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40305/4348503.html

以下是正文

红河县有一个村的人侨居6个国家,村内出过抗日勇士,这个村子就是迤萨镇安邦村。安邦村在新中国建国前只有一百多户人家,在一百多户人家中,侨眷就占了37户,在外华侨分布在老挝、泰国、越南、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安邦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兼有彝族(濮拉支系)的村子,全村约有多户人家。虽然村子不大,但安邦村占据了迤萨镇以西半山腰的大部分平地,村中的民宅庭院深深,村民生活悠闲,是典型的陆疆侨乡名村。安邦村原名阿巴,又有阿巴堡的别称。“阿巴”是彝族支系濮拉语,就是父亲或岳父居住的地方的含义。民国时期,村绅觉得阿巴之称不雅,遂更名为安乐村。到年红河县建县,县政府工作组借阿巴的谐音,又将其更名为安邦村,赋予了村子国泰民安与兴国安邦之意。

民国时期,红河县共有12名大学生,安邦村就有占了其中3人,他们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和云南大学,并长期在省内外高校执教,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安邦村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县的位置。

说到安邦村的发展历史,还得从明末清初说起。明末清初,汉人移民陆续迁入红河县,因为安邦村位于红河各大渡口附近,地势相对平坦和开阔,成为了外来经商汉人选择的主要定居地点之一。安邦位于元江、石屏、临安(今天的建水)三州府县的结合部,在迤萨镇的西边要道上,是内地汉族地区与落恐土司、思脱土司的交汇之地,在政治上相对自由和开明,所受各种束缚较少,马帮出行经商自由。

内地汉人大量迁入安邦村后,受封建王朝时期大汉族主义的影响,原来的土著居民彝族支系濮拉人逐渐减少,到民国初年,安邦村已经成为了以汉族为主的村子,汉文化十分兴盛,这可从安邦村的建筑上反映出来。安邦村的建筑文化底蕴深厚,建筑样式以清朝中式建筑为主,而迤萨古镇则表现出以中西合璧风格为主的特点,这是安邦村和迤萨古镇的不同之处。到目前,安邦村里尚保留清朝、民国时期民宅26幢,在村子入口看到的几栋老房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安邦村中西合璧的建筑较少,中西合璧式住宅保留较好的只有村子入口处的郭家豪宅。同是红河县海外侨胞的故乡,为什么安邦村内的中西合璧建筑相比迤萨要少得多呢?

原来自明朝之后,安邦村内的汉族居民多数为明朝沐英征滇军队落籍云南的部分后人,他们的祖籍主要是河南、四川、甘肃、江苏、湖南等地,后来融入安邦的汉族先民也多为石屏、建水等地人氏,各地迁入安邦村的移民保留了较多的汉族传统文化。

郭氏中西合璧住宅

此外,从清朝中期开始,安邦村兴建了大量砖木结构瓦房,到20世纪中期还保留了大量的中式建筑,安邦马帮商人从国外回来后对房屋的需求较少,他们多买田置地,扩大家业,故中西合璧式建筑较为少见。

抗日抗法勇士李存义故居

我们现在走进的古民宅是安邦抗日、抗法勇士李存义的故居。李存义故居历史雕花优美,石刻细腻,楼上的走廊栏杆是典型的“美人靠”,原来整栋楼房的布局为“四合五天井”。

从李存义故居家训和旧照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家庭。李家的正堂的墙壁上,英姿勃勃而又有几分忧愁眼神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李存义的旧照。李存义的父亲是红河县第一代儒商、木材实业家李华庭,李华庭于年中秋之夜在老挝桑怒写下:

竹窗月夜凉凄凄,欲想返家未有期。静对孤灯花影下,苦情不知向谁提。

此诗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引起了不少侨乡马帮人的共鸣,但一语成谶,此诗也成为了李家三代人人生的悲情写照。

