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常被称为“彩云之南”,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誉。经多年的变迁,云南现存16个州市。除少数州市外,其名称也是几经变化的。 一、云南 云南历史上曾称西南夷、南中(云贵两省和四川大渡河以南地区)。云南之名先后有云南县、云南郡、云南赕、云南州、云南驿、云南府、云南省等。 云南县汉武帝时,在益州郡今祥云、宾川等地设置云南县。因县治附近点苍山高峻郁然,与云气相连,只见云气不见县城,故名云南(即云之南)。此为云南名称之始。一说建县时,县治驻地(今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故称“云南”;另一是“武帝追梦”说,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遣使追梦,在今祥云县境追到彩云,以为祥瑞,因置云南县(此说不可信)。云南县范围包括今祥云、弥渡和宾川等地。故治在今祥云县云南驿附近。一般常称云南县为“小云南”。 云南郡蜀汉建兴三年()以弄栋、遂久、姑复、青岭、叶榆、邪龙、云南7县设置云南郡。辖境相当于今大理州、楚雄州和丽江市部分县,治所在云南县(今祥云县),西汉移至云南驿。东晋时辖云南、云平、东姑复、西姑复、邪龙5县。唐武德年间改为云南州,南诏时废。 云南赕“赕”即是州。唐代南诏国设置,地在今祥云县云南驿,属南诏首府阳苴咩城。大理国时改为云南州。 云南州云南州名称有二,一为唐武德七年()以云南县白崖地设置,治所在今弥渡县红崖;一为大理国以云南赕改名,治所在今祥云县云南驿,后废;元至元十一年()恢复设置,明洪武十五年()改为云南县。 云南府明洪武十五年()以中庆路改置,治所在今昆明市。领昆明、富民、宜良、罗次4县,嵩明、晋宁、安宁、昆阳4州及州属呈贡、归化、三泊、禄丰、易门5县。清代撤销归化、三泊2县后,实领4州7县。民国2年()废。 云南省元至元八年()五月,在鄯阐(亦作“善阐”。今昆明)设置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明洪武十五年()二月,为云南布政司,清代为云南省,此后一直沿用。 昆明金马碧鸡坊 二、昆明 “昆明”最早是一个古民族,古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瀰”。昆明族最早居住在洱海一带。 历史上准确的昆明城,最早是唐朝中叶(8世纪)南诏政权初期建立的拓东城。永泰元年(),南诏国王阁罗凤命其子凤伽异筑拓东城(寓意南诏“开拓东境”)于今拓东路、和平村、塘子巷一带,又称“别都”“东都”“上京”“东京”(以太和城为“西京”),唐建中二年()改称鄯阐府。 首次将“昆明”作为地名,是在南宋宝祐二年(),蒙古军攻下云南、消灭大理国后,在鄯阐府设置昆明二千户所。 元至元十三年(),赛典赤·赡思丁改昆明二千户为昆明县,改鄯阐万户为中庆路,昆明城被称为中庆城(还称押赤、鸭池城)。 民国8年(),云南都督唐继尧将昆明县设为云南市政公所,民国11年()8月命名为昆明市。民国24年(),城区为昆明市、郊区仍为昆明县,年昆明县并入昆明市。 昭通恩波楼(望海楼) 三、昭通 昭通古称朱提(shushi)、乌蒙。汉建安十九年()设朱提郡,辖朱提(今昭阳、鲁甸、永善县境)、堂狼(今巧家、会泽、东川境)、汉阳(今贵州威宁)、南广(今镇雄、彝良、威信、盐津等县及四川筠连、高县、珙县等地)5县,郡治所朱提(今昭阳)。朱提建置共存在多年。 “乌蒙”最初是人名。唐代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11世孙“乌蒙”强盛,其统治地区称乌蒙部。宋代,其首领阿杓曾被封为乌蒙王。元代设乌蒙路、乌蒙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正月设乌蒙府,乌蒙作为部落和行政区划,共存余年时间。 清雍正九年(),云贵桂总督鄂尔泰武力改土归流后,望文生义地认为“乌蒙”称谓不雅(乌蒙者不昭不通之甚也),奏请改为昭通(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乌蒙府为昭通府。昭通府从设置到裁撤,共年。民国30年()设专区,年1月改为昭通地区,年撤地设市。 曲靖南城门 四、曲靖 汉代属益州郡味(mei)县,隋代为爨部地,唐代设置曲州、靖州,三国至唐初,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代为石城郡,元至元十三年()改置曲靖路,将唐代所称曲州和靖州合为“曲靖”。明洪武十五年()改曲靖府。民国27年()设立行政督察区,年改为曲靖专区,年改为曲靖地区。年撤地设市。 五、玉溪 玉溪元明清时为新兴州,民国2年()废州设县,改名休纳县。民国5年()以境内玉溪大河命名为玉溪县。年1月设立滇中专员公署,3月改称玉溪专区,年改称玉溪地区。年12月批准撤地设市。 保山博物馆 六、保山 保山古为哀牢,东汉为永昌郡,元代设永昌府。