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美丽云南#

05:01

翻开清雅墨香的建水卷帙,映入眼帘的是这座边陲名城富饶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殷实的文化遗产。

建水,一座悠久历史与经典人文触手可及的古老城市,一座融汇中原文明与边地文化精髓的千载名府。

古城生活风貌

悠久的历史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年)设立益州郡,下辖毋棳县,包括今建水县一带。

建水之名始于唐元和年间,南诏在此筑“惠历”城,系土城。“惠历”为少数民族语言,意为“大海子”,汉语译为“建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年),将土城拓成砖城,称临安城。城周六里三分,城墙高二丈多,有四道城门,城内寺宇学衙遍布。宋元明清时期,建水一度统辖滇南军政事务,商旅兴旺、经济繁荣,获得了“金临安”美称。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沿袭至今。

厚重的文化

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儒家思想广为传播,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境内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建水共出文武进士名,占了云南科举中榜者半数左右,史上曾有“临半榜”之称。

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年)的建水文庙,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达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建水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布局,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建水文庙是儒家思想在云南传播的活化石,文化积淀极其浓厚。

建水古城建筑

千年沧海桑田,各族群众在此世居繁衍、生生不息,使中原文化、边地文化、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融为一体,让建水成为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成为了云南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顶桂冠的县城。

古老的建筑

建水坐拥1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座保存完好的连片明清古建筑、余处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建水文庙、朱家花园、团山民居、双龙桥、朝阳楼等众多文物古迹至今保存完好,古老的建筑使建水古色古香、韵味悠长。建水被赞誉为“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朝阳楼

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

双龙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古色古香,水面的倒影和桥连成一体,好似长虹卧波。双龙桥是建水县著名古迹之一,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中国造桥史册。

建水双龙桥

素有“滇南大观园”美誉的朱家花园位于建水临安古城中心,原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建筑呈现“纵四横三”的布局,园内一步一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团山民居建筑群融合了中原传统文化和建水本地民族地域特色,涵盖了合院式民居的精华,精美的门楼及精湛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凸现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团山民居建筑群被誉为“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

团山民居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3多年前,建水就有了古老的陶艺。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因含铁量高,烧制成的器具硬度高,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过无釉磨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除了紫土、白土、青土、黄土,当地独有的五色土更为紫陶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年“建水·西庄紫陶小镇”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

建水紫陶制作

建水紫陶最具代表性的技艺——“残贴”作品(陈绍康作品)

年,建水县有紫陶注册登记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户。其中,紫陶生产销售企业户,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户。建水紫陶全年产值达40.3亿元,全年累计完成“紫陶贷”投放1.07亿元。

建水风姿

近年来,建水县荣获“中国紫陶之都”等桂冠,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四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等54万各族人民世居于建水。游在建水——汉族的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彝族的花灯和烟盒舞,哈尼族的铠鼓舞,让建水的四季热闹非凡。

食在建水——一边饱览风物之胜,一边大饱口腹之乐,香脆可口的燕窝酥,鲜香醇厚的汽锅鸡,松软劲道的烧豆腐,让人回味无穷。

建水县城航拍

千百年的辉煌历程,让建水的历史文脉和人文气息更加丰富厚重且耐人寻味。

站在新的起点,建水正以崭新的姿态,勇毅前行、躬笃赶考。

更多精彩内容正在更新,敬请期待!

触摸云南千年脉动

纵览高原壮美河山

阅尽古滇千秋青史

感受云岭蓬勃生机

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三季

-以影像存史,秒懂云南三千年-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