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责编 风间荷 当红河州旅游业实现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后,全域旅游的风潮顺势席卷而来。站在这个新“风口”上,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开辟新的模式,成了红河州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近日,红河州旅游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议在建水县召开。红河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张艳梅接受了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独家专访。 张艳梅在接受网易新闻客户端专访 一、近几年,红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成果有哪些?目前的发展情况怎么样?整体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张艳梅说,红河是一方七彩斑斓的旅游沃土,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州。近年来,红河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大项目和精品景区景点,通过抓旅游大项目推动旅游开发模式在全省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十二五”期间,红河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万人次,年均增长18.20%,旅游总收入增长到.63亿元,旅游增加值增长到76.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05%,比全省旅游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出7.05个百分点。同时,全州“3小时经济圈”提前实现,南部高速公路、红河蒙自机场、元阳哈尼梯田机场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旅游业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红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红河州的项目包装达到亿的总规模,预计5年进行全面推进,实施投资万元以上的旅游重点项目个。在此基础上,仍将以“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为主打品牌,以“梯田魂、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擦亮“三千四百年”(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这7张文化旅游名片,全面实施旅游品牌发展战略。 红河州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非常好,且发展速度较快,对红河的经济有着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了红河支柱型产业之一。”张艳梅说。 二、红河州旅游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措施? “红河州是一个纯净的市场。”当问及红河旅游市场的情况时,张艳梅回答。她表示,云南旅游市场确实存在混乱的现象,关于旅游负面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但相较于丽江、大理的旅游市场,红河旅游在业态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源于红河旅游景点分布较广,游客自由不会受到限制,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到红河的自驾游占了81%,明显高于19%的团购游。很多自驾游市民还会到当地购买红米、红药、八角、红果等土特产品。 张艳梅表示,经过多年的培育建设,红河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热带风光、民族风情、边境旅游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产品和品牌。但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相比,资源优势转变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潜力仍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特别是旅游产品以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度假和高端专项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产品老化和吸引力不强等这一全省共性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此同时,游客停留时间不长,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成为全州旅游市场发展的短板。 针对这些现象,张艳梅提出,红河将在推进跨境旅游建设上下功夫。红河州众多的旅游产品中,河口国际旅游产品最具卖点、最具优势,特别是在云南省众多陆路口岸中,河口口岸最具活力,红河将积极打造河口边境旅游集散特色,积极向国家争取更为宽松的沿边开放政策和出入境旅游政策,努力构建河口大进大出的国际旅游格局。 红河州全面推进“五网建设” 三、红河州旅游发展现在有哪些挑战和机遇? 对此,张艳梅指出了三大挑战及四大机遇。 三大挑战为: 1、随着供给侧改革,全国各地都在一窝蜂地搞旅游,而80%的城市和地区把旅游业搞成了支柱型产业,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利用品质让红河旅游脱颖而出,成了一大挑战。 2、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对红河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若过度开发就会极大地破坏当地原有自然风貌和文化遗产,以此换取的经济效益也不过是对资源的快速“贴现”或“变现”而已。因此,红河旅游要把保护放在前面,防止大拆大建,维护活性遗产。 3、开发节奏的矛盾。在红河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有节奏、一步一步推出来,而不是一下子就将其全部开发完成,以防低端开发影响高端开发。 四大机遇为: 1、红河拥有富集的旅游资源。灿烂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是红河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最大特色和最宝贵财富。除了“三千四百年”的旅游文化名片,目前,红河主要的旅游景区(点)有5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有20个(其中4A级景区有7个),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璀璨的世界遗产和非遗文化,为红河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后发优势。 2、难得的政策机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开辟了广阔天地,云南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全省八大重点产业之一,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红河也出台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和措施,旅游政策红利将加快释放,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3、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全面推进的综合交通条件。红河州是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与东盟旅游市场相衔接的连接点,是我国陆路通往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红河正加快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和实现“城市通轨道、南北通航空、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启动建设的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部分将在“十三五”期间投入营运,红河州旅游可进入条件将实现历史性突破。 