明嘉靖三年()永昌改设县治时,因其名与安徽永昌县重名,于是将城内太保山中的“保山”借用为县名,“保山”之名始于此。民国2年()设腾越道,年为保山专区,年称保山地区,年7月撤地设市。 楚雄太阳历广场 七、楚雄 唐代为弄栋节度,宋代设为楚威府,明代改设楚雄府。因公元前3世纪楚国将军庄蹻(亦作庄豪)开滇略地至此,故“楚雄”之名有“楚地雄威远播”之意。年为楚雄专区,年改为楚雄彝族自治州,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 红河建水文庙 八、红河 元代为临安路,明代为临安府。年设红河县,因红河流域贯穿全境而得名。年设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年11月18日,与蒙自专区合并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九、文山 康熙六年()设开化府,雍正八年()设附郭文山县,因县境东有文山而得名。年设文山专区,年4月1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十、普洱 雍正七年()设普洱府,民国2年()裁普洱府留迤南道,并改称滇南道,次年改普洱道。年改宁洱区,年1月改普洱区,年改思茅专区,年称思茅地区,年10月撤地设市,年1月更名为普洱市。 “思茅”是由“思摩”“思么”等少数民族语言演化而来,原为部落名,后为地名;“普洱”因县城被东洱河、西洱河环抱,哈尼语取名“普洱”,意即水湾寨。 西双版纳大勐龙白塔 十一、西双版纳 宋淳熙七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西双版纳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勐泐”地方政权,称“景昽金殿国”。蒙古军灭大理国后,在西双版纳设置军民总管府。明代设置宣慰司,隆庆四年(),宣慰司将辖区划为12个版纳,从此有了“西双版纳”之名。“西双”是傣语“十二”音译,“版纳”傣语为“亩”,一个版纳为一个征税的行政单位。年1月成立西双版纳自治区,年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年将12个版纳并为5个版纳。 大理崇圣寺三塔 十二、大理 西汉元封二年(前)设叶榆县,隶益州郡。隋唐时称南诏,设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太和村),南诏国历13代年。宋代为大理国,历22代年。元代设大理路,明清为大理府。年设大理专区,年11月设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来源于南诏国第11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以礼治国”的意思。大理之名始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所建大理国。 十三、德宏 年从保山划出潞西、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6县及畹町镇建立德宏景颇族自治区。年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语中,“德”为下面、西面,“宏”即怒江,意即怒江下游西面。 十四、丽江 宋宝祐二年()设立茶罕章管民官,宝祐六年()设立茶罕宣慰司,景定四年()改丽江路,因有金沙江环绕,而金沙江古名丽水,故名。明代设丽江府。民国27年()改为行政督察区,年设丽江专区,年改为丽江地区。年12月批准撤地设市。 十五、怒江 民国初年在兰坪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年从丽江专区划出碧江、福贡、贡山3县,从保山专区划出泸水县,合并设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因怒江流经全境而得名。年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丽江专区代管,年改属省管。 迪庆松赞林寺 十六、迪庆 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年从丽江析出中甸(今香格里拉)、维西、德钦3县设立,州治中甸县。“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十七、临沧 年将大理专区的缅宁县(今临沧县)、保山专区的双江、耿马县,普洱专区的沧源县划入,建立缅宁专区。~年,先后从保山、大理专区划入镇康、顺宁(今凤庆)、云县3县,改名临沧专区,取濒临澜沧江之意。年改称临沧地区。年9月撤地设市。 [资料来源]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省志、云南辞典、云南简史、云南百科全书、云南地州经济社会概览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