年,李存义进入滇军“军官训练团”,在云南讲武学堂受训,尚未结业,而此时日军大举进攻南京,李存义随学生兵被整编投入南京保卫战。年12月南京沦陷后,他所在部队被击散,年元旦恰逢滇军六十军北上抗日到达武汉,李存义参加滇军编入一八四师炮兵营,奔赴山东台儿庄,投身到抗日战争最前线。李存义从军3年,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大战,上海吴淞口阻击战,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和数十次战斗。

年5月,父亲李华庭从老挝回国,在昆明不幸病故。父亲去世,对家庭是一个沉重打击。看到4个弟弟年幼,母亲、妻子需人侍养。李存义只好辞去军职回乡操持家务,重操父亲旧业,于年组织一队马帮到老挝经商,毅然从军参加老挝抗法游击队,在凯山丰威汉领导的共产党革命军队中当兵。年5月,李存义突发急病去逝,享年63岁。李存义在老挝的3个儿子年幼,无力安葬父亲,由芒赛华侨理事会和红河籍华侨捐资出力为其安葬,其人生坎坷离奇,让人叹息。

李存义遗像(左一)

李华庭的给自己的几个儿子起的名都是来源于儒家思想,李存义的4个弟弟分别名为存礼、存智、存仁、存孝,他们没有辜负父亲的意愿,都是成为了当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如其二弟李存礼于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后来一度在省内高校任教。此外,李存智之子李祖麟(阿里)是红河州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可以说,李氏家风深深地影响了李家后人,使后人在事业上各有建树。李存义的故居见证了李家的荣辱兴衰,李家也成为了红河侨乡马帮人爱国、创业和对外传播友谊的一个缩影。

郭家大院

安邦百年老宅郭家大院保存较为完整。去郭家大院的路上,可以到安乐寺看一看。。

安乐寺原为郭氏宗祠,寺名来源于安邦村的前称,寺内共有观音、文殊、普贤、韦陀等栩栩如生的大小佛像近10尊,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就会有不少信徒前来参加佛事活动,目前是红河县较为集中的佛事活动场所。

顺着古朴的青石板路,不久便到郭家大院。郭氏家族祖籍天津,是安邦较大的家族,也是近代以来典型的经商致富的马帮人家。郭家大院位于村子南部,建于清朝末期,是红河县保留比较完好,规模最大的中式传统住宅。

依山而建的郭家大院由4所四合院和1个前院花园(目前只剩原址)构成,院院紧密连接,有的房屋内还有隐蔽的地下通道直通原来住宅外的后地。

郭家大院的上院和中院古朴简洁,较少雕饰。与中院并排的内院精雕细凿,雕刻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动植物图案形象逼真。下院的建房时间略晚,下排楼房共有3层,也受到了中西合璧风格的影响。和姚初基住宅一样,郭家大院4个院落的节水用水设施痕迹十分明显,体现了侨乡人家利用自然、节约用水、充分用水的红河侨乡水文化特点。从郭家大院院落的布局和建筑工艺上,可以看出郭氏家族过去的辉煌家业。

安邦的大多数古民宅依地势而建,基本上有正房、耳房、厢房、过道房、大门房等结构建筑,有的房屋精雕细刻、诗文绕梁,有的还在大门头上悬挂牌匾,在门口建造照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我们目前看到的郭家大院,则突出体现了依地势而建,基本上有正房、耳房、厢房、过道房、大门房的布局特点。

郭家过去以经商为主,家业昌盛,但这个大户之家同时也是书香门第,十分崇尚教育,家族人才荟萃。20世纪,安邦郭氏涌现了几位当地的名人,上院居住的郭藩图于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后在省外高校任教。内院的郭宗柱是红河县芒果种植的开路人,是改革开放初期红河县的致富带头人之一,他于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事迹载入《中华群英大典》。下院的郭锦图忧国忧民,在解放云南的过程中,把受伤的共产党员带到自家的密室里疗伤,让他们躲开了匪兵的追杀。此外,建国后郭氏家族还有一批华侨、归侨和在内地奉献青春的厅级干部。

