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个旧市召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有3位不同岗位的个旧人吸引了大家注意,因为他们都来自脱贫攻坚一线。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近这3位个旧人 听听他们的脱贫故事 王兴发 山窝里的“领头雁” 平整的水泥道路 气派的农家小院 整洁的乡村环境 …… 近几年来 个旧市卡房镇头道水村委会 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说起这里的发展变化 与一个人息息相关 他就是当地的“领头雁” 头道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王兴发 过去,头道水村农业产业单一,村民靠种植玉米为主,收入极不稳定,被定为贫困村。为了改变现状,王兴发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多次自费带领全村党员、种植大户、贫困群众代表到通海、建水等农业产业发达地方学习先进经验,带头并动员亲朋好友调整种植规模,将洋芋、白菜轮种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一个人富不算富,我要带领全村的农民一起致富。”这是王兴发最大的心愿。他带领全村依托“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头道水农业开发经营部,引进玉溪千禾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蔬菜试验示范种植,签订蔬菜种植合同,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采用“贫困户+一般农户+合作社+市场”发展模式,组织党员干部互帮互助,年,全村73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年,王兴发个人出资万元、村集体投资万元建成风筝山冷库,逐渐形成蔬菜种植、包装、销售一条龙,实现种植农户亩产值达元以上,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1万元。年初,得知疫情期间湖北出现蔬菜短缺的情况后,王兴发组织发动余名党员、村民承担卷心菜的收割、分拣、套装、打冷、包装等工作,把村里栽种的20吨卷心菜运往湖北,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王晓燕 千方百计拔穷根 年春 王晓燕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 担任保和乡斐贾村 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近3年时间里 她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产业 改变了当地的贫困面貌 针对当地村集体无产业、零星产业不成规模的现状,王晓燕提出了巩固烤烟和万寿菊种植产业,壮大刺脑苞、小米辣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发展思路。王晓燕多次争取协调扶贫资金20万元,在斐贾村修建万寿菊发酵池一座,并作为村集体设施出租给收购公司,在实现村集体增收的同时,降低万寿菊交售成本,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今年,斐贾村万寿菊种植面积3亩,产值达万元。通过王晓燕争取来的扶贫项目资金60余万元,斐贾村建设了近25亩刺脑苞育苗示范基地和亩刺脑苞林下种植示范基地。截至今年,全村刺脑苞种植面积达余亩。王晓燕还引导村民发展木姜子种植达余亩,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为了让村民的自产生态农特产品卖得出去,王晓燕积极争取挂包单位支持,在鄢棚综合市场设立直销点,免费提供摊位给建档立卡户进行农产品售卖。同时,多次组织村民参加州、市消费扶贫产品推介会,展销村内禽、蛋、蔬菜、野生蜂蜜、核桃等原生态农特产品,想方设法为斐贾村“带货”。此外,王晓燕还将有就近务工意愿的建档立卡户和村内工程“土专家”聚集起来,依托村合作社组成“村集体施工队”,帮助村民实现就地就业。在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5万余元。陈丽 自信自强奔幸福 丈夫因伤卧病在床 孩子年幼尚需照顾 几年前 生活的阴霾笼罩在陈丽头上 如今 她是大屯巧绣娘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年前,陈丽的丈夫不慎从房顶摔落,导致手脚关节粉碎性骨折,终日卧病在床。这场变故,让陈丽一家失去了顶梁柱,让本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家里不但没有了主要收入来源,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以及卧病在床的丈夫需要照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陈丽一个人身上。年,陈丽一家作为建档立卡户搬进大屯街道幸福社区,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家具、家电、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有社区干部时常上门关心帮助,陈丽逐渐重拾生活信心。搬进幸福社区后,陈丽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培训。自从刺绣培训班开班后,她一天不落坚持参加培训,并利用闲暇时间反复练习刺绣。因刺绣手艺突出,今年7月,社区巧绣娘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陈丽担任了合作社副理事长一职。每天,她都到刺绣车间上班,指导绣娘配色、针法等技艺。随着网络带货的流行,陈丽在个旧市人社局的推荐下参加了网络直播培训,变身网络主播,向外界介绍幸福社区绣娘的精美刺绣作品,以及她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带头致富的村干部用心用情的扶贫干部不等不靠的建档立卡户为努力拼搏的他们点赞!文图由个旧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编:张哲心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 投稿邮箱:hh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