。面多了箩起来很吃力,人们就又制作了一个专用工具,在地面上钉四个木桩做腿,中间连接面条平担的架子,把箩放在架子上,一手拿一个竹箩,既摇又碰打,人省力了,也提高了效率。 盖磨过程是艰苦的,也是细心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来不的半点粗心马虎,细小琐碎的工程构成了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体。它由引水渠,水槽,磨子,码头,水轮,转动轴,磨架,磨扇,粮斗,箩面架够成了磨面的全过程,日夜旋转,出粉石余,节约能源,无污染,绿色环保,显示了先祖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尝试、探讨、发明、实践的伟大精神。 盘轮是盖磨房中要求最严、作工最细、精确度最高的技术性工作,磨轮要盘得圆、转速快而稳,还坚固耐用。榆木最好,但出力多,花得时间长,盘一张磨轮大约要3—6个月,还要有技术精湛的艺人,即盘轮匠,并要多名懂眼色(能够默契合作的意思)的帮忙。红河有名的记木匠赵玉明、稳师赵振甲、还有费家庄的费师都是盘磨轮的专家,解放前的磨轮都是他们盘的,经久耐用,几十年不变形,不散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流电的通用和钢磨的普及,水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销声匿迹了。红河街磨房至今保存的只有新院磨,现在由后街赵理情看管。 磨扇都是从外地买来的,花岗岩石料,耐磨、石粉少。磨面要粉细,出粉快,磨扇面都被凿成了很规则的凹凸相间的可以吻合的斜纹。时间长了,斜纹就会被磨平,磨扇就老了,即斜纹平了不下粉了。石匠就要用凿子、斧头再把斜纹琢开,也叫“打磨”。费家庄的赵进宝(最后一代传人)祖上一直称为石匠世家,两条河沿岸有几十合磨扇,都是由赵石匠一家经营打凿的,人们只相信他们一家。我只见过赵进宝和他的父亲两代人。 说起水磨,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磨面。孰不知,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功臣,这就是水渠。它是水磨运转的保证,而磨户(管理水磨的人)是水渠的忠诚卫士。解放前,商户人家的磨租给穷人管理。解放后,生产队派社员管理。都是老两口,女的管磨面、做饭,男的就主外。只见他肩杠铁铣,沿着埝渠来回检查,检查水渠有无漏水、水源是否被冲、排水渠有无问题等。雨天,要从埝渠的排水沟放掉一部分多余的水。晴天要做到滴水不漏,保证充足的水源。晚上发暴雨时保护码头至关重要,必须及时打开排水沟。冬天,水磨就会结冰停磨。春天,过了惊蛰,白天要砸掉磨子里的冰。夏天,河干了,要畜水。总之,辛苦、疲劳的磨户往往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饭也不能按时吃,连一件干净的衣服也无法穿到身。各个磨之间必须互相协调合作,首先各自负责管理好自己的一段水渠,如果总渠出事,大家就一起修筑。 一年中磨面的时间分为旺季和淡季。旺季就是过完年的时间和中秋过后的时间。过完年,冬天磨下的面粉没有了,水解冻了,割麦前就得准备农忙季节食用的面粉。中秋过后,就得开始磨供冬天食用的面粉了。每到这时,每个磨里粮食堆山,人也排队,昼夜不停,非常热闹。有诗描述道:“人如潮涌粮堆山,水打磨转淌细面。黑明不歇眼熬烂,只怕响雷埝渠干。”虽然有旺季,但对穷人来说,凑点粮食不容易,如果背到磨里,已是“旋黄哥哥”(青黄不接的时间),不管多挤,也要追了(把粮食夹在中间磨了的意思)。 水磨需要休息或修理时,就要停止转动,稍不注意,磨户没有出门,磨就站住了。原来,磨板下面早就备好一根长杆,照准水槽顶端的一侧面的小孔穿进去,水即四处飘流,再把固定磨扇的绳索向下紧一下,磨马上停转。真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修好的埝渠,除了保证磨转的水源,在每个路口都有小桥,这是一天中最繁华的地方。早上,妇女担上菜来在渠边淘洗,淘酸菜、洗洋芋、萝卜等。下午来洗衣服,中午和稍晚一点吆着牲口来饮水。人们聚在一起,少不了嬉戏,打闹,也能听到各种传言和新闻。热天,人们喜欢坐在树下,把脚伸进水里悠哉游哉,心闲自得,谈古论今,儿童在一旁聚精会神,听得入神入画。昔日,埝渠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乐园,但今日农村随处倾倒的垃圾等,令人不爽。 磨主过去是地主、商户,解放后是生产队,但管理磨的一般都是憨厚的农民。有些人把粮食带到磨房里,无法及时磨时放下就忙去了,十天半月人不来。磨户就独自抽空把粮食磨了,把面装好,等着主人抽空来取面;有些人离家远,等着磨面的,主家还要管饭吃,管茶喝;有些孤儿寡母粮食拿不来,只要说一声,他们就帮忙背来粮食,磨好面,再送回去;有些乞讨的人来到磨里,磨户就毫不犹豫地从自家面箱子里取面接济。人有善行,天有善念。现在社会提倡孝为先,俭养德,和为贵,勤为本,善作魂。我们从这些磨户身上可摄取许多可贵之处,建设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快乐世界。 水磨很牢固,一年中除结冰和打磨的日子外,一般不会停歇,整日整夜不知疲倦地转动着,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哗啦啦、哗啦啦这是水冲击磨轮的声音;咯吱吱、咯吱吱这是磨扇转动作工的声音;哐当、哐当这是箩面的声音。