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栾延群 年电影市场惊喜不断,目前全年票房已提前完成去年亿票房成绩,亿目标越来越近。引进片里出现了《摔跤吧!爸爸》、《天才枪手》这样的特殊题材案例,国产片中爆款黑马频现,尤其下半年《冈仁波齐》、《战狼2》、《二十二》等影片的出现,也给了行业极大信心。 转眼又到10月底,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又会有怎样的惊喜影片出现? 《金珠玛米》导演杨蕊 10月25日,笔者参加了一场关于以西藏题材为主的电影沙龙,《金珠玛米》导演杨蕊、中国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学者降边嘉措、《电影世界》主编黄嘉龄、暴娱互动CEO陈妍妍开启了一场“中国的西部片·西藏冰与火之歌”的主题探讨。 从左至右依次为:暴娱互动CEO陈妍妍、《电影世界》执行主编黄嘉龄、《金珠玛米》导演杨蕊、中国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学者降边嘉措 深秋,雾霾严重的北京,这场沙龙里依然坐满了一屋子电影爱好者。他们好奇,今年电影市场虽然大热,但也有不少时间阶段爆冷,去影院看电影的人不像前两年那么高涨了,《战狼2》、《冈仁波齐》、《二十二》为什么能在浮躁的时代吸引观众和行业人士驻足? 除了商业价值,另一个重要原因或是题材的特殊性、突破性和创新性。笔者想,《金珠玛米》大概也具备这样的探讨价值和属性。 《金珠玛米》定档12月8日 敏感题材、历史话题、恶劣天气… 《金珠玛米》克服了哪些难关? “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生死。”杨蕊回忆拍摄《金珠玛米》的那会儿,已经做好了“生死”准备。从电影筹备到拍摄完毕,简直比唐僧西天取经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还要困难重重。 《金珠玛米》这个电影项目是个“烫手山芋”,没有钱,拍摄难度大,题材敏感度高,电影储备了长达6年时间,直到年项目辗转多次到了杨蕊这里。“有一个机会和平台,去探讨人性和时代命运选择,全国大概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像西藏这个地域,有丰富的社会现实,温暖热烈的民族性格,雄奇壮美的地貌,具有高度又有着神奇魔幻的魅力。”杨蕊喜欢《权利的游戏》这类史诗美剧,她认为,能拍出中国版《冰与火之歌》气质的只有西藏。 沙龙现场看过《金珠玛米》的后期制作特辑,不少人沉醉在西藏如诗如画的景色中。但剧本拍摄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残酷。作为藏文化界数一数二的大学者,中国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学者降边嘉措在看完后期拍摄花絮,也感叹杨蕊的不易。他认为,《金珠玛米》主要在两大难点: 一、剧本创作中,怎么规避掉西藏敏感话题、战争题材的历史话题、政策解读问题、群众情感问题,“杨蕊导演面对的这些问题,花费时间要比写剧本拍电影更长。” 二、在米的高原环境下,高原缺氧,剧组工作人员的生命问题。观看电影后期特辑中,一个个工作人员倒下,就医治疗,一开始三百多人的工作团队,到了杀青阶段剧组剩下四五十人,庆幸的是,大家都安全活下来了。 中国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学者降边嘉措 杨蕊早些年拍过不少纪录片,也拍过《翻山》、《毕摩纪》、《图腾之旗》具有民族色彩的电影,但很少像《金珠玛米》这么艰辛,“拍这么一部电影,要有拍其他电影三倍的精力、脑力和心力。” 西藏有不少雄奇景观,西藏的天葬风俗、几百只秃鹫啃食肉体、西藏龙卷风来临时带来的恐惧震撼,为了在电影中呈现,《金珠玛米》剧组花费了不少时间去捕捉这些人文镜头。当然长达80天工作在高原环境中,自认比较“女汉子”的杨蕊也病倒了。 电影拍摄中,杨蕊得了急性肺水肿,高原地区得了这种病就是很有危险的一件事。“双肺感染,输液,后来靠老乡提供的高原贝母救过来的,活下来靠的是一种意志吧。”历经生死,回头再看西藏景观的那种壮美,又是别样一番韵味。 回顾到电影《金珠玛米》和60年前初次进藏的十八军,他们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艰难环境。80天在4米的高原上历练下来,整个剧组每个人都瘦了几十斤,但创作中的挑战和坚持,却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电影世界》主编黄嘉龄感慨,“当初剧组如果找我去探班,我估计会推脱。” 砸破锁链,《金珠玛米》实现的三大突破 近几年,关于西藏题材的电影也不少,早几年的《红河谷》,陆川的《可可西里》,今年张扬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可以说都有它的文化研究价值。但相较而言,《金珠玛米》不但兼具这样的研究价值,在中国电影史上和西藏题材类型上都有了重大突破。 《冈仁波齐》聚焦浮躁社会,探讨心灵净化的思考价值,《金珠玛米》则是大时代政治背景下,摆脱题材敏感桎梏,进行了一场官民平等和尊严对话的交流,具有极大的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的研究价值。 6年时间的储备,几十稿剧本的打磨,杨蕊在《金珠玛米》这部电影里实现了四大突破。 《电影世界》执行主编黄嘉龄 一、题材类型的突破。黄嘉龄认为《金珠玛米》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有独特的叙事角度,客观克制,不媚权。《金珠玛米》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主旋律影片,昌都解放战役只是一个叙事大背景,并没有去展示那场入藏第一战镜头,它也不是简单的救难菩萨兵一进藏,就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简单解放拯救的故事主线。 “我看了这部影片,它不是一种对抗,更多的是一种对话,一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对话,当然最后的碰撞是必然的。”黄嘉龄表示,《金珠玛米》题材的处理方式是藏族电影史上没有出现过的。 用包容客观的角度反映人性复杂的层面,降边嘉措认为这是《金珠玛米》不同于其他藏族重大题材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地方。《金珠玛米》中有宏大的历史场面,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解放军战士华山的眼睛,去看西藏解放时期特殊细微的时代变化。 杨蕊导演与解放军“华山”扮演者 二、角色塑造的突破。以往涉及到这类战争题材的影片,解放军都是被塑造成“高大全”的伟岸英雄形象,《金珠玛米》没有做这样的处理。沙龙上的后期特辑可以感受到,主角华山并不是所谓的完美英雄形象,面对与马匪的对抗中,他也有过“逃生”、“恐惧”的念头,这在实际人性探索中是比较符合的。 而以往作为反派的西藏贵族统治者,以往影视形象多采用丑化、穷凶恶极的角度来呈现,《金珠玛米》中并没有过多做反派、正派的刻画,多布杰饰演的头人张力甚至更丰满一些。“我们过去说农奴主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习惯阶级定性,几十年的印象是这样的,但我做了大量史料调查,看了很多,很想去呈现一个真实的农奴主的形象。” 杨蕊导演与头人扮演者多布杰 多布杰在宁浩的《无人区》饰演过杀手,陆川的《可可西里》也有出演,《红河谷》里让人咬牙切齿的坏头人,最初接到《金珠玛米》剧本他是拒绝的,演多了坏人形象,他想突破自己,尝试一个全新的角色,当拿到杨蕊改的第15稿剧本时,多布杰在电话那头落泪了,“这个角色非我莫属,这里呈现出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西藏贵族。” 三、对西藏地域旧印象的突破。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的西藏,导演杨蕊曾经找了很多西藏作家,试图编剧合作,由于特殊原因,屡屡碰壁,直到找到康巴三部曲的作家达真,“我说我希望拍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西藏解放历史,不是拍如何解放而是民族对话的电影,可以彼此尊重的电影,希望你能够和我一起试试,顶住压力。”达真慨然应允合作。 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后,杨蕊和团队又去西藏采风,了解康巴习俗,当地作家非常了解藏东,也为电影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的素材,“电影上映后,你用心去看,里面很多场面都是非常鲜活的,包括藏语的生动表述很有意思,尤其是我接触到很多90后观众,他们对宏大的历史观不是特别了解,涉猎也没那么多,但从这些情节台词中,可能会看到不一样东西,原来藏族人表达爱情、想事情是这样的态度。” 去西藏拍电影,有哪些重要通关秘诀? 《冈仁波齐》今年意外大热获得了1亿票房,《金珠玛米》能否再获市场青睐? 深耕电影研究领域多年的黄嘉龄表示很期待,“我相信大家的判断,这是市场稀缺的民族热血类型,并且现在不要忽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自来水。”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宏大的背景、持续发酵的话题都很容易引起观众对这部片子的兴趣。 相比这部影片的票房问题,小拍认为《金珠玛米》所经历过的拍摄和杨蕊导演的亲身经历更值得业内参考。如果你是一位准备去西藏拍摄电影的新导演,亦或准备拍一部西藏题材的投资人,从这场沙龙和电影中应该把握住哪些参考价值? 1.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让全剧组安全活下来。在人员配备选择上,能不能适应高原环境。《金珠玛米》原定人的团队,后来发展到人规模,随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断有人倒下,杀青的时候只剩四五十人,“真的要有拍其他电影的三倍精力、脑力和心力”。《金珠玛米》最后人剧组能全部安全下来,除了拍摄时的医疗条件配备,还要依靠团队和当地人民的力量,“你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当然,个人的意志和心态也很重要。 2.电影拍摄的时间成本。如果预计50天拍摄,一定要做好天的准备。“人在平地上是可以奔跑的,但西藏是不可以跑的,效率会大大降低。我们在内地上一天可以拍两三场戏,这里每天能拍完一场戏就很难得了。”《金珠玛米》原计划拍摄在50天,在米环境下带这么多天已经是普通人类的极限,杨蕊他们用了80天。 3.正确估量资金成本。跟内地同样类型的一部电影,在西藏拍摄要往三倍以上去考虑预算。比起《可可西里》的人文地理题材、《冈仁波齐》的朝圣,《金珠玛米》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电影,按照0万成本预算来讲,在西藏拍摄这么一部战争题材,已经相当节约了。 关于如何在成本做到精简?杨蕊表示,除了减少CG特效的使用,《金珠玛米》很好的利用了西藏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发挥了当地人的力量,电影减少了搭景环节,“我们发动当地老百姓,他们家里的旧东西和器物品,加上政府的一些支援、历史博物馆的文物提供做道具,我们自己也在过苦日子。”《金珠玛米》拍摄时,全员都是驻扎在外景地,甚至不少工作人员还是住在帐篷里。 一点点细节的“集腋成裘”,在杨蕊看来,这是《金珠玛米》能够在有限资金下安全保质完成的关键所在。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