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个靠曾经“挎箭执弩,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莽人,也是最后一个中国原始部落。“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报道带我们走进了金平县金水河镇龙凤村,莽人的聚居村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党和政府动员莽人出林定居定耕,把莽人原来的14个散居点合并为南科新寨、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和雷公打牛4个村子,建屋安居,开田种地,并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莽人迄今还不过百户人家,人口仅六百余人,直到年4月,才被归族为布朗族,但保留莽人的称谓。

  莽人是中国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一支。年莽人被划归布朗族,但保持莽人称谓。龙凤村寨周围不远处就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其中鸟兽众多,以前曾是莽人打猎的地方。村里居住着苗、布朗、彝族,全村户多人,其中布朗族55户人。

  现在所有适龄儿童都上学。村中大部分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靠着种药材、养猪、养鸡和种甘蔗,年龙凤村实现了整村脱贫。现在每天往返80多公里外的县城金平和50多公里的金水河镇每天都有固定班车。就医看病他们早就享受了新农合。

  龙凤村村小组长罗云祥,与村支书陈小华都是80后,小学文化程度的他们算得上是村里有文化的一代年轻人。现如今,莽人年青一代普遍在20多岁之后才会考虑婚姻,家中一般也只有一两个孩子。互联网、淘宝、支付宝也是这里年轻人的生活的重要内容。很多年轻莽人成了“网购一族”。农闲时,村子里莽人小伙子喜欢骑上摩托车,四处游荡。“看看今天,我真不知道那样的苦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我再也不想回到过去。”生活的巨大变化让罗云祥感慨不已。这种变化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莽人的传统观念。

  说到对未来生活的愿景,罗云祥、陈小华两位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把话题转到教育。目前,龙凤村在校读书的莽人不足人,以小学和初中生为主,在读高中生有4人。截至年,莽人族群中还没出过一名大学生。教育成为莽人的痛。他们希望政府能在教育扶持政策上多给予莽人倾斜。他们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莽人的努力,能跟得上其他兄弟民族发展的步伐,最终实现莽人的命运根本性改变。

莽人文化传承的痛

莽人自称“莽”,汉意为“山民”或“聪明”。

  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一些古老的民族艺术也正在消失。

  莽语名字叫阿怀的陈自新是龙凤村目前惟一精通“赖笼”的人。六十多岁陈自新,穿着莽人的衣服,是他自己缝的。

  “赖笼”是莽人特有的一种竹管乐器。“赖笼”的主体是一根长约一米的竹管,莽人会在靠近嘴的位置凿出一个小孔,并插入一个竹制的吹口,通过吹口向竹管内吹气,便能发出悠扬的声音。以前,莽人小伙就是靠吹奏“赖笼”追求心仪的姑娘。我们让老人吹“赖笼”,吹奏出来的曲子还是单调。陈自新说,“赖笼”的制作关键不是竹管,而是“龙头”,会发声的竹片,更多时候削出来的竹片不会发出声音。他小心翼翼地把“龙头”放回一个小铁盒里。

  村民罗云祥说“学也学不会”,“不仅是‘赖笼’,老年人唱的歌我们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必须他们翻译出来我们才明白。”老一辈莽人唱的歌,是用莽人语言唱出来的。对于现在青年一代莽人,从小学习普通话,这些歌曲很难理解。年陈自新被列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音乐传承人。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