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滇池风光好(黄喆春摄) 文/冉隆中 远古:滇池惊梦 在各种典籍史料中,大致这样描述了滇池形成的过程: 在距今约万年前,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受地壳板块挤压,西部高原的石灰岩断层陷落,在海拔米地方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几个湖泊,它们就像几面寂寞的镜子,映照高天流云,点亮日月星辰,吸引飞禽走兽,催生花鸟虫鱼,最终,也引来并滋养了栖居湖岸的古人类。 这些相隔守望的湖泊,随时间侵蚀,被岁月风化,又暗通款曲,逐渐勾连,水脉相通,由五变三,由三变两,最后,汇集一处,就成了浩浩荡荡的大湖滇池。 春城与母亲湖(航拍滇池全貌) 从一开始,滇池就是个半封闭宽浅型的高原湖泊。四周的山体构成了滇池湖体的模具,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为滇池塑形,最后将它塑成了一道弯弓——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宋代词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名句:“会挽弯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滇池,正像一张饱满的大弓,弓背向东,弓弦向西,若干条入滇河流,仿佛弓箭射出的一支支箭矢,穿云裂帛,直刺苍穹。 滇池居云贵高原腹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历史上,滇池在水系归属上曾经发生移位——最早,她属于红河水系,后来几经周折,才归于长江水系。 如今滇池有两个出水口,一是滇池外海西南的海口河天然出水口,二是滇池草海开凿的西园隧道人工出水口;二口归一,两个出水口都汇入螳螂川,入普渡河,进金沙江——因此,滇池属于长江水系。其实最早的滇池是属于红河水系的,它的第一个出水口在滇池正南,即今晋宁小河口村到弯子村一带,直到魏家菁,穿越刺桐关,最后汇入红河——这是一条便捷通达的出水口。 然而大约在数百万年前的某次地壳运动中,这条出水口两岸的山体被挤压淤塞,湮没在了历史尘埃之中,失去出水口的滇池就像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在不断膨胀中终于另辟蹊径,找到了新的出路:也就是在滇池外海的西南,压迫出一条新的河道,这就是今天的海口河。 年5月,桃子熟了的时节,我来到晋宁宝峰镇山凹一处隐秘的庄园摘桃。这里已经是昆明管辖地界的最南端,翻过山峦,就进入玉溪属地了。 桃园在一片舒缓的斜坡上,庄园主人唐三哥(江湖人称三毛)陪我摘桃时告诉我,他驾驶拖拉机翻耕土地时,还不时会翻出一些螺蛳啊贝壳啊,这些年代久远的螺贝在红壤里雪白雪白的,格外显眼。 三哥问我:你知道这些螺蛳贝壳它们来自哪里吗?不等我回答,三哥遥指昆明方向,说:“它们来自滇池。”他说,他的庄园和农场占据的这片土地,正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穿越大山进入红河的滇池故河道。 我和三哥攀上山顶,回望依稀可见的滇池,举目车流不息的昆玉高速公路,目力所及,玉溪就在不远的前方。我用高德地图搜寻了一下,从这里到滇池已有30—40公里的陆上距离,桃园坡地与滇池水平面也有十余米落差,然而让人惊叹的是,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却是滇池唯一的河道出水口。 我由此想起不久前踏勘寻访呈贡龙潭山遗址的情形。龙潭山遗址,有旧石器时代“昆明人”生活劳作留下的种种遗迹遗物:火塘余烬、粗糙简单的石器骨器……该遗址距今约三万年。 最早生活在龙潭山遗址周围的这些古人类,是滇池区域最早的原始先民,被命名为“昆明人”。他们穴居于山洞或石崖,已经会使用天然石块打制的工具,以狩猎捕鱼、采择野果来果腹,以兽皮或枯叶来御寒蔽体。 从他们的居所龙潭山出发,向南向北,有一道年代久远、天然的环湖老埂,我猜想,或许这就是“昆明人”时代滇池的湖岸线。如果按照这道老埂形成的湖岸线环滇一周,滇池的广度和深度,就远非今日之滇池可比。 真是沧海桑田,让人感慨唏嘘! 滇池开海,帆船扬帆捕虾。(记者张彤摄) 我想起了滇池得名的种种史籍和传说——滇,云南省简称,源自古滇国名;古滇王国的得名,则因其建于滇池湖畔。 