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家同心共筑中国梦”“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红河县第一中学的校园大门一侧,红色横幅格外醒目,这段文字昭示着该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学校的决心。 进入校园,左手侧是该校的文化长廊。余米长的字画展示着各民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节日。 文化长廊 该校启智楼门口上方,也悬挂着民族团结的宣传横幅。登上该楼四楼,校史展室里,一幅幅从该校走出的名人照片与说明,一张张荣誉证书,一樽樽奖杯等举不胜举,展示着该校获得的荣誉和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各界栋梁之材:现任美国纽约《侨报》编辑主任的哈尼族李建伟、上海市松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云珠、云南省热带作物科研所研究员汉族邵志忠、红河学院教授张灿邦等等。 “培养学生,没有民族分别,我从年到这里任教,教过的学生数不完,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等,只要是红河县有的民族,都有我的学生。”今年62岁的退休老教师卢进军说起自己教过的学生,面带自豪。他的学生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岗位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我们在一起生活、学习,真的没有民族概念之分。”正在崇德楼电子屏前边浏览“民族团结进步校园”相关内容的滚动屏字幕的高三七班学生李成福告诉记者,班里有瑶族、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同学,他们在生活、学习上都会相互帮助,和睦相处。 关于民族团结,李成福说自己内心深处觉得最温馨的一句话就是“56个民族是一家”。说到这里,一旁倾听我们对话的高三学生杨宇航接过记者的笔,在采访本上写下一句话:“我坚信,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祖国定能实现伟大复兴。”他们还告诉记者,全校学生不分民族,学费全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 “我们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创建红河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该校校务处的一名老师介绍,近几年,为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学校从成立组织机构、编制实施方案、提升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广播站、党建宣传栏、班级文化墙、知识竞赛、新生军训、国旗下的讲话、冬季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和文体活动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学校还根据红河县地域特点及悠久的民族团结历史,发挥集体智慧,精心编写了《红河民间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红河民间美术》等校本教材,把民族舞蹈、传统体育、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刺绣写进了教材,搬上了课堂。 自年起,该校还把“乐作舞”引入大课间,代替传统课间操;自年始开办艺体特长教育,如今发展成以音乐、舞蹈、美术、体育四大专业、九个专项为主的特色办学体系;自年起,每年5月举办为期1个月的校园文体艺术节上,民族舞蹈、歌曲、小品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轮番上演。 课间“乐作舞” 该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师生深切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润物细无声地将“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入了莘莘学子的心田。 经过精心耕耘,民族团结之花在该校结出累累硕果。年6月,该校被授予“红河县民族团结示范进步学校”荣誉称号;年11月,该校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年李勒七老师被红河州教育局评为“州民族教育先进个人”。 不仅如此,该校也一直将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严抓,狠抓,其先后曾荣获“省级文明单位”“云南省‘三生教育’优秀学校”“红河州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红河州五四红旗单位”“红河州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不同的民族学生都觉得,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他们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长大后能够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红河日报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