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昨日《速度与激情8》大礼包中奖名单如下:人参战纪、咖啡不加糖、Meow、猪头四

万玛才旦执导的《塔洛》自4月第一周由上海艺术电影联盟重映以来,受到观众欢迎,本周五和周六,《塔洛》将进入最后一轮放映,下周起由《黑处有什么》接棒。正值南京的书评人、独立电影研究者、民谣唱作人许金晶的新书《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年4月),书中有对万玛才旦的一次深入专访,我们获得了作者授权后发布这篇万玛才旦访谈,希望有助于观众对万玛才旦导演作品有一个完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观众抓住最后一轮机会,走进影院观看《塔洛》。

许金晶:万玛导演你好。因为我了解您的作品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这次这个访谈录呢,我们希望可以涵盖独立电影的各个主体各种风格,所以我是非常高兴您能接受采访。首先我们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个人经历,然后是怎么样走上电影人的这条路的?

万玛才旦:好的。我生长在一个半农半牧的小山村里面,所以从小时候起接触的牧业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机会比较多。小学是在村子里上的,那时看候露天电影的机会比较多。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电影,那时候放的基本上是一些革命题材的片子。

许金晶:这些露天电影是藏语电影还是汉语电影?

万玛才旦:那时候还没有藏语电影,都是汉语。这些电影可能对我学习汉语有很大帮助吧。有时候和伙伴们玩耍的时候还会模仿电影里面的台词。大概是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村里来了一个国家水利局的地质勘探队。我们村子在黄河边上,他们到黄河边上考察,要修一个水电站。他们大概有几十个人,他们有那种集体的宿舍,有食堂也有一个礼堂,周末的时候会放一些片子。所以我在那时候接触到了一些外国电影,之前接触到的外国电影比较单一,,比如说《卖花姑娘》。还有一些革命题材的,比如一些南斯拉夫的、前苏联的、还有阿尔巴尼亚的一些电影。那时候大家看到的片子可能都差不多,有时候一个片子一年里面会放上两三次,一部可能看了好几遍还要看。一些片子开始的时候是黑白,后来大概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变成彩色了,比如《平原游击队》什么的。但是那个勘探队会放一些内部的片子,所以那时候我就看到了比如说《狐狸的故事》之类的电影,印象深的有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还有那个《佐罗》、《十万火急》什么的,这些是我那个时候接触到的外国电影。我小时候受的是双语教育,小学毕业后就去了县城上初中,是一个民族中学,那时候是县城里有一个电影院,每个周末我都会去看一些电影。学校附近的一些村里、乡上也会放一些电影。上了初中之后看电影的机会就相对多起来。初中之后片子种类也多了起来。我记得那时候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比较多。那时候的外国电影主要是印度电影,在我们那边印度电影很受欢迎,这跟西藏文化跟印度古代文化的渊源有关系。初中毕业后我就去了我们那个州上,是一个师范类的中等师范学校。那时候考上中专是很难的,因为中专毕业后可以分配工作,拿到工资。一个班里面能考上中专的大概只有五六个人吧。考不上的就只能回家了,没有高中。上了中专之后然后我开始接触到了一些真正的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杂志什么的都是在那时候接触到的。那时候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电影是大众娱乐的主要方式,电影院里面每天都放电影,通过各种途径你可以看到很多电影。那时候看的一些电影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一些电影里的人名,桥段,台词我还记得,比如电影《人生》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也看了很多国外电影,像科幻片《超人》就是那时候看的。那是一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给了我一种惊奇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中专毕业之后我就分配到我们县上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万玛才旦

许金晶:您刚毕业是哪一年?

万玛才旦:是八七年。毕业后就当了老师,当老师的时候看的比较多的是电视剧和录像,看了很多,也看了很多文学作品,我觉得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个积累的过程。几年之后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处境,就去考了大学,考到了那个兰州的西北民族大学,学的是藏语言文学专业。其实那时候对电影就是单纯的喜欢,没想过去专门地学习之类的。那时候虽然县城等地方已经不放电影了,但在省城里电影还是很火的。那时候也开始能看到一些香港的和好莱坞的电影,但主要是录像带。我看了不少。后来到电影学院学电影的时候才知道那时候看的有些电影其实是很经典的电影。上大学的时候接触欧洲电影的机会很少,好多电影是后来上了电影学院之后才慢慢看到的。大学毕业之后我在我们那里做了几年公务员,生活比较单调,看了一些书,写了一些小说。后来不太想再做公务员了,就又考回到以前的那个学校都研究生。当时我们读的是藏汉文学互译专业。读了两年,第三年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到了北京,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一个两年制的影视编导班学习电影,是年到年。我们的主任教员是苏牧老师,他提倡大家去拍片子。这样第一学期结束之后,我和我们班的四个同学就去了我老家那边的一个寺院里拍了一部短片。这个就是后来的《静静的嘛呢石》的短片版。这个短片参加了一些电影节,获了一些奖,两年的学习快结束时杜庆春老师觉得这个可以拍一个长片,然后我们就开始筹备这个电影。两年的学习结束时,学院里面有一个毕业生联合作业的项目。我写了一个剧本,被选中了,这就是后来的短片《草原》。这个短片学校出了一部分钱,我自己又找了一部分钱。所以这个对我来说是个很珍贵的经验,为后面的电影打下了一个基础。年年初开始申报立项,年春节时我们去青海拍了这个电影,拍了四十三天,回来做剪辑啊什么的,做完之后就赶上加拿大的温哥华电影节和韩国釜山电影节。回来之后又赶上金鸡百花电影节。那年刚好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片子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年的时候,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获得了“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导演奖。然后陆陆续续参加了一些电影节。这就是年前我的经历。我是年到的北京,之后就基本上在北京了,到现在十几年时间。