各种清晰而有韵律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白天近处听见很悦耳,每当夜深人静,人们在夜空听到它美妙悠扬的旋律深感舒心。每当人们看到从磨坊透出的点点灯光,使人倍感亲切。传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有一个人迷了路,忽然看见有星星点点的亮光,睁大眼又看不见了。蹲在地上闭了一会,疑是鬼火,但睁眼再一看,亮点在原地不动。于是就循着亮点走去,一听原来是水磨,就叫开门,歇了一宿。 水磨曾经是旧时一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变水力为动力,不知为人类造福多少年,在农耕文化发展的悠远历程中,是功不可没的。它是现代文明崛起的铺垫和映衬,它使乡村历史有一种纵横感、沧桑感,成了古与今平滑接轨的延伸,没有了这些历史,就没有现代与古代的参照,没有审美力度和漫漫时空的遐想,缺乏一部乡间文化的积淀和反射。 曾经辉煌一时的水磨,已经淡出历史几十年,对成年人来说,已经封尘在记忆深处,对少年儿童来说,通过对水车的认识、参观、了解,可以幻化出作为水车同胞姊妹的水磨的悠长岁月和辉煌历程。 今天,我们追述水磨,就是为后代讲述被岁月风雨浸透的发黄的历史。水磨,曾经是那样辛劳而辉煌,小小的磨孔汩汩地流淌了多少岁月的歌谣,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农民苦涩而坚韧的生活。它不亢不卑,不紧不慢,不求回报,只求贡献,不求索取,只求付出,始终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它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红河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红河昔日众多的水磨,是红河历史文化和生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红河人文历史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让我们不懈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红河的古文化,让古文化在与时俱进中绽放出新的光辉! 二O一七年七月二十日于天水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赵全忠,年出生于红河镇红河村旧城门。毕生爱洒教坛,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家风厚道,教子有方。曾任红河乡学区校长兼红河乡初级中学校长,年退休。赋闲时延续着读书、写作和健身的好习惯,乐于整理和撰写地方文化史料。 往期精彩回顾 说古谈今话红河/◆赵琪伟 天台山,我的诗意高地(组诗)/◆张中定 致女儿的一封信/◆杨福勤 王荩在北大的日子/◆董伟 秦理斌书法艺术作品/◆秦理斌 王亚洲书画艺术作品/◆王亚洲 秦皇湖掠影/◆王小石 浅谈礼县红河的民间泥塑艺术/◆吕铎 张东强书画作品/◆张东强 红河小调黑社火史话/◆赵全忠 赵林书法艺术作品/◆赵林 青春(外两首)/◆岳小丽 诗书济世赵符瑞/◆赵全忠 魏文纪书法艺术作品/◆魏文纪 赵世才、赵珺父子泥塑艺术作品/◆赵世才、赵珺 赵甲斌工艺美术作品/◆赵甲斌 话说红河里/◆赵文博 我的祖父:一代名师赵肯堂/◆赵 钋 莫怨花开留不住,且将青简待年华/◆王小石 赵宏书画根雕泥塑作品/◆赵宏 赵维广诗词作品/◆赵维广 刘永强书法艺术作品/◆刘永强 漫话红河民间祭祀/◆赵维广 络筒车间的姑娘/◆王斌 词两首/◆罗江虎 红河高台——陇南民间艺术的奇葩/◆赵琪伟 WELCOMETOHONGHE大美红河欢迎您!红河 我们共同的家。 栏目设置 欣赏红河名胜古迹与大美山川 传播红河人士文学与艺术作品 展示红河书画根雕盆景等作品 探究红河历史人文与重大事件 介绍峁水河畔的古今风流人物 红河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 推介域外文朋艺友的佳作美文 欢迎来稿 1、文体不限,古体诗词5-10首,散文等其他文体字数至少字。 2、书画、盆景、根雕、摄影、泥塑等作品请发5-10张清晰照片,每张照片大小不超过5M。 3、来稿请附作者生活照一张(自愿提供)和字以内简介,为了方便及时联系,请附上作者联系电话、邮箱、号等信息。来稿如20天未推送请自行处理,不再告知。 4、文稿、照片、个人简介等资料请勿相互粘贴,全部以附件形式发送,方便编辑。 5、本平台所发文稿等资料的真实性和文责由作者独自负责,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平台对来稿有必要的修改权利,如果作者不同意,请在来稿时注明。 6、为了尊重作者劳动成果,保护作者权益,平台所发文稿未经作者授权,严禁任何媒体私自转载。 7、稿件一经采用,将按文章赞赏金额60%给作者付稿费,赞赏金额10元以下归平台,用于维护平台,七天一结,七天以后不再结。 主编21 投稿邮箱: qq.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白癜风早期症状能彻底治愈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