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523/7160655.html 朋友你好,我是阿周。 今天为你带来人物故事《万玛才旦的呼唤》 在此之前先分享一首尼玛乐队翻唱的《阿克班玛》 康定国际情歌节,朋友的母亲给了几张嘉宾证让我们去玩儿。偌大的会场,挤满了各色的人,我们安稳的坐在嘉宾席上。好几个不认识的内地摇滚乐队唱的我们昏昏欲睡。就在我们觉得无聊准备离开时,尼玛乐队清唱着这首歌出现在舞台中央。 而后许许多多的观众朋友加入到演唱中,我还是第一次见喇嘛们唱歌。五颜六色的灯光打在他们蜡红的袍子上,站在人群的末端,没有拥挤和喧闹,只是安静的唱着。可以说这首歌和喇嘛唱歌的画面是我整晚最大的收获。多年过去,我依旧能回忆起那个夜晚,和同族的朋友们一起享受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狂欢。 第二次听见这首歌是在《静静地玛尼石》这部电影中。所有的镜头都是如此的纯粹,故事也简单到不值得一提。但素人演员们却带给我极大的心灵冲击,尤其是当小喇嘛在荒芜的旷野上唱响这首歌时。 歌词大意表达了对远走的人的思念。也可以理解为对消失的过往的回忆。就像我们这个民族,多少人在汉化的边缘徘徊,多少祖辈的遗训化为灰烬…… 影片中的小喇嘛唤起了我的民族认同感,让我意识到有些记忆是不可磨灭的。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当成问题的界限逐渐模糊时,模糊的身份又成了新的问题。我们总是生活在的是老去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之间,不能平衡…… 万玛才旦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是最有力量的传话筒。 他将文字化为影象,直观传达我们的诗与歌。 一边向别人展示最真实的藏地生活。 一边告诫自己人,血液和信仰的流逝是这个时代我们藏人的悲剧。 十八年前,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万玛才旦拍出了一部颇受好评的真实反映藏地生活的短片——《静静地玛尼石》万玛才旦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藏地新浪潮”的到来。 藏地本土第一部电影《静静的玛尼石》导演万玛才旦——年 在此之前的有关藏地的作品屈指可数,而且大部分是非藏人所创作的作品。例如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农奴》,年的《盗马贼》还有宁静邵兵主演的《红河谷》……这些产生在“藏地新浪潮”之前的藏地电影,在今天看来多少还是有些别扭的。 影片探讨的主题和原本的藏地文化并无关联,更像是借着少数民族的躯壳宣扬所谓正确的意识形态。演员们说着流利的普通话,故事的叙事角度也彻底汉化。尽管导演有足够的实力,但难免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农奴》导演李俊——年 《盗马贼》导演田壮壮——年 《红河谷》导演冯小宁——年 《静静的玛尼石》上映这年,正好是中国电影周年。而这一年却是藏地电影元年。此后十余年,万马才旦扛起了“藏地电影”大旗,还培养了一众“后辈”。拉华加和松太加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是藏族导演群像逐渐显露的表现。 青年导演拉华加处女作《旺扎的雨靴》入围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 《太阳总在左边》导演松太加 藏人的电影只能藏人来拍。 尽管导演们的作品在今天的市场上颇受争议(有说拍摄风格在模仿伊朗电影,有说王家卫给的太多没有自己的特色,还有的说藏地电影走不出小众范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传达的信息是真实的,纯粹的。无论关于灵魂转世,自我救赎,宗教信仰还有民族身份认同等等,这些除藏人之外的人无法理解言明的话题。 11月20号,万马才旦一部新作在全国上映。 《气球》导演万玛才旦—年。影片讲述达杰一家因为一只避孕套卷入一系列尴尬而又难以抉择的事件中。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一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