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出现最早、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剧目繁多,数不胜数。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六、七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甘肃皮影是国内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受陕西皮影的影响,又结合了本地的民俗与音乐。甘肃民间影子戏主要集中在陇东、陇西、陇南三地,陇南的唱腔是一种接近道情风格的民间音乐,俗称“灯调”,后来,通称“影子腔”。礼县皮影戏作为独立表演艺术存在,经历了由纸板到皮革的变革,制作技术经历了由剪纸到皮雕的发展,说唱艺术经历了由花本旁白到分角色说唱转变,由灯光投影到舞台表演的过程,成为西部地区独具风格、有声调、有程式、有表演、有舞美、有魅力的地方戏种之一。礼县菜子沟皮影是陇南西路皮影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通过刘福盆家族七代人的不懈努力,礼县菜子沟皮影成为陇南、天水、定西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皮影艺术剧团,深受天水、陇南、定西三地人民的喜爱和赞扬。礼县菜子沟皮影现有剧目五十余本,神话剧中列国戏十三本,唐朝戏十余本,宋朝戏二十余本,本本熟练,句句入骨,常见的传统剧目有《黄河镇》、《三滴血》、《二进宫》、《金沙滩》、《空城计》、《下河东》等。 菜子沟皮影剧团现有骨干人员七人,但都多才多艺,样样精通。拉板胡最出色的是吕小勇,自幼随父学艺。另一位叫朱安居,自幼跟随刘庚老人学艺,在礼县天水很有名气。旦角主唱叫万小爱,自幼随老艺人学艺,在天水唱小戏很出名,既能唱又能打鼓,样样精通,在年礼县苹果展销会上唱响全县,人人对她赞扬叫好,礼县秦剧团团长邀请她加入礼县秦剧团。因受老艺人教导,只唱小戏,因此她还继续留在菜子村皮影剧团。团长刘福盆深受老父亲刘庚的亲自传授,吹、拉、弹、唱无所不会,尤其是唢呐,在礼县没有第二人与其媲美,一口气能吹三个小时,在礼县、甘谷、武山、清水、天水等县到处行艺,深受当地喜爱和赞扬。 据考证,刘福盆先祖从明代当商户时就买了一副戏箱开始演唱皮影戏,开创了礼县菜子沟皮影戏的历史,老祖先带领一班人在陇南、天水地区四处传唱。 第一代传承人谁都不知道叫什么大名了。第二代传承人叫吕吉昌。第三代传承人叫刘世美。第四代传承人叫刘宗。第五代传承人叫刘忠孝。至第五代,正值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破四旧”风潮中,皮影戏箱被收缴到红河人民公社,被造反派一把火葬送得灰飞烟灭。待到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后,国家允许老戏开唱,刘忠孝老人在菜子村村委会和村领导的支持下,又继续四处演唱皮影戏,掀起了皮影戏的又一个高潮。刘忠孝老人领出了两个弟子,第一位是刘福盆的父亲刘庚(已去世),第二位是吕彦和(已去世)。由于吕彦和和刘忠孝老人不和而中途分道扬镳,刘庚为人忠厚,所以刘忠孝老人将他所学全部传授给了他,刘庚在天水举办的艺术比赛中曾荣获一等奖,且一双手能挑出十二个人物演出,左右手各六个。刘庚老人领出的弟子到现在有十几个人,最出色的一个叫吕希玉(已去世),他一口唱腔能唱出生、旦、净、丑四种角色,手里吹、打、弹、挑样样俱全。 当皮影戏传到第六代传承人刘福盆父亲刘庚的手里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乡村土地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皮影戏箱被视为共有财产被收归生产队,并把皮影散件分发给各家各户,让宝贵的皮影戏箱从此分散、遗失。 从老艺人、老父亲刘庚手里郑重承担起皮影戏演出大梁时,刘福盆已经是菜子沟皮影戏第七代传承人。刘福盆先是与别人戏箱搭伴四处唱戏,以后又有偿租用菜子村戏箱继续传唱,后来刘福盆重新组建了自己的戏班。刘福盆带领戏班在礼县、秦州、甘谷、武山、漳县、岷县、陇西东南部等地四处演唱,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刘福盆作为刘福盆皮影艺术团的代表性传承人,让陇南西路的皮影不断发扬光大,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他本人酷爱皮影,年在外出演出归来的路上遭遇了突如其来的严重车祸,连人带车被卷入一辆轿车下面,一条腿被碾断,卧床治疗半年后,他毅然决然又操起了挚爱的皮影在天水、陇南、定西等地区继续演唱,把皮影戏又传播到方圆几百里的山山水水,给爱好皮影秦腔戏的相亲带去了难得的民间艺术享受,为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默默做出了难得的贡献。天水著名作家西堃(郭永杰)在他的《二进红河》一文中,对刘福盆及其先辈的菜籽沟皮影戏作了如下的描述与评价:“刘忠孝、刘彦明是红河皮影戏的一代领军人物,一人领一个戏班,正月初四出门,四月头回到家里,行迹遍布礼县、秦州、甘谷、武山、漳县、岷县、陇西东南部。灯戏班的春台皆为社戏,为一个村庄的山神唱会戏,这是农村一年当中为数不多的集体文化盛会。我的祖辈、父辈,乃至我们这一代人应当从骨子里感谢这两位秦戏老人,我们有关秦腔的认识、记忆、艺术享受和最初对中国历史故事、重要人物的了解,都是这两个皮影戏班的赐予。两位老人胸藏多少本秦腔戏曲已无法知晓,如果从今天传承戏曲文化的角度看,他们哥俩无疑是国宝级的宝贵人物——因为他们是通才,一本戏生、旦、净、丑的不同演唱和道白全要了然于心,一块白布前,一个个皮影人物登台,他必须口齿伶俐地说清道明,唱出风采。稍后,有一个叫吕彦河的,是忠孝老人的副手。再后来就是刘福盆等青年才俊大唱灯戏的天下了。” 近年来,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在农村的日益普及,红河历史悠久、独居魅力的皮影戏和我国其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人匮乏、艺术内容和形式陈旧单一、资金缺乏、媒介传播滞后、受众骤减、从业艺人报酬极低等困境,他们往往在借助民间祭祀和节庆活动、凭着各自的兴趣爱好在维持演出,现状堪忧,急需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及时保护。 传承文化,为民服务,老有所乐,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沿着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路快乐行走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时代在发展,未来的岁月里,菜籽沟皮影戏剧团将秉承老一代艺人艰苦奋斗、安贫乐道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在第七代传承人刘福盆先生的带领下不断创新,持续传唱,将民间艺术进行有效传播,让更多喜爱皮影戏的广大民众享受到皮影艺术带来的独特乐趣和无穷魅力,让新生代的我们记住漫长而悠远的乡愁,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本文由杨福勤先生参考张中定先生、潘斌先生等人撰写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本文作者:杨福勤文章来源:文化红河 监制:张锐锋赵亚军审核:刘小平编辑:魏雄 先秦故里文化红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