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核心提示:甘肃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的之一,“华夏文明八千年”即从秦安大地湾遗址算起,把中华文明的源头向前推进了三千年。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文明发祥地都同样出自甘肃,意义非同寻常。

文/曹新民

甘肃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的之一,“华夏文明八千年”即从秦安大地湾遗址算起,把中华文明的源头向前推进了三千年。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文明发祥地都同样出自甘肃,意义非同寻常。

夏文明的发祥地在甘肃广河县。夏朝是发端于河州、发展于中原的第一个政权。今我省积石山县、临夏县、广河县故地,是大禹的故乡。大禹为临夏州大夏川(现今广河川)人,带领大夏等众多部落,治水成功,被众多部落推举为禹王。年,甘肃省考古所在广河县齐家坪M41号墓葬发掘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第一面铜镜,距今约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镜”,是齐家文化的代表。考古学者专家一致认为,青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夏商周时代的青铜技术很可能来自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禹夏时代中晚期文化。

著名的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教授在《中国古代大夏位置考》《重论古代大夏位置与移徙》中提出,我国先秦时代的大夏人,约分布在凉州、兰州、河州一带,河州为其中心活动区。大夏县及大夏水之名,是因古代大夏国而得。今广河县有“夏古城”,有可能是古代大夏国的第一个古城,也可能是陪都。

大禹出生在大夏县,与历史相符。《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对大夏县的记载:“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广河县的禹王庙有汉代以前的砖、瓦、瓦当出土。《金楼子》亦云:禹长于陇西大夏县(《水经注》河水二),进一步证实了这个事实。据《山海经》载“禹所积石之山。”《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西河”,清梁份《秦边记略》云:“盖黄河入中国,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

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是积石山县的主要山脉。在积石峡中,留有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留下大量的诗词。禹部落属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羌族向东发展的一支。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即积石、太子山)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被称为夏。

历史学家范文澜推测,炎黄二帝都出自远古的羌族。大禹也出自羌族。羌人是华夏民族最主要的一支源流。黄河上游的先夏文化东渐形成中原夏文化。

夏,《说文解字》曰:“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兩手;夊,兩足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夏,中國之人也。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夏,引伸之義爲大也。”据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夏,是古代的中原文明人,是最大的部落,有两只手,有两条腿,从頁,“頁”是人的头部,古文“首”的“首”写成这样,表明有心理活动和思想文化。而北狄、南蛮、西羌、东夷是不具备思想文化的未教化的野蛮人。这是对“夏”含义的一种解释。

夏,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在百家讲坛《国号》中认为,夏以虫为名,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进行了深刻的研讨。甲骨文中的“夏”有九种写法,学者们认识不一,有的说是蟋蟀,有的说是天牛,有的说是蝗虫,公认的一种说法,认为画的都是蝉的形象。甲骨文中的“夏”具有形似、义和的特点,形似即九种写法都有触须,有网络状的纱一样的薄翼。义和,即蝉在夏天常见其形,常闻其声,居高声自远,出污秽而化为高洁,饮清鸣远,蝉的生命形成过程周而复始,生命不息,恰好反映了夏作为朝代名号的万世流传、生生不息的崇高之意。这是对“夏”含义的第二种解释。

夏,祖先最早活动于甘肃广河县一代,传说中的首领鲧、禹都与治水有关,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六年而失败,禹用疏导的办法九年治水成功,从而使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平静的生活,在以后漫长的生活和祭祀当中总是不忘治水这个生死攸关的大事。洪水暴涨的季节都是在夏季,夏季在夏部族居民的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夏的原始意义,甲骨文中的“夏”有九种写法,应该是洪水肆虐、纵横分流的样子,不定型,一处与一处都不一样,是这种情形在文字上的反映。夏季,水草丰茂,庄稼旺长,牛羊马膘肥体壮,人们劳作最为辛苦,汗流浃背,脸颈胸背、浑身汗水泥水交织,纵横分流似洪水肆虐。因此,夏是炎热季节治水、生命力旺盛的意思。这是对“夏”含义的第三种解释。

