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魅力新红河”   沿路行至村北,生产便道阡陌交错,新建的高温大棚林立,村民挥洒着汗水辛勤劳作。进入村里,村民收晒花生,家家忙碌,处处一派生机勃勃……产业的发展让这个曾经偏远闭塞的村庄重获新生。

  56岁的陶玉利是土生土长的大芦沟村人,黝黑的皮肤,鼻梁上架副眼镜,文质彬彬。22年的村文书经历,让他对大芦沟村的每一寸土地、每家每户如数家珍:“村里这两年发生的变化,比过去二十年的变化都大,都是扶贫政策好,让贫困老百姓过上了好生活。”

  大芦沟村全村口人,耕地亩,人均2.5亩。由于交通欠发达,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多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年,该村建档贫困户22户34人,到年已成功脱贫14户23人,人均年纯收入也增加近一倍。

  不到两年的时间,地覆天翻,大芦沟村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的秘诀在哪里?

  面对记者的疑问,陶玉利抬手指了指远处的果蔬种植大棚:“产业扶贫让我们村有了像样的瓜果蔬菜生产基地,村民富起来了,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直接带动贫困户稳步脱贫。”

  产业扶贫,在两年前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今,却悄悄在大芦沟村生根、发芽,并结出累累硕果。

“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出行难;因地势高,耕地浇水难;玉米、小麦、花生等大田作物居多,没有像样的产业,卖钱难;村民收入甚少,生活难。”纯农业村、村集体零收入村,这是大芦沟村在年以前的真实写照。

  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挖金探银,让百姓实现稳定脱贫,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之路?红河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注重精准发力,聚力到村到户,加快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为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注入了“活水”。

  第一笔40万元的扶贫资金很快下拨到了大芦沟村。如何用好这笔珍贵的“脱贫钱”,红河镇扶贫工作办公室和大芦沟“村两委”组织一次次外出考察、一次次开会研究。在深入调查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土壤属性和气候温度条件,确定了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之路。很快,占地40余亩的18个“面包”大棚拔地而起,并引种优质哈密瓜优先承包给有能力的村民种植。

  “我们这里虽然偏远但是土壤肥沃,以前也想过发展大棚,但是‘西北岭’地势高,水上不来,村里也没钱打井。没有水什么也发展不起来。”大芦沟村党支部书记高春向记者解释,“多亏有了扶贫资金,帮我们建起蔬菜大棚,又打了8眼机井,新购置两台变压器,彻底解决了‘西北岭’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从此,村里少了壮劳力打牌闲聊的场面,田间地头却多了围着农技员询问种植管理技术的身影。在产业扶贫春风的吹拂下,村内闲散风气涤荡一空。

  第一年,承包大棚的村民既丰产又丰收,年底如数上交承包费。承包费除部分用作村集体收入外,全部分发给贫困户,让贫困户第一次尝到了扶贫工作带来的红利。

  年高怀其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十余万元的治疗费用债务。考虑到没有子女的高怀其年纪渐大,劳动能力减弱,村里便安排他管理自来水的工作,每年发放固定工资。当接过村干部送来的元扶贫大棚收益分红和元工资时,高怀其非常激动:“感谢扶贫好政策,既让我自力更生,又对我帮扶照顾,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为继续扩大高效设施农业种植规模,让更多村民尝到产业扶贫带来的甜头。今年,大芦沟村再次协调流转土地40余亩,统一平整建设15个标准高温大棚,并于6月份成立鼎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运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村民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产业。

  “一块是扶贫大棚收益分红,一块是土地流转租金,预计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至少在元以上,今年实现全村脱贫没问题。”高春信心满满。

村委南侧的健身小广场上,几个孩童嬉戏玩闹,笑声连连。三五老人聚于树阴下,人手一把蒲扇、一个板凳,悠悠闲闲地打发下午的时光。

  85岁的张会英老人是这片树阴下的常客。因为无儿无女,在以前她常觉得日子难过,“熬一天算一天”,这是老人的原话。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老人被列为贫困人口,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收益分红元,社会低保2元,土地流转租金元,孤寡老人生活补助元,老人年收入能达到元,远远高于省定脱贫线元。“政策这么好,做梦也没想到村里发展得这么好。我天天高高兴兴地,看着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手中蒲扇轻摇,脸上绽出笑容,张会英老人的话字字质朴,句句真心。

  在脱贫攻坚战中,社会保障兜底是最后一道屏障。针对部分建档立卡户残疾、年老、多病、增收乏力等问题,我县坚持走产业分红、政策兜底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贫困人口吃喝不愁、生活无忧,稳稳脱贫,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

  随着合作社运营逐步走向正轨,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都有了保障,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成了大芦沟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年多的时间,大芦沟村用争取到的政策扶贫资金,完成米的生产道路硬化,重修米村内水泥路以及米槽式排水沟,并完成户旱厕改造;通过争取国网供电公司机井通电工程,实现了村内机井通电全覆盖;村“两委”通过协调理事会,拿出部分资金设立慈善基金,用于帮扶困难群众、投资购置文化娱乐设施等,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扶贫既要扶心,又要扶志。通过一系列看得见的实事,激发村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从内心求新、求变、求发展。老百姓对我们村‘两委’的信任逐渐增强,支部的号召力也越来越强。”说到产业扶贫带来的变化,高春这样感慨。

  走在宽阔的南北主路上,耳畔传来花生脱果机的轰鸣,夹杂着远处若有若无的言谈笑语声,一种既充实忙碌又悠闲舒适的氛围萦绕身边。“能否如期脱贫摘帽?”记者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在扶贫政策的大力帮扶下,我们村今年肯定能够如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我们实现的不是数字脱贫,而是真真正正的全体脱贫,不落下一个人。”高春与陶玉利互相对视后,给了记者一个坚定的回答,“政策给了我们信心,脱贫只是一个阶段性小目标,我们要奔着全民致富、全面小康的大目标走,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软膏能不能治白癜风
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