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从一贫如洗的洗羊塘到喜气洋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实地调研;从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的施工现场到林下土鸡养殖艰难创业的观摩采风;从“结对子、种文化”帮扶协议的签约到云南省滇剧院巧家传习馆的揭牌成立……云南省滇剧院与巧家县结下文化的对子,种下文化的种子,推进巧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4月12日至14日,云南省滇剧院院长郭维平带领13名云南省知名剧作家到巧家县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懋昆,副县长冯义刚,昭通文化名人邹长铭,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移民局相关人员参加活动。 实地采风调研丰富艺术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当前,巧家正值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暮春四月,阳光明媚,巧家低海拔的地区已是暑气逼人。而位于海拔米以上的药山镇洗羊塘村依然寒意浓浓,萧瑟荒凉。4月12日,剧作家们到达这里,看到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虽然了解到群众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但依然能感受到洗羊塘的极度贫穷和落后。 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洗羊塘村生态极度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极低,加之房屋状况较差、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教育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等因素,致使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已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巧家县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争取红云红河集团支持,整合其它相关项目资金,年对已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药山镇洗羊塘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至老店镇尹武新村。 离开洗羊塘来到百公里余外的老店镇尹武新村,整齐漂亮的小洋楼矗立眼前,洗羊塘村民彻底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穷窝子”,开始美好的喜气洋洋的新生活。剧作家们在这里了解了村民的生活状况,听取村支书关于新村规划和发展思路的介绍,一致认为,精准脱贫让洗羊塘村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贫如洗到喜气洋洋,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的生动实践。 4月13日,剧作家一行来到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米,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单机容量万千瓦世界第一;无压泄洪洞规模世界第一……”当他们了解到白鹤滩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可供上海市半年的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全部需求时,他们表示被深深震撼了,为伟大的工程建设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表示希望与白鹤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巧家县人民政府加强沟通交流,挖掘电站建设和移民过程中可歌可泣的优秀题材,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 当天,剧作家一行还来到白鹤滩镇中村调研产业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要有产业支持。中村森林覆盖率比较好,最适合林下养殖,我们就利用这个森林覆盖率,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林下养殖,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中村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中村党总支书记张发德向剧作家们介绍。“德丰养殖有限公司进入后,投资万元建立了养殖场各项设施,全村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部分非建档立卡农户通过提供林地、修建圈舍养殖场地的方式入股,每年都能获得分红。村民除了土地入股参与,有技术的还可以投技术,有劳力的投劳力,增加收入劳动报酬,不仅提供了养殖所需的劳动力,也解决了村里的就业问题。”巧家县德丰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史良民补充道。 剧作家们在听取中村的情况介绍后说,脱贫有了产业的支持,农村有了好的发展模式,要把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加强宣传推广,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结对子、种文化”繁荣巧家文化事业 4月14日,云南省滇剧院·巧家县人民政府“结对子、种文化”签字仪式在巧家县文化馆举行。郭维平代表云南省滇剧院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结对子种文化”帮扶协议,并捐赠了滇剧艺术的相关书籍。 签字仪式上,在听取副县长冯义刚就巧家文化工作的汇报,以及昭通文化名人邹长铭先生对巧家历史文化及滇剧艺术的介绍后,剧作家们对巧家的文化工作和滇剧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在巧家经过两天的走访,万千景象奔来眼底,太震撼了!”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侯瑞云感叹道:“巧家滇剧艺术的发展,不仅是红色文化,更是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我们剧作家就是要在作品创作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体现出来,根植于人民,把文化种到人民的心里面去。” 郭维平说,省滇剧院与巧家“结对子、种文化”,以滇剧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滇剧,通过加强传习和推广,让原来仍留有滇剧种子的地方重新燃起星星之火,唤起巧家滇剧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希望省滇剧院与巧家加强交流和互动,凝聚更多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让传统戏剧滇剧在云南这块大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李懋昆对郭维平和剧作家一行到巧家调研采风表示欢迎,对省滇剧院对巧家滇剧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希望省滇剧院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巧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指导巧家整理改编、创作和排演优秀艺术精品,培养艺术人才,繁荣巧家文化事业。 成立传习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巧家滇剧团成立于年,也曾有过繁荣和兴盛的时期,近年来巧家滇剧团后继乏人,巧家滇剧文化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 “上世纪60、70年代,分三个小分队每一年均演出余场,年被云南省文化厅评为全省‘八个先进剧团之一’,演出人员最多时达60余人,曾多次代表昭通参加全省大型比赛,创作了《碧血儿女》《壮志千秋》《锦绣家园》等优秀作品,在巧家文化发展史上有过浓墨重的一笔,而今已见萧条。”巧家艺术团团长吴德庆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滇剧,认识滇剧,传承和发扬传统滇剧文化,在省滇剧院的支持下,云南省滇剧院巧家传习馆于4月14日正式揭牌成立。郭维平与李懋昆共同为云南省滇剧院巧家传习馆揭牌。 “省滇剧院巧家传习馆揭牌成立,是我县文化事业界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冯义刚在致辞中说,希望巧家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自信”战略,努力为巧家文化艺术发展再立新功;与云南省滇剧院架起友谊的桥梁,虚心向专家组请教,不断提高艺术创作水平;认真收集移民安置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典型人物、事迹素材,记录巧家、描绘巧家,为宣传巧家、推介巧家、展示巧家做好服务、作出贡献。 文化需要传承。滇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滇剧院代表、示范滇剧艺术最高水平,云南省滇剧院巧家传习馆的揭牌成立将对巧家传承发展滇剧艺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将为巧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力量、带来生机和活力,将更好地服务巧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张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