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施乡村振兴,昌乐县推动各类人才下乡乡镇有个农学博士工作站 4月19日临近中午,手拎大容量塑料水杯,裤腿和皮鞋上沾着泥土,潍坊市农科院特聘专家张培从村里回到位于昌乐县红河镇宅科社区服务中心的博士工作站。被村民们称为张专家的张培,是潍坊市农科院常驻红河镇的专家之一。“当地群众在种地上遇到问题,都会给我打电话,我会去现场查看一下,再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张培告诉记者,这个博士工作站是由红河镇与潍坊市农科院合作建成的,是潍坊市唯一一个在乡镇设立的农学博士工作站。 目前,包括张培在内,共有植保、土壤等专业的6名专家常驻红河镇,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品种引进种植、新产品品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 乡村振兴必须有人才支撑,要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样才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动力。 “工作站在全镇建立大姜、大樱桃两个标准化种植体系,牵头成立了大姜研究所、大樱桃研究所两处专业果蔬研究所,推广应用超声波种子处理、蘑菇菌基质栽培等农业新技术7项,引进培育‘钻石之光’大樱桃、‘戴安娜’西红柿等农业新品种23个。”张培说,要靠专家组的智慧,专业地教授农民种好这些农业新品种,从而打造出特色品牌农业。 在与当地农民打交道中,张培发现不少农民还是“老把式”,种植理念比较传统。张培举了一个种姜的例子:大姜种完后需要覆盖一层四五公分的土,若是土薄了,长出的姜苗就会弱,若是土厚了,出苗时间则相应延长。但很多农民在种植的时候不注意这一细节,往往会将土覆盖厚了,“从5公分开始计算,每多覆盖1公分土,一亩将会减产斤左右。” 如何让“老把式”理念更新?红河镇博士工作站开办了农技学堂,专家固定授课与现场授课相结合,为群众解决种植难题,提供种植技术,累计完成授课余次,为群众解决大棚生土改良、大姜姜瘟等技术难题30余个,并借助互联网,建立了红河镇星火农科服务群,线上线下齐发力,实现专家群众实时交流,确保专家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4月19日,在红河镇便民服务中心一楼大厅,记者看到民生服务、审批服务、文化服务、金融经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办事需求。“所有的部门包括垂直部门全部实现集中办公,这样方便了老百姓来办事,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确保群众来一次、到一个窗口就能把所有的事办成。”红河镇党委书记刘莹有说。目前,昌乐县在9个镇(街、区)设立镇级便民服务中心。 昌乐县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助推乡村振兴——张西良有了职业农民新身份4月16日7:00许,昌乐县红河镇小五图村村民张西良骑上电动自行车赶往五公里外的滴禾绿田田园综合体,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今年30岁的张西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原先在家种着几亩花生,全家一年忙活到头赚不到2万元。如今,在滴禾绿田上班的张西良有了新身份:职业农民。按照张西良的话说,虽然是管理大樱桃树,从事的还是农业生产,但他按月领元的工资,一年下来仅自己的工资收入就有近4万元。 张西良所在的红河镇有一处名为山东城市园丁园艺综合体的项目,也是工商资本下乡的产物。记者了解到,这一田园综合体由河南红枫种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分为植物园式园林、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智慧农业等功能区。目前,这一项目已修建塘坝6座,新修桥涵12处,整理沟渠11公里,修建排水沟7.8公里,新修道路8.6公里,已移植丝棉木、黄金甲、雪中红等珍稀树种20余种、10万余棵,项目一期计划12月份建成投用。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育种基地与基因库,山东最大的苗木培育基地,可解决红河当地1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依托于项目在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优势,引进了‘山东省电商示范企业’山东天序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红河镇电商互联‘双育’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韩家集子、林泉等周围10个村发展休闲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农村电商等农业‘新六产’,年可为群众增收0余万元。”红河镇党委书记刘莹有告诉记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