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出生于云南省滇西保山市昌宁县珠街彝族乡的一个叫瑟勒母库的彝族村寨,这里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其他彝族村寨都喊我们作“色勒固把”。这里东隔黑惠江(漾濞江)与大理州巍山县无印乡的蒙新村相望,西接大理州永平县的下羊街村,东北瞩大理州漾濞县的鸡街乡。昌宁县珠街乡附近乡镇皆为彝族聚居区,是滇西一带澜沧江以东彝族文化保留得较好的地区。我们这里的彝族人的主要节日与农事节令、宗教信仰有关,主要有春节、米线节、清明节、朝山会端阳节、火把节、月半节、中秋节等。据寨子里的老人说过去我们珠街(包括珠街乡的老珠街街子在内)周边地区十二生肖街一应俱全,如龙街、羊街、蛇街、新虎街等,而珠街原来为猪街。然而,我从小生活的村寨是一个彝族文化正在消亡的地方,村寨中说彝语的人数不断锐减,传统的古朴的彝族服饰消失严重,只有70、80岁的老人才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隆重气氛也面临极大耗损。只有在火把节和红白喜事的时候,才能看到专门成立的打歌队,穿上民族服装,抄起哈托罗(芦笙的一种)、吹起横笛,尽情的载歌载舞。但是现在和过去祖辈们围着火堆打歌、唱着彝语小调的狂欢场景已经逊色很多了。当时,这一切虽都看在眼里,但由于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和当地多数农民一样,我也认为祖先文化失传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这一切是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当时,我和家里人都认为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唯一的出路,对继承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薄。现在我才发现,彝族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将是重大损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需要抢救、保护和传承。

色勒固把结婚现场唱起祝酒歌的情景

打歌队长辈们给新人唱祝福的歌曲

我母亲与83岁高龄的外婆合影

穿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外婆

年,我考入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就读。在历史系就读期间,我有幸接触了几位老师,阅读了各类书籍,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彝族文化传承活动,参与彝族村寨田野调查,这一切丰富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接受了彝族文化知识的洗礼。从过去的对彝族文化不甚了解、感情不深变成了有一定了解、具有感情的大学生,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价值和意义。过去,我认为所谓的“历史”就是中原帝国视野下的华夏发展史、帝王将相史、农民起义史、改朝换代史、制度史、国家史、主流社会史等等这些高大上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视野的拓展,我才发现,真正的历史,范围广阔,地方、族群、下层民众、家族、边缘社会、个人等,都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我开始对彝族历史文化感兴趣,并开始了学习,才了解到原来彝族古代史是辉煌和灿烂的。在校期间,主动去听高文老师开的彝族文化导论课。选修了宗教学、历史人类学、中越老跨境民族及其族群研究等多门与彝族文化有关的课程,加深了对彝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在大学四年期间,我的班主任高文老师以及历史系李金发老师给我的帮助、指导让我感激和难忘。高文老师是红河学院国际彝学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他不仅在学习、生活上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北京白癜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