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点 作者:张慧瑜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年第3期 年,中共召开了十九大。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完成了80年代以来既定的发展目标,在新的基本方略指引下继续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于电影而言,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当下主流文化的代表,不仅稳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且也开始承担对内塑造主流价值观、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文化媒介。年,中国电影实现稳步增长,全国总票房为.11亿元,比年增长13.45%,其中国产电影占总票房53.84%。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转型升级为电影强国。本文主要从商业片、文艺片的角度解读年有代表性的、高品质的国产电影,一是主流大片与新的中国故事;二是商业类型片与文化想象;三是文艺片与历史记忆。 一、主流大片 与新的中国故事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与中国经济同步发展。年前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电影也成为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电影市场。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中国电影市场也进入调整期,这对中国电影增强工业实力、提升内在品质是重要的历史契机。年最大的亮点就是《战狼2》的出现,不仅创造了56.83亿元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传递了新的中国形象和国家精神。这充分说明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所形成的以市场为主体的电影工业体制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改变了80年代以来商业片与主旋律的裂隙,对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投资拍摄主流大片有启示意义。 年,《战狼》的出现已经显示这种特种英雄电影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尤其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硬实力赢得了普通观众的认同。年的中国缉毒警察跨境追捕毒贩的《湄公河行动》再次印证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电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战狼2》同样如此。尽管“战狼”系列在一开始因爱国主题、军人形象等主旋律因素而遇到融资困难,但其在电影市场的大获全胜,恰好标志着中国的主流大片也像好莱坞电影一样,既能创造票房奇观,也具有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这也意味这种大众文化工业式的文艺体制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和谐关系。《战狼2》的出现不只扭转了国产电影上半年市场疲软的态势,还呈现了一种大众文化对时代变迁特有的敏感嗅觉,清晰地展示了一种新的中国人形象和国际视野。 《战狼2》不是一部标准的主旋律制造,题材也不是经典的红色革命历史,而是完全由众多民营影视公司与国营公司联合出品的、讲述中国退役特种兵冷锋在非洲某国解救难民的故事。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的认识建立在现代与传统、进步与落后的文化坐标中。中国在现代化的进步蓝图中从世界革命中心跌落为“落后就要挨打”的欠发达国家,而西方世界则从“帝国主义豺狼”变成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这种从“革命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建立在西方是现代的、进步的榜样,中国则是传统的、愚昧落后的。这带来两种文化后果,一是中国激烈地反传统、批判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认为中国文化阻碍了现代化转型;二是崇拜西方价值,尤其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追赶的对象。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动力就是重新学习西方,摆脱贫困落后的帽子。在这种认识论之下,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中多是愚昧、落后的中国形象[如《黄土地》()、《红高粱》()等],或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女人[如《红河谷》()、《红色恋人》()、《黄河绝恋》()等]。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起飞,这种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认识论受到挑战。