笔者认为,第三种解释与夏文化的渊源联系紧密,更贴合“夏”的本意。因此,赞同第三种解释。

周文明的发祥地在甘肃庆阳市。周族的勃兴与周王朝数百年的辉煌肇始于庆阳这片隐迹之地。公元前年,夏朝孔甲帝“好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姬姓周族就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先王不窋因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窋是夏朝末期周族部落首领,出生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他的父亲是夏朝的世袭农官,即后稷,后即领导,稷为谷子,后稷,即主管农业的官员。不窋子承父职,率领周部族迁徙到今天的庆城一带。这一带古称北豳,当时主要是以狩猎游牧为生的戎狄部族的活动范围。

不窋及其后代定居北豳之后,开始教民众将地穴式居住改为窑洞,并且重农耕,使得周部族的经济实力有了迅速提高。周族重农,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从甲骨文“周”的字形分析,一片方方正正的田地中间,长满了禾苗,这是周的本意。为此,不窋为民众所拥戴,修不窋城而居。姬姓周族是“北豳”这片土地上的外来者,面对内部发展的要求和周边戎狄部族的侵扰,周人在经历了不窋、鞠陶、庆节及公刘前期在庆阳附近的生存发展后,在公刘后期,周人又再次迁居于豳。唐以前,豳地的政治中心始终在宁州。正宁县保留的宋代承天观碑文上也有“豳土划疆,乃公刘积德之地”等语,证明正宁、宁县均为豳地。《庆阳府志》记:“夏桀二十二年公刘迁豳。”《诗经·大雅·公刘》中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的诗句,记述了公刘向南迁徙的经过。南冈即今宁县城西之庙嘴坪(古称公刘邑)。这一次,公刘率领部族由庆城迁到了宁县,即从北豳迁到南豳。周先祖在此扩大疆域,统一豳地;大展农耕,周道之兴自此始。经过数十代余年的经营和发展,壮大了周族部落,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先祖在庆阳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存,主要有不窋陵、鞠陶陵、周行宫、周旧邦牌坊、凤凰城、公刘庙、公刘邑、“公刘积德”的承天观碑等。周祖遗踪至今仍然备受庆阳人推崇,其中尤以周祖陵、不窋城、公刘邑为甚。

“庆”繁体作“慶”,《说文解字》曰:“慶,行賀人也。从心从夂。吉禮以鹿皮爲贄,故从鹿省。”清代段玉裁注:“賀,以禮相奉慶也。从心从夂,謂心所喜而行也。吉禮以鹿皮爲摯。士冠禮,聘禮,儷皮。”由此可见,庆的原始意义是,因为他人有好事有吉利的事,用鹿皮做礼物以示祝贺,非常真诚虔诚,说明“慶”与游牧打猎生活关系密切。“慶”字最早出现于周先祖的第三代“慶節”名中,也是一个例证。当周先祖在“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因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的时候,豳地尚处于游牧阶段,人们日常生活靠打猎游牧为主。关于“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豳者,公劉之國。史記云慶節所國。非大王國。”按象形字来分析,从山,一为自然界的山,二为猪圈,从豩,说明当地居民利用猪圈驯养了好多猪。豳的原始意义正好反映了豳地居民在周先祖“自窜”之前的生活实际状况。

秦人的发祥地在甘肃礼县。西汉水上游,今礼县红河、盐官一带的古西犬丘地区,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地。西汉水源头,礼县北部和天水市秦城区南部接壤处的黄土丘陵中,有两条相接成“丁”字形的河谷盆地,一条是略呈东西走向长百余里的盐官川,一条是南北走向长80余里的红河川。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天然的农牧场所,盐官川又有井水可熬盐。秦人先祖正是以这两条宽广富饶的河谷盆地起家,经过与周围西戎族进行艰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农牧经营,为开创后来的煌煌伟业奠定了基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的老祖先大费,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到周孝王时代,有个叫非子的,在这里牧马养畜,繁衍生息,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非子得到周孝王赏识,也赐姓嬴,封秦地为周朝的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为周天子牧马。秦三代先祖秦仲、四代先祖庄公与戎族为争夺生存环境,在这里展开了长期争斗,秦部落不断强大,攻破西戎,于是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故地。公元前年,西戎又围攻西犬丘,秦襄公长兄世父率兵抵抗,被西戎俘虏。公元前年,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下,西周因此灭亡。秦襄公因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给陕西岐山以西土地,秦正式成为诸侯国。襄公之子文公继位后,于公元前年东出行猎,告别陇南的西犬丘故地,至宝鸡附近千河与渭河汇合处营建新邑。

