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云南网」 近年来,云南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探索干热河谷生态治理和修复的世界性难题,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质资源筛选,示范乔灌草立体生态修复,农林牧复合经营与生物质循环产业,进一步发掘山地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驱车从红河县城出发,沿着元蔓高速公路往元江县方向行驶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红河县的“萨王纳”——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在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干热河谷里,创新中心的片片绿意格外惹眼,青瓦白墙的办公用房点缀在苍翠之间。 红河谷分布着亚洲最为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其生物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一直以来,红河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土壤退化较为严重。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许建初首次来到红河县干热河谷区域,就对脚下这片热土产生了浓厚兴趣。同年6月,许建初带着他的科研团队与红河县政府合作,建立总面积为亩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开启了他的“科研之旅”。 当下,正值炎热的夏季,但在创新中心苗圃基地的里里外外,却是一幅春天般绚丽多彩的图景。各种苗木花卉依山栽培,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姹紫嫣红、繁花似锦。花丛中,蝴蝶嬉戏;绿叶下,青蛙鸣唱。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已引种珍稀名贵木本经济植物35种,超过2万株,为红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主任许建初介绍,目前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已经完成亩的生态修复,为下一步的生态修复打好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7月6日,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活动组走进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实地调研体验红河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及哈尼梯田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探索跨学科、跨文化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途径。 三年来,创新中心共投入资金万元,已建成干热河谷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乔灌草立体种植园、构建农林复合与生物质循环产业体系,开展山地生态系统监测与分析,水肥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2亩,现代苗圃基地亩,平方米管理业务用房。 云南网记者李树芬通讯员毛敬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