滇池是古人命名的一个杰作。偌大一片水域,被称之为池,令后人常常感到费解。因为他们觉得,池塘、水池、池子,这些比较小的水域,才叫池。其实这是误解。 池,是湖的一种称谓,古已有之。中国高原之上的湖泊多称为池,著名的就有新疆天山天池、吉林长白山天池、青海孟达天池以及浙江天目山天池等等。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分布地区民族各异,故对湖泊的称呼就有:湖、泊、池、泽、海、荡、淀、淖、洼、潭、浣、漾、泡、错、氿、海子、库勒等多达数十种。滇池古名滇池泽、滇南泽,别称昆池、滇海、昆阳海,又名昆明湖,俗称昆明海子。 史载最早的滇池,是由两个湖组成。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古滇国时代,滇池分大泽和滇池泽两个湖泊,“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两泽之水约在魏晋时期才渐渐合为一水,并保留了滇池之名。 比“池”这个字眼儿更让后人费解的,其实是“滇”这个字。何以为滇?何以叫滇池?滇池之名,历史上有种种说法。一是地形说。根据滇池所处地理形势,《华阳国志》考,“有泽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意思是滇池上深下浅,有如江河倒流,取其颠倒之意,故名“滇池(颠倒之湖)”。 二是音义说。对“滇”字的循音考义。《滇池及滇县考》说,“西汉武帝前滇池县本作颠(巅)县”,“巅与顶为一声之转,巅与顶又是同声同义,滇池也为巅池,即山巅高顶之地”。认为“滇,颠也〔按:颠(巅)即顶〕,言最高之顶。”滇池东西南北四面皆山,正如孙髯翁所言,滇池四围群山,东如神马奔腾,西似凤凰展翅,南像白鹤翱翔,北若长蛇蜿蜒,滇池所处位置本来就是顶、巅之高原,故名。 三是方言说。最早在滇池四周定居的土著多半是彝族,滇池之名,据彝族语言来推断,认为“滇”是彝语die(甸)的变音,即大坝子。最早在滇池东岸今呈贡居住的彝人,就把呈贡叫“柴谷”“扯谷”,彝语的意思是适合居住的鱼米之地。因滇池沿岸土地平旷肥沃,是云南最大坝子之一,故而得名。 民间版本中,说西汉使节来到滇池边,问询当地土人这是哪里?彝族土人回答的是彝语,汉使不明其意,只好记音,这个音就是“滇”的发音。于是滇池在汉朝典籍中得名。 四是民族说。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使将军庄蹻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司马迁认为:滇,是古代在这一地区最大部落的名称,楚将庄蹻入滇后,还变服,从其俗,称滇王。因此,就是先有滇部落,后有滇池之名,池因族称,名从主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比较认可地形说:滇者,颠倒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猜想,滇池之所以是“颠倒之湖”,就因为它是高原上倒扣过来的一个大湖。也就是说,滇池的命名者,是先爬上西山之巅,从山顶向下瞭望,才得出这个结论。 果真如此,只能说明命名的古人很有些想象力,因为“倒扣过来的湖泊”这个结论不是看出来的,而是想象出来的。想象,在目力和手段有限的古代,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想象所占成分越多,生活就越浪漫。那些逐水而居的古滇人,渴饮池水,饿捉鱼虾,向火而歌,踏歌而舞,守着一个清澈丰饶的大池,哼唱着咿咿呀呀的歌谣,编织着神神鬼鬼的故事,何等优哉游哉! 晋宁滇海古渡生态湿地公园杨峥摄 我把前人关于滇字的各种解释说给一个朋友听。朋友白了我一眼:用得着这么复杂吗?洞明世事,化繁为简,一言以蔽之:滇,真水也!朋友喜欢拆字,他这一拆,还真简单明了——滇池,不就是高原上的真水吗?所谓真水无香,是为至香。在古人命名的时代,滇池之水,肯定是纯粹、纯洁、纯美无比。说它是一池真水,实至名归。按照这个拆字理论,昆明,就变成了“比日月还要明亮”的地方,意思甚好! (本文节选自冉隆中所著《滇池治水记》,由云南美术出版社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滇池治水记》 冉隆中 云南美术出版社 年2月 该书是一部关于滇池治理的报告文学力作。十多年来,作者冉隆中先生一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