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主要情况: 日前,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同志调研红河州指示精神,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方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方案》,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结合“四个更大贡献”和州委“”工作思路,抓住机遇、解放思想,重点突破、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建设,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走在前,推动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到年,要达到新型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绿色生态呈现新靓色,开放发展释放新活力的总体目标。 《方案》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建设的重点任务是: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强州。要全力聚焦园区建设,加强与滇中城市经济圈工业发展规划的对接,构建融入滇中的产业布局,完善全州工业园区规划布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经济。要全力聚焦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打好“绿色能源牌”,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质高效发展。要全力聚焦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以“两型三化”为方向,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转变,产业结构向协调、优化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和消费品加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要全力聚焦特色产业做优做强,通过园区聚集、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延伸产业链等方式,着力打造地方品牌,培育补链配套产业。要全力聚焦工业发展环境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会议协调、并联审批、互不前置、负面清单管理”项目审批模式,推行项目全程代办制,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做好全程跟进服务。要创新招商方式,落实民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乡村振兴富州。要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围绕“精准施策、提质增效、鉴定信息、攻坚克难”的要求,咬定脱贫目标,落细攻坚点位。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突出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大力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推动异地扶贫搬迁,精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全面落实教育、健康、生态、兜底保障等民生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引导资源要素向4个深度贫困县、26个深度贫困乡镇、个深度贫困村聚焦,制定落实已脱贫人口后续帮扶措施,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突出特色优势推动产业振兴。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格局。要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食品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和精品线路。要培养引进并举推动人才振兴,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培养农村脱贫致富“明白人、带头人”。要焕发文明乡风推动文化振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文物古迹、非物质遗产项目保护,做好民族特色村落保护。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稳步推进农村殡葬制度改革,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重点治理推动生态振兴,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农村“七改三清”工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夯实基层基础推动组织振兴,扎实推进党建促乡村振兴,从严从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农村党总支、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建设,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坚持综合施策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深化村民自治,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实施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规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动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地。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靓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深入推进“森林红河”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全面推进过境通道及面山绿化,巩固完善提升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绿春黄连山国家森林公园。深入实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管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抓好大气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健全生态文明体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划定生态红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完善政策支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加强环境监测,完善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现行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加快建设沿边开放活州。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着力构建内连外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继加快铁路、公路与重要口岸的链接建设,推进综合运输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式联运、产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无缝对接。加快开放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三区”联动,完善开放平台基础功能,制定出台《红河州边民互市贸易管理暂行办法》,加强边境通道和边民贸易点发展建设,积极推动边民互市贸易点升级为边民互市贸易区,扩大贸易规模,提升贸易水平。要深化投资贸易商合作,优化跨境贸易服务,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走出去”,吸引外地企业投资兴业,推动沿边经济发展。要扩大交流合作,提高对内协同发展水平。加强边境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在医院。着力构建沿边特色城镇体系,做强滇南中心城市,做优县城,做特中心集镇和特色村寨。各边境县在沿边一线打造1至2个“稳边固防、兴边富民”示范村寨。 案例链接: 弥勒市小芹田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吉成集团公司企业家陈氏兄弟,怀揣振兴家乡的赤忱之心,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因势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整合“人”“钱”“地”等资源要素,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弥勒市弥阳镇雨舍村委会小芹田村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前期人居环境建设初显成效,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兴景象。 一、取得的成效和做法 (一)统筹城乡谋发展。浓浓乡情,汇聚乡村建设新风尚;城乡互动,增添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政务环境、生态环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福地弥勒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放眼弥勒,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对绿色农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乡愁文化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催生了花卉产业园、温氏养殖、东风韵庄园、可邑小镇等不少优势农业农村项目,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效应不断显现。