《战狼2》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回应了这种新的中国位置和自我想象,这也是中国初步完成现代化以及实现经济崛起之后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战狼2》电影海报 《战狼2》表现了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自信的中国。首先,冷锋是经过严格的现代剧之训练的,能开飞机、坦克、武艺高强的特种兵,是可以秀肌肉的强者和硬汉形象;其次,冷锋扮演的是拯救者的角色,凭一己之力来保护和解救中国难民和战火中的弱者,中国人不需要西方人来提供保护;再者,冷锋是个人主义英雄,他来非洲是为了替爱人报仇,但当他举起国旗穿过战乱区时,他又代表着中国,是中国强盛的象征;最后,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冷锋把不同社会阶层的中国人有效地整合起来,这里既有遭遇拆迁的战友亲属,也有到非洲开工厂的富二代,还有援非的中国医生以及在非洲开超市的小老板。从这里可以看出,《战狼2》很好地解决了军事题材电影中个人服从于国家、组织的叙述难题,冷锋的行为既是个人主义的,又具有国家身份。这种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80年代“伤痕”叙述中个人受到国家(体制)的压制到中国崛起的时代个人重新认同国家,意味着出现了一种新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不再是被国家(体制)所供养的对象,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中个体与国家身份形成利益共同体,个体既是个人主义的,也是具有国家身份的。 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视野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亚非拉、第三世界转向了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以西欧、美国为代表的“欧美”世界,也就是说80年代的世界并非世界的全部,而是特指欧洲所代表的西方世界。如何走向欧美,并获得欧美文化的承认,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最大焦虑,如文学领域的诺贝尔情结、电影界对国际电影节的渴望等。在这种文化意识下,出现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等讲述中国人遭遇西方、进入西方的故事。除了这种朝向西方的目光之外,中国电影中很少出现其他的国际视野,更对新世纪以来中国资本、劳动力走出国门,进入亚洲、非洲、拉美等基本事实置若罔闻,就连中国知识界也很少讨论中国与西方之外的话题。在这个意义上,《战狼2》依然具有“领先”意识,打破了80年代形成的中国与世界的原有想象。 首先,这部电影展示了当下的中国与非洲建立了如此广泛和密切的经贸往来,尽管这种经贸联系已经发展了有十多年;其次,改变了西方中心的世界图景,让中国观众看到遥远的非洲大陆,这是一种新的国际视野。如果说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从世界革命和三个世界的理论来发展与亚非拉欠发达地区的关系,那么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非洲则更多地是经济的驱动。先是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后来是中国企业参与非洲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十八大“一带一路”的倡议付诸实施之后,中国加强同中亚、西亚、东南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这种朝向欧亚大陆腹地的战略构想正在改变西方近代以来以海洋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不过,《战狼2》中所呈现的“非洲”是一种典型的“非洲”形象,战乱、传染病毒、贫民窟等都是西方传媒报道中关于非洲的定型化想象。借助这种想象,冷锋及其观看冷锋的中国观众,开始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已经现代化的主体,中国也尝试学会一种发达国家的叙事视角。只是相比带有“原罪”的西方殖民者,曾经也是落后国家的中国以及对中国怀有“革命友谊”的非洲兄弟,使崛起时代的中国人及中国资本更容易进入非洲大陆。 与《战狼2》同时期上映的还有庆祝建军90周年的电影《建军大业》。这部献礼片由中影集团博纳影业、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国有、民营电影公司联合拍摄,像前两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一样,集合了一众电影明星,甚至《建军大业》更厉害,把当下最有市场的青年偶像们一网打尽,这是其他任何影视剧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青年偶像不计报酬地出演主旋律,说明两个事实,一是国有、民营强强联合组成的制片方拥有强大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更体现为一种无形的国家权力,因为《建军大业》不是一般的主旋律,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国”字头的文化工程。