数百年中,秦人在陇南的都邑西犬丘,先后有过犬丘、秦亭、西垂、西垂宫等不同称谓,但地址未变。秦统一后至两汉,西犬丘又成为西县治所所在地,直到公元年消失。

秦人的长期活动,在这里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天水古称“秦州”、“秦城”,意为“秦人之城”,就是一个力证。仅礼县境内经过普查建档的文物点即达处,遍及东北部的18个乡镇。西垂国缪庄王的皇家园陵遗址,古墓葬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文物之丰富,令人惊叹叫绝。年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礼县发掘了大堡子墓葬,称“秦公大墓”,两座墓葬属于距今多年的周朝时期,其规模之大,极为罕见。两座大墓的主人,多数学者认为是秦成为诸侯以后最早的两位国君――秦襄公和秦文公。礼县大堡子山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先秦十二公曾在这里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为横扫六国、完成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原始意义是牧草。《说文解字》曰:“伯夷之后所封国;禾名。”甲骨文、金文的“秦”字,下部是禾苗丛生的样子,中部似禾苗朝天生长,上部表明双手收获。可见“秦”的初意是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植物。经过专家考证,秦即草谷或毛谷之类的植物,俗称猫尾草,马和骡子都喜欢吃。秦的先祖在西犬丘一代大量种植牧草,为周天子养马,繁育率很高。秦先祖是周天子统治管辖区的马倌,牧马人。秦人善于养马、驯马、驾马,秦人的发展、崛起、称雄诸侯、兼并六国,都得益于养马,秦的强势是在马背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秦”这种牧草就没有马,没有马就没有秦国,也就没有秦帝国。中国的英文名称为china,有人认为是“秦”的音译,美国学者费正清说:“秦的名称chin,很恰当地成为中国在西方文字中的名称china的来源”。之所以如此,这与秦穆公“霸西戎”、统一中国后的秦王朝影响深远有很密切的关系。

唐朝皇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史记》记载,陇西成纪李氏,汉武帝末年因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灭顶之灾,狄道李氏也受到了这次事件的牵连,都已经“衰微矣”。然而,西晋至北周时,陇西李氏再次兴起,累世为官,成为功著关陇的陇西豪族。陇西李氏的再次兴起是从李暠开始的,李暠是李世民的八世祖,在西晋末年占据敦煌、酒泉为王,建立西凉国,自称凉公,是为凉武昭王。七世祖李歆时,西凉被北凉吞灭。六世祖李重耳,曾任北魏弘农太守。五世祖李熙,曾任北魏金门镇将。四世祖李天赐,为北魏幢主。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系北周的开国功臣,死后追封为唐国公。李世民的祖父李昞,袭封唐国公,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自晋朝末年到隋统一中国的二百年中,李氏家族一直是关陇的贵族世家。

古陇西即今甘肃省临洮县,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因为地处陇水之西而得名,是先秦西端抗御外侵的军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从临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东岸开始修筑长城,一直向东延伸到辽东,构成了秦代长城基本轮廓。因此,洮河与长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同的屏障,并依次在临洮建立了陇西郡,成为秦国三十六郡中最西边的郡,郡治在今临洮县城南。西汉初,陇西郡仍然是西部军事政治门户,并且成为张蹇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的后勤基地,为打通河西走廊,迎来丝绸之路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此,临洮逐步发展成为丝绸之路出长安后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商埠。唐代,临洮是西防吐蕃、南防羌族的军事重镇。古陇西郡在历史上共存在了年(治所在临洮年,在陇西年)。陇西和临洮一直为陇山以西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成为包括现甘肃境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天下李氏皆出陇西,亦是在唐时今陇西县作为郡治所得的名号。

在中国历史上,夏、周、秦、唐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文明阶段,这几个文明发祥地都出自于甘肃,是甘肃的骄傲,也是甘肃奋发图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政治文化资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收看上期精彩内容★

内容来自网络我们重在分享,对原作者表示敬意!文章仅供参考或娱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消息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回复说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百通

免费发布招聘、出租、转让等信息。

代理发布各类商业广告,建设、推广企业







































白癜风能治好不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