小芹田这个小山村,出入村庄还是土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元,而村庄距市主城区只有16公里,1公里外就有“红河谷温泉”和“杨梅山温泉度假小镇”,6公里处就是太平湖森林公园。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城乡统筹发展等政策实施,吉成集团陈氏兄弟抓住弥勒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满怀报效桑梓之情,与乡镇和村委会干部一起科学谋划村庄建设,带着村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小芹田村旧貌换新颜。 (二)规划先行绘蓝图。规划引领,才能有的放矢。小芹田村于年5月就完成《芹田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因地制宜,立足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传统的村庄历史风貌,尊重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紧扣“一畦芹田绿蔬园、田连阡陌百户兴”的主题,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入手,突出展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如何增加产业收入?如何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规划明确,从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业向集种植、观光体验等现代农业转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引导乡村由单一耕种农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推进“生产生活一体化、人居田园和谐化、生态景观共生化”,带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农村高效、持续、协调发展。 (三)整合资源激活力。技术、资金、土地、人才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毋庸置疑,吉成集团公司企业的回乡创业投资,为村庄振兴注入技术、资金重要来源。村集体通过引导村民流转72.5亩土地,确保了项目前期用地。加上独特的温泉地热资源,良好的村庄生态环境和传统民居建筑,解决了建设资源要素“失血”“换血”的问题。截至年2月底,项目完成投资万元,实施村庄美化、绿化、亮化、整洁化工程,打造了村内景观水体、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澡堂等基础设施。优势资源得到整合,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四)软件硬件一起上。不仅要让农民“钱袋鼓”,而且要“脑袋富”、精气神佳。以前,村民们到煤矿挖煤打工挣钱。近年,随着煤炭矿山的取缔,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就达二百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已有村民经过培训到公司就业,有的在新建的村内项目里务工。村集体通过林权转包,获得了一定的集体收入,加上筹资筹劳,修建了小学校舍、入户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村里小学娃结束了走读的日子,还发放了助学金,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改观。村庄整体环境的美化、亮化,发动村民积极开展庭院清洁、村庄道路卫生轮值等活动,村内文明新风日渐养成,以项目带动乡村发展、生活改善,以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改变生活习惯的成效显现。小芹田战斗地革命历史遗址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建立,以及生态林地、村庄建筑风貌保护利用,也增添了旅游文化元素,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小芹田村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亟待破解。资金投入不足,交通、农业生产等基础设施不健全,14.2公里的进村道路还是沙土路。二是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监管要尽早介入。乡村温泉、生态林、村庄民居建筑等地热资源、生态环境、文化遗存保护需要加强。三是企业与集体、农民之间的共建共享机制尚未明确。当前,小芹田村示范建设采用“公司投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公司和群众共同受益”投资经营管理模式,村集体特别是村民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有效调动。四是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小芹田村新寨、老寨两个村小组共户人,只有5名党员,其中老寨小组因为只有2名党员纳入了小冲冲村联合党支部,党员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此外,城乡资源要素连接机制尚未完全畅通,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还需探索推进,产业龙头带动小农户作用未尽发挥。 三、对策和建议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深内涵、更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一)处理好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兴旺的产业是振兴乡村的活力,绿色是美丽乡村的底色。要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注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抵御抗风险能力。探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在解决“钱”“地”问题的同时,鼓励更多“大雁”返乡创业,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建设,引导和推动更多人才、技术、文化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统筹山水林田湖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让人们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保护生态不吃亏。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让村集体养护的生态林、老百姓种下的常青树,能够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良好的村庄风貌、历史文化遗存是村集体和村民的宝贵财产,既要保好生态环境的“底线”,也要守好规划、建设、管理的“红线”,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监管。 (二)处理好培育文明乡风和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也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挖掘小芹田战斗地革命遗址等传统教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倡导良好乡风、民风、家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润物无声地给人以正面启迪、教化。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另外,要注重挖掘特色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形成乡村发展的无形资产。 既要传承优良传统,又要创新社会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创新乡村治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础党组织建设,着力吸收优秀、年轻人才充实党员队伍,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战斗力。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乡贤的积极作用,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惩恶扬善、革除陋习、移风易俗,进一步提高农村文明。 (三)处理好企业收益与村集体、村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既要让参与建设的社会力量共商共建共享,更要促进农民生活富裕。要按照“清产核资、界定成员、量化资产、设置股权、收益分配”的步骤和要求,完善企业与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确保企业正当性收益的同时,属于村集体的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农民自愿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资金、技术、技能等要素,探索折股量化,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既立足产权保护、又立足促进农民增收,明确产权、激发活力。注重提升农民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既要生产发展,也要农民生活富裕。鼓励更多的工商资本到乡村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燕回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一起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加强进村道路、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教育、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宜居宜业。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