远去的关帝庙

关帝庙(安邦小学)原图

迤萨中心完小又叫安邦小学,它的前身是建于清光绪庚子年,上院为关帝庙,下院为观音寺,寺庙原来共有13间大小厅堂、两个大院和4个小天井,在20世纪“文革”中遭到较大破坏,后来在改建小学校园时又拆除了原貌,只留下了目前全县最大的古照壁。安邦小学的教学楼主楼称为“侨心”教学楼(又称艾格教学楼),由当地的法国华侨刘僎坡于4年捐资20万人民币兴建。

安邦古民居主要由本村李氏、郭氏、杨氏、马氏、苏氏六大姓氏拥有,村子以西的李家氏四合院规模不大但很精美,其雕梁和壁板上的诗书画仿佛让人回到了古代的书香门第,苏家的四合院也很有特色,杨氏二进院没有太多的装饰,但整套老宅布局幽静清雅。

不少人家住宅后园枣树成荫,住宅、池塘、果树与菜地的组合,构成了安邦民居的一大特色。

由于天气炎热和干旱,安邦人的祖先们在村里挖了不少池塘用来降温和方便取水,在几个大水塘和绿树的簇拥下,位于干热河谷山顶的安邦村宛如江南人家,水塘、青石板和古民宅交相映衬,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人居环境的逐步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安邦村成为了一个长寿之村,只有多户人家的安邦村不断出现百岁老人,仅年至年,村子里就出现了瞿兰巧、高柳仙等百岁老人,90岁以上的老人更为众多。

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马氏建筑群

“马家城门”安邦村仅存的一道城门,它建于年,因为紧邻安邦村最大的家族马氏家族而得名。这座城门楼的屋瓦和椽子还保留得十分完好,从屋檐的菊花纹路瓦当可以看出,整个建筑传承了晚清时期汉民居古朴的特色。

安邦马氏建筑群的原址位于村子正中,由于上个世纪不同时期的破坏,马氏许多古民已不存在。

在历史上,安邦村马氏的马占元于年中武举,后升任云南曲寻协中军部都司(四品武官)。安邦马氏建筑群历经盗匪的抢劫和焚烧,保留完整的较少,马氏第六世祖马占元的旧居大门顶上原有“武魁”、“爵齿德”的匾额。

马家到目前还保留了夹梆石、石鼓门墩等遗迹,这些夹梆石和门口的石鼓在红河县并不多见,就是在红河州也很少见,让人对安邦村的历史产生无限遐想。

安邦马氏建筑群仅存的部分古宅为清康熙年间所建,是目前安邦村保留最古老的住宅,这栋古宅是是红河州的第一任州长李和才夫人马云柳的故居,上世纪40年代,威振滇南的大马帮老板,元江咪哩王李和才从这里迎娶了马家秀外慧中的小女儿马云柳,二人的结合打破了哈尼族和汉族之间通婚的界限,成为了红河和元江的民间美谈。这栋康熙年间的古宅,还出现了一位老挝华人名士,他就是马云柳的兄长,德高望重的马帮人马国泰。

说到红河马帮,不能不提马帮红颜。在红河迤萨地区,人们把赶马出国经商者的妻子称为“马帮红颜”。

杨翠芬为“马家四红颜”之一

马帮历史的辛酸,不仅是赶马人冒着生命危险远走异国他乡经商的艰辛,也包含许多“马帮红颜”用自己的一生守着无契之约,望穿秋水等候丈夫归来的真实往事。每当赶马出门时,马帮汉子都要对娇妻叮咛嘱咐。马帮汉子们多则一冬一春而回,少则一年半载而归,有的客死他乡,有的迫于生计在异国他乡重组家庭。

安邦村许多人家都有马帮红颜,每条街都有一个凄美的马帮红颜故事,仅马家就有“马家四红颜”,在走马帮辉煌的背后,一个个马帮红颜怀揣着那无契之约,在爱恨交加中离开尘世,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殊的妇女群体。

迤萨、安邦同为民国重镇迤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地相距不过数百米,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难分你我,联系紧密,历史上两地民众比谋略、比胆识,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了发展。(马永林/文)

编辑:小六子

责编:马永林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梦想红河(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