4、强劲的发展态势。随着红河旅游强州战略稳步推进,红河各项旅游指标增长速度均列全省前茅。待哈尼梯田保护开发、建水古城、红河水乡等一批核心旅游项目完成后,全州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进一步供给,红河旅游的品质和档次将得到全面提升。 红河州召开旅游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 四、现在全省都在推广“全域旅游”,对照全域旅游的要求,红河州旅游产业存在哪些问题和差距? 结合全州情况及红河州旅游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议内容,张艳梅分析道,相比照全域旅游的要求,目前,红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传统观光产品和景区比例高达70%以上,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态创新不足,靠景点景区吃饭、靠门票经济吃饭、靠资源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其次,景区内外建设与旅游发展“两张皮”。旅游规划现有的调控引导作用和执行力不够,区域旅游产业开发和线路产品打造不衔接、不协调,往往只重视景区建设,不重视城市和景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只重视区域内的发展,不考虑与周边县市和产品的衔接和互补,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各吹各打,没有系统考虑、高效整合,旅游产业在城乡统筹、脱贫攻坚和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全面发挥,未能高效发挥投入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的效益。 再者,小散弱问题突出。红河州旅游经营企业有两千多家,但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领军龙头企业屈指可数,全州旅游购物场所规模小、档次低,民间传统工艺品虽然有很好的口碑,但未形成规模化生产,没有形成强势的产品和品牌,难以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最后,旅游行业人才严重匮乏。红河州旅游人才平均素质不高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旅游行业管理人才、高层次旅游人才和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短缺等问题凸显,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旅游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旅游业投入不足、重大旅游项目推进缓慢、旅游市场不够规范、旅游配套不完善等长期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短板还没有补齐,这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考察建水旅游 五、十三五期间,红河州旅游业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张艳梅表示,目前,红河州启动实施了《红河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年)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将主动对接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依托全州特色旅游资源和综合交通建设,把全州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来整体规划、集群发展、深度开发,着力抓好“五区一带”建设,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 “未来3年,红河计划投资.33亿元,共计个旅游重大建设项目,推动全州‘五区一带’建设。”张艳梅介绍道,“五区一带”是指哈尼梯田文化生态旅游区、“一湖两城”古城文化旅游区、“弥勒福地”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中越边境旅游区、滇南中心商务旅游区和滇越铁路“米轨时光”精品旅游带。 其次,红河会抓住“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建设5年大会战的契机,全力推进滇南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元阳哈尼梯田机场和红河蒙自机场建设,大力推进南部高速公路、哈尼梯田旅游、红河县交通旅游环线建设,努力实现5A级景区公路的高速化和4A级景区公路的高等级化。 另外,积极推进“旅游+互联网”,加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行业管理和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智慧旅游项目、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智慧红河及蒙自、弥勒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实施免费无线网络覆盖专项行动,争取主要景区和主干道沿线实现wifi全域覆盖,增强全域旅游配套服务能力。 同时,推进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域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融合衔接。 张艳梅指出,力争到“十三五”末,红河州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突破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进入全省前3名,全州旅游产业要素企业和机构达到个,旅游收入突破亿元;大幅提升景区品质和档次,争取创建5A景区2个以上;旅游收入增加值突破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32%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12%。 红河州加快推进旅游扶贫 六、随着市场结构的调整,旅游业发展与扶贫工作保持相互联动,红河州在这方面是如何推进的? 张艳梅表示,近年来,红河州从推动全州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采用“旅游+扶贫”的方式来实施旅游扶贫,其中,乡村旅游则成了全州旅游扶贫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据介绍,红河州是扶贫连片区,全州文化和生态的富集区大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且贫困人口较多,有58万贫困人民。因此,红河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分批推进,以点带面”原则,借鉴哈尼梯田核心区传统村落保护改造的经验,进一步搞好乡村旅游扶贫调查摸底工作,在全州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选择具有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村庄,特别是大型景区周边、生态良好、气候宜人的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引导贫困村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禀赋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总的说来,就是要采取旅游特色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古村落保护开发三种模式分类推进扶贫工作,如建设农家乐与特色民宿、制定旅游商品促进计划、建旅游厕所和特色旅游村,并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等。 就拿建水为例,目前团山村、新房村、碗窑村等12个旅游特色村概念性规划已编制完成。其中,团山村、新房村、水打营村3个特色村基本建成,并初见成效。去年8月,团山古村还成功列为全国首批2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为建水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标志。 文/张莹 来自网易新闻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