《静静的嘛呢石》工作照

许金晶:因为您的作品基本上就是讲一个现代化的背景下,藏区生活的变迁,就想请您介绍一下您眼中或者您感受到的,在现在这种背景下,汉化或者说现代化的各方面的作用下,现在藏区是怎样一幅景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万玛才旦:这个问题比较大吧,我觉得我的三部影片,《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比较清晰的呈现了现在藏区的一个变化,你可以通过三部影片比较清晰的了解到这种变化。《静静的嘛呢石》背景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一个藏区,那时候有一些新鲜的东西刚刚进来,大家很新奇,甚至是一种迎接的心态。电影里寺院里的小活佛都想看电视,这个大概就和我上初中时的样子差不多,那时候人们刚刚看到电视,只有勘测队那样的单位才有电影,每个周末会放一些电视连续剧的,一周只放两三集,那时候放的是陈真,霍元甲之类的。电视对大家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我们每天都要走一个小时的路去看两集电视剧,《静静的嘛呢石》里的很多情节也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这部电影虽然不是我的自传,但是里面很多情绪,场景甚至人物跟我有关系。《寻找智美更登》的背景大概就是九十年代末的藏区的样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无声无息地发生了,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可能也无力改变什么,这种感受体现在《寻找智美更登》里面,这种感受也是我在拍《静静的嘛呢石》时去藏区寻找民间的藏戏班子时感受到的,跟我的想象差别很大,在我的想象中他们依然保持着那样一种传统的演出方式,但是当你真正接触他们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一个村庄以前有很好的藏戏的传统,但是现在可能好几年都没有这种表演藏戏了。我去看他们放道具的仓库的时候,能看到道具上的厚厚的灰尘。但是到《老狗》时变化就比较明显,所以你会看到那样一个结局,这也是当下藏区的现实在我内心的直接反应吧。

《老狗》

许金晶:因为我最早知道您的作品也是当时在南京先锋书店放映您的《老狗》,当时看了也非常喜欢,所以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老狗》拍摄的一个大致的情况。

万玛才旦:因为狗和藏族人的特殊关系,我很喜欢狗,我觉得狗在藏族社会中是很特殊,也一直对狗很感兴趣。大学时和同学去过一次拉萨,看到这样一个景象,成群成群的狗和早朝的人一起穿过大昭寺的小巷,很壮观。年我再去的时候狗明显地少了。我也经常听到一些来自家乡的狗的故事,说现在很多人家的狗被别人偷走了。所以一直就想拍这样一个跟狗有关的电影,通过一只狗的故事反应藏区当下的现实。后来就带着这样一个想法,没写剧本,就直接去找了场景,去了很多地方,最后找到了《老狗》的拍摄地。在那里,我找到了片中的老人,然后开始写剧本。剧本只写了一个星期。然后开始筹备。《老狗》的成本很小,演员只有几个人,转场很少,基本上就在离那个小镇大概三公里的地方拍。所以相对来说,那次拍摄对我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但拍的内容很沉重,我记得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时大家都不说话,好像真的发生了那样的事情。拍了大概一个月,之后回北京剪,半年后回去准备补拍几个镜头,但小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没有了当时的感觉,我们只好回来了。

许金晶:我觉得在您的片子里面,老狗对于不同的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请您谈一下,比如说剧中的老人,他的儿子和贩狗人,老狗对于他们是怎样的意义?

万玛才旦:在这个片子中老狗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作为老一代人代表的老人,他会尽力地去保护它,甚至最后用那样一个方式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似乎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像儿子他要把作为这样一个象征狗卖掉。我觉得这就是藏区当下的一个现实。剧中儿子从卖狗到主动地保护狗,这是年轻人的一个转变的过程,他们也在逐渐地意识到一些东西。

许金晶:我觉得《老狗》里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人把老狗勒死了,出现了一个非常长的长镜头,反映老人的步履蹒跚,您当时这样地拍摄时,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

万玛才旦:这个是设计好的,希望传达老人的情绪。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对老人和老狗都是一种解脱。整个影片都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到最后我希望有一个升华,就有了这样的结尾的处理方式。

许金晶:我们看到《老狗》里面的画面都有很强的现实感,然后给人展现的是一种非常真实的藏区的景象,这和我们之前在藏区看的电影,比如说《红河谷》那里面一种美轮美奂的或者说《转山》里面的苍茫圣洁很不一样,您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种非常真实化的处理?

万玛才旦:我觉得这些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和藏区的现实没有太大关系,他们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头部白癜风图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