二是出演这部电影的明星们所获得的也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一种无形资本,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主角或者配角能带来一种特殊的荣誉感,因为这些角色都是历史伟人和开国名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80年代末期出现的电影类型的境遇早已今非昔比。首先,主旋律不再是无人问津的票房毒药,而是投资方追捧的“香饽饽”;其次,参演主旋律也不是政治对个人意志的迫害,而是“无上光荣”的事情。 如果说《战狼2》是商业片主旋律化的体现,那么《建军大业》则是主旋律商业片化的代表,这也是近些年来两种最常见的主流大片的制作模式。80年代以来,主旋律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既要讲述与红色、与革命、与共产党有关系的故事,又要符合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因此,主旋律的难点是,把红色故事所携带的革命价值观与市场化的商业逻辑相契合。在这方面香港电影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陈可辛监制的《十月围城》()、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3D,)等都是成功的案例。《建军大业》也请来香港导演刘伟强,把战争场面拍得更好看,叙事节奏也更像商业片。《建军大业》等主流大片依然表现了一种大国崛起时代的文化自信。这显示了国家意志与文化资本之间的亲密合作。 除了《战狼2》《建军大业》两部大制作,还有几部中小成本主旋律电影反响不错,票房却平平,红色革命故事《血战湘江》,表现了年红军强渡湘江,突破敌人封锁的故事;现实主义题材《十八洞村》,呈现了湘西贫困地区农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历史战争片《龙之战》,讲述了19世纪末清末名将冯子材率领清军在镇南关打败法国侵略军的故事。这些电影尽管也做了一些商业化尝试,但是在类型叙事、后期宣传上还很难吸引青年观众。 二、商业类型电影 与文化想象 类型片一直是衡量电影产业成熟与否的硬指标,尤其是中小成本类型片更是电影工业的基石。这些年出现了一些类型化的国产片,如古装武侠大片、青春片、喜剧片、恐怖片等,这些电影有一些市场成绩和口碑,但相当一部分影片表现不佳,尤其是国产类型片发挥不稳定,经常是一部“意外”卖座的电影会带动同类型电影跟风拍摄,结果盲目投资、粗制滥造,很快导致这一类型电影无人问津。年出现了多部有标识意义的类型片,笔者想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是犯罪、悬疑电影,如《暴雪将至》《引爆者》等;二是古装、魔幻电影,如《绣春刀2:修罗战场》《妖猫传》等;三是香港导演拍摄的新香港故事,如《追龙》等。 先看犯罪、悬疑电影。年古装武侠大片的热潮过去之后,票房表现比较稳定的国产电影经常是中小成本的青春片、喜剧片等,如年的青春片《乘风破浪》、喜剧片《羞羞的铁拳》分别取得10.46亿元和22.07亿元的高票房。暑期档上映的青春片《闪光少女》票房不尽如人意,口碑却不错。这部带有二次元色彩的电影与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主题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与青年的融合,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笔者更想把年称为“国产犯罪、悬疑电影年”,不仅每个档期都有此类型上映,如《嫌疑人X的献身》《绑架者》《月色撩人》《拆弹专家》《记忆大师》《心理罪》《毒。诫》《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等,而且有两部属于近些年的精良之作,分别是青年导演董越的处女作《暴雪将至》和青年导演常征的《引爆者》。这两部电影对犯罪、悬疑类型把握准确,剧本有现实感、导演到位、表演也非常扎实,故事背景都是工厂、工业场景。与计划经济时代工业题材电影对“工业城市”的乐观、现代化的叙述不同,类型片中的工厂是压抑的、衰败的和恶罪的空间,《暴雪将至》和《引爆者》值得称道之处还在于借类型片的模式表达中国问题,呈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焦虑和精神困境。 《暴雪将至》电影海报 《暴雪将至》采用侦探片的套路,讲述的是段奕宏饰演的工厂保安队长余国伟追踪杀人凶手的故事。阴冷多雨的南方工厂、坑坑洼洼的工厂街区,还有对女性的连环奸杀案,这些都带有黑色电影的氛围。电影在年余国伟出狱后的回忆中展开,故事发生在十多年前,余国伟“自费”帮公安局侦查案件,甚至不惜让女友做“诱饵”来引出凶手,他如此偏执地追踪凶手,试图通过立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达到上调公安局的目的,从而避免工厂破产、被下岗的宿命。而支撑他这么做的精神动力还是他在工厂剧场的舞台上领劳模奖状,获得全厂工人们的喝彩,结果他错杀了凶手、锒铛入狱,最终发现就连当过劳模的记忆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抚慰的幻想,恰如影片开头警察询问余国伟的姓名,一开始他说是“余下的余”,后来又改为“多余的余”,他确实是一个“多余的人”。影片借凶杀案的恐怖感以及始终没有到来的暴雪天气,成功营造了一种9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让每个人惶惶不可终日的紧张和压抑的氛围。余国伟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种想象性的挣扎,无法改变自身的宿命。 《引爆者》同样讲述一个想自我做主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矿工的故事。与《暴雪将至》以90年代国企改革为大背景不同,《引爆者》则是新世纪以来已经完全改制后的私营企业。