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19-06-07/87338.html 红河州年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第26题阅卷工作小结 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杨视伟 一、试题评价及分析 本次红河州教学质量监测高二历史第26题,按照高考全国卷第42题开放性试题命题,分值12分。试题难度中等偏难,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重视应用。旨在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原题如下: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3中国古代关中地区人口在全国总人口(户数)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 ——摘编自唐杰等《中国古代核心城市变迁与雄安新区》 根据表3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关中地区户数占全国比例变化趋势”为主题按步骤完成下面的探究。(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第一步:获取信息拟定论题: 第二步:依据所学论证论题: 第三步:依据论据得出结论: (一)试题命题立意分析 本题开放性试题考查素养如下: 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层面 旨在考查学生透过“关中人口变迁”的历史现象发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本质问题;考查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本质问题。 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层面 旨在考查学生划分中国古代史时间和空间的多种方式,如:根据上表材料划分为两汉时期、西汉至东汉、两汉至魏晋、魏晋至隋唐、隋唐宋元时期等。并能运用各历史分期建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信息;考查学生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人口户数变迁”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层面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分期下相应史实的综合联系,并对获取史料进行辨析,加工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论据,努力重现“关中人口变迁”的历史真实原因。 4.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层面 旨在通过“人口变迁”现象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历史发展趋势,了解并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试题综合知识考点分析 此题以“中国古代关中地区人口变化趋势”的历史现象为切入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多个综合知识考点。作为探究型开放试题,可调动如下综合知识点进行论证探究: 1.政治史层面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时代潮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社会特征;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政策实施;政治重心自北而南的变迁等。 2.经济史层面 汉代田庄经济的发展;王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南方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土地兼并现象等。 3.军事与民族关系层面 长期战争破坏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等。 (三)试题解题思路分析 1.审清题意抓关键 解读题目要求,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读懂要求,发现问题的能力。依据问题,分析如下: 根据表3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关中地区户数占全国比例变化趋势”为主题按步骤完成下面的探究。(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时空限定:时间限定—中国古代;空间限定—关中地区(今陕西) 主题定位:人口变化趋势 能力要求:论题明确。即不能脱离关中人口变化趋势这个主题;持论有据,史实准确。即论证过程要求史论结合,不能单一史实堆砌或泛泛而谈的空论。 2.构建框架找史实 此题文章结构清晰,已做出明确的三段式论证结构框架。即主题鲜明论题段;史论结合论证段和点睛之笔结论段。只需考生将相应内容填入即可。相比全国卷第42题,难度降低。难点在于时间跨度大,需要调动各阶段的史实较多,考生不易全面且分层作答。 二、阅卷情况分析 (一)评分细则 针对本试题考查能力素养要求,及试题特点分析。题小组在预判学情的前提下,统一制定了试题评分细则。 本道试题时间涉及中国古代史多个时期,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背景复杂。大部分考生可能很难全部覆盖,综合论证。因此在阅卷中,应当坚持所给答案的标准,除论题、结论外,论证环节中,任写出两个阶段的人口变迁的历史背景即可得6分,能全覆盖则可得8分。如只能写出一个阶段的人口变迁背景得3分。(1)两汉时期:如写出田庄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得2分;(2)东汉到西晋:如写出南方经济发展,得3-4分;(3)西晋到隋唐:涉及政治、经济层面。如写出经济层面,得3-4分。(4)宋代:涉及政治、经济层面原因。如写出经济层面,得3-4分。其次,学生有极大概率任选两个或多个前后不相连的阶段进行论述。而且可能大多从经济层面入手。因此,只要能答出某一时期的经济背景,每个背景2分。如两汉、魏晋等时期人口流出笼统作答“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得1分。 (二)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统测,全州名文科考生参考,来自蒙自一中、蒙自实验中学、蒙自四中、华清中学、智科高中、个旧三中、元阳高级中学、泸源中学的28位同仁参加阅卷。本题满分12分,平均得分4.6分。考生得分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在本次试题答题过程中考生存在问题如下: 1.审题不够严谨,针对性不强 大部分考生作答中抓不住主题词,无法准确定位题目要求的时空限定。导致审题角度不对或不全面,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没有准确理解此题命题立意而离题,导致丢分。 2.处理材料的学科能力不够 主要表现在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不够。部分考生存在直接照抄照搬表格数据作为论据的情况。阅读表格数据时,无法准确定位时空,导致论证阶段只能就单一阶段论证,而没有把握时间线索的连贯性。还表现在加工材料信息的能力不足,探究能力不足。本题涉及的表格材料信息,考生不注重观察表格数据变化下的隐藏信息挖掘。更多只想到经济层面原因,甚至直接将表格信息中的变化数据作为论据,导致失分严重。 3.基础史实和主干知识欠缺 表现在大部分考生无法通过“关中地区人口变迁”的现象,迁移至教材中的多个核心知识考点,迁移运用能力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甚至有不少考生出现史实时空错位的情况,从而导致失分。 4.答题不够规范,随意性强 本次试题虽已清晰展示三段式论证的答题框架,但仍有部分考生答卷段落、要点不清;学科语言不规范,随意性强,逻辑不严密;导致非智力因素失分。 三、备考方向意见与建议 针对本次阅卷中考生的暴露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思路进行针对训练,增强考生学科素养,提高考生竞争力。 (一)研究考纲课标,注重新旧教材的有效衔接 一轮复习中应研究吃透考纲,立足主干知识。同时需针对性研究新教材,注重新旧教材知识点的有效衔接。一轮复习中做好全面详细、重点突出、重点深化和检测巩固。 (二)构建历史专题,强化主干知识 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时,应突出和强化主干知识,时空观念素养下的阶段特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网络。 (三)强化能力训练,进行题型专项指导 一轮复习中选择基础性、问题式和重点题型进行专项训练,贯穿解题技巧讲解。对开放性试题对学生专项训练中更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