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中用药时间和进餐时间有讲究吗? 来源协和周大夫聊健康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人吃什么东西对血糖影响很大,特别是吃的种类和数量。其实还有个方面大家可能会忽视,那就是怎么把药物治疗与进餐时间相配合,这样既可控制好血糖,又能减少药物的剂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目前常用的糖尿病口服药有这几类: 1)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有磺脲类促泌剂、非磺脲类促泌剂、DPP-4抑制剂;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有:双胍类、噻唑烷二酮(TZD); 3)延缓葡萄糖吸收的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预混等种类。 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使用促胰岛素分泌的口服药物(如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的,建议服药和进餐时间保持一致性,一般都在餐前使用,并且按时进食,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餐后血糖,这也是饮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用药和进食时间选择不对可能会影响到血糖控制的效果,使用餐前胰岛素的患者也应如此,对于那些餐前用超短效胰岛素的患者,如果餐前忘了打胰岛素,餐后可以立刻补打,但是对于用短效和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如果餐前忘了打胰岛素,补打就需要调整剂量和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双胍类药物,一般建议餐后服用,主要是其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这样可以减少胃肠道症状。有些人为了更好的控制食欲,餐前服用也是可以的。而对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主要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所以它就必须进餐时服用,也叫餐时血糖调节剂,这个很形象,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密切相关,它的应用可使用餐时间和食物选择更灵活。 对于噻唑烷二酮(TZD)类和DPP-4抑制剂类药物,降糖与进食的关系不是很大,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即可。 对于在每日同一时间注射大致等量的胰岛素(一日2次预混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加口服药物)的胰岛素给药方案,需注意保持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摄入时间的一致性。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摄入时间变化很大,那么血糖就会波动,并且在没有低血糖重大风险的情况下降低HBA1c值的可能性小。 对于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患者在进餐时间和根据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调整胰岛素剂量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患者经常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超过15g的零食,那么可能需要额外注射胰岛素来覆盖两餐之间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并保持血糖水平接近目标范围。 同样,对于采用基础-餐时给药方案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通过监测血糖,可以确定覆盖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需要多少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不同的人为覆盖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需要胰岛素量差异是很大的,有些患者不同餐次时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与胰岛素比值也不同,但是如果一旦碳水化合物与胰岛素比值确定,那么患者在某一餐次时可以自由改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胰岛素的用量,而血糖不会波动太大。打个比方,一名患者可能被告知在晚餐时进食60g碳水化合物,餐前注射4U速效胰岛素血糖就能控制满意。这意味着,其采用的是1U胰岛素抵消15g碳水化合物,那么如果患者计划在餐中进食较少的碳水化合物,则可按比例减少胰岛素剂量。但是在进行这些调整的过程中,必须灵活掌握碳水化合物计算方法,否则容易出现血糖偏高或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糖尿病的的治疗有些小的技巧,大家在平时的实践中摸索总结,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规律,这也是个体化治疗的前提。 糖友服药时间要讲究来源:糖尿病之友 由于不同的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起效快慢不同,副作用也不同,何时服用很有讲究。 双胍类药物--进餐中服用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等,主要作用机制为减少肝糖输出,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吸收等。二甲双胍对正常血糖并无降糖作用,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由于其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少数患者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因而,主张进餐中服用或进餐后立即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餐前20~30分钟服用 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甲苯磺丁脲(D-)、格列本脲(优降糖、消渴丸)、格列吡嗪(优哒灵、美吡达、迪沙、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等。主要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其降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的相当数量有功能的β细胞(30%以上)。服药时间应在进餐前20~30分钟内,如服药后未按时进餐可致低血糖反应,如服药后过早进餐甚至餐后才服用,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降糖效果。当然,由于瑞易宁是控释片,格列美脲为长效制剂,也可于早餐前即刻服用,同样有效。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餐前15分钟服用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如那格列奈(唐力)、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等。主要作用机制也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其特点为口服后作用快,为快速餐后降糖药,宜在餐前15分钟或餐前即刻服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食第一口食物时嚼服 包括阿卡波糖(拜唐平、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倍欣)等。主要作用机制是在小肠黏膜刷状缘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和异麦芽糖酶,延缓葡萄糖和果糖等的吸收,可降低餐后血糖。应在吃第一口食物时嚼服,不进餐或不进食碳水化合物时则不服药。 噻唑烷二酮类--早餐后服用 噻唑烷二酮类,如匹格列酮(艾可拓)、罗格列酮(文迪亚、爱能、维戈罗)等。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用于较肥胖的2型糖尿病,尤其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者,可单独或与其他类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联合应用,可于早餐后服用。 感谢您对“一附院内分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