炮工赵旭东无缘无故卷入一桩阴谋之中。就像很多好莱坞、韩国电影那样,赵旭东为了洗脱罪名,凭一己之力展开了个人调查、被追杀和复仇之旅。最终面对黑社会化的煤矿老板,赵旭东不仅无法做主,反而只能束手就擒。剧烈的爆炸场景、紧张的戏剧冲突和真实感的真人打斗,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好看的商业电影。从这种高度类型化的电影中,既可以看到作为反派的私营企业家们利欲熏心、心狠手辣,也可以看到赵旭东式的小人物的卑微命运。这不只是个体的命运,也是以余国伟、赵旭东为代表的老工人、新工人的共同的历史宿命。 其次是,古装、魔幻大片。青年导演路阳执导的古装武侠片“绣春刀”系列广受好评,《绣春刀2:修罗战场》是第一部的前传,依然延续把明朝锦衣卫表现为“朝廷”公务员的身份,更加强化了这种依附于权力体制的小人物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主题。张震饰演的锦衣卫沈炼无意中卷入宫廷争斗,想掩盖自己的罪行,却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显示了个体无法对抗、逃离权力之网的命运,就连生死相依的兄弟情、矢志不渝的爱情也无法幸免于权力。近些年《西游记》成为魔幻武侠片反复改编的题材,年有两部西游电影,一部是周星驰监制、徐克导演的《西游·伏妖篇》,另一部是香港导演郭子健根据知名网络文学改编的《悟空传》。前者再次重复周星驰电影的搞笑风格,把唐僧取经历险记改写为好莱坞式的驱魔之旅,凸显人心、兽性之间的挣扎和离间计、反间计的暗黑术;后者则是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反抗黑暗独裁天庭的故事,花果山被表现为“九龙城寨”式的人间贫民窟,丧失法术的孙悟空、天蓬、杨戬等与村民一起对抗无法战胜的天庭恶势力。 另外,贺岁档也有两部魔幻电影,分别是袁和平导演的《奇门遁甲》和陈凯歌执导的《妖猫传》。《奇门遁甲》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和功夫喜剧风格的魔幻电影。外来生物的设定,使得以雾隐门为代表的正义侠客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以地球人、人类的名义,来与邪恶力量战斗,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有中国主体的世界故事。《妖猫传》是一部中日合拍的、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魔幻小说《沙门空海》的电影。这部电影延续了陈凯歌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就是书写者与国家、历史的关系,如《黄土地》中收集民歌的顾青、《边走边唱》中如先知般的历史老人等。《妖猫传》通过白乐天的《长恨歌》、妖猫的讲述、阿部的日记等多重文本来展示杨贵妃如何在马嵬坡兵变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尽管为杨贵妃伸冤的白龙通过妖猫告知白乐天和空海历史的真相,但是电影结尾处,白乐天并没有因此而改写《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悲剧。也就是说,历史不仅没有被“翻案”,反而杨贵妃“心甘情愿”默认这份被杀的命运、复仇的白龙也接受杨贵妃已死的事实,最终羽化为白鹤。也就是说,曾经被压抑的幽灵来今世复仇,结果却是以更彻底的方式放逐幽灵、抹除历史中的伸冤者。 《妖猫传》电影海报 最后,笔者想通过《明月几时有》和《追龙》来分析一种新的香港故事。《明月几时有》不是类型片,为了论述方便也放在这里。与90年代流行的香港与上海的“双城记”以及新世纪以来“民国范儿”式的民国故事不同,许鞍华从《黄金时代》开始讲述左翼作家与香港的关系,《明月几时有》更是处理了很少在香港电影中显影的东江抗日游击队的故事。电影在亲历者回述的口吻中呈现了日本占领香港期间东江游击队的地下斗争,尤其是以方姑、方姑母亲为代表的普通香港人成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临危不惧。电影依然以许鞍华所擅长的香港市民生活为底色,把紧张的暗杀、送情报、发传单等革命情节穿插于香港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中。影片结尾处,方姐望着远去的革命者刘黑仔,随之夜幕下的香港转化为繁华的维多利亚港湾,从而把40年代的香港与当下的香港“剪辑”在一起,这是一种通过挖掘香港等“左翼”历史而与内地现当代历史“接轨”的方式。 国庆档上映的王晶执导的警匪片《追龙》凭着良好口碑,获得5.76亿元票房。这部带有怀旧色彩的警匪片,“复原”了一种警探与黑社会惺惺相惜的“喋血双雄”模式。故事发生在70年代,一边是东南亚华工来香港淘金,底层华人生活在黑社会统治下的“九龙城寨”,另一边是华人警察与港英政府上层勾结、腐败。与90年代初期曾经被拍成电影的《五亿探长雷洛传》()和《跛豪》()不同,《追龙》增加了跛豪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情节线,是香港电影中少有的对殖民历史的反思。另外,香港本土的故事片如《一念无明》则再次讲述一个繁华都市之外的底层的香港社会。不管是从左翼、反殖民的角度重新讲述香港历史,还是呈现一个不弃不离、不怨不艾的香港底层,都是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别样的香港故事。 《一念无明》电影海报 三、文艺片 重塑历史记忆 随着国产电影市场的规模效应,纪录片、动画片、文艺片等小众电影也获得一定的市场空间,尽管面对商业电影的挤压,这些电影的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毕竟能够在大银幕上放映这些非类型化叙事的电影。年有多部引发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