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委宣传部提供 这里有中国连片规模最大的哈尼梯田,这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哈尼多声部”的诞生地,这里是云南省第二大侨乡,这里是红河县。 杨斗者摄 9月5日,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红河县专场)在蒙自举行,红河县委副书记、县长和涛向媒体记者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红河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年的万元增长到年的43.8亿元,增长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年的64.5万元增长到年的8.78亿元,增长倍。财政总收入从年改革开放之初的万元增长到年的2.48亿元,增长倍。财政支出由.6万元增加至25.04亿元,增长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4元增长到元,增长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元增长到元,增长44倍。人均储蓄存款从7.02元增长到.9元,增长倍。 落实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70年来,红河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村村清”“户户清”,全面打响脱贫攻坚大会战。贫困发生率从年由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时的87.7%,降低至年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15.09%。 (图片来自梦想红河) 9年,红河县将力争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出列户人,脱贫退出6个乡镇、71个贫困村,确保贫困发生率降至0.97%,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 跨越发展示范区建设 70年来,红河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闯出了一条具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特点的路子,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建立起完备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中职、高中教育体系,实现村村办有幼儿园,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顺利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9.3年。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自5年以来高考上线率先后4年名列南部6县第一。 (图片来自侨乡红河统战官微) 13个乡镇卫生院、91个村(社区)卫生室诊疗服务能力基本达标,基本建成“县—乡—村—组”四位一体医疗卫生服务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建档立卡户参保率%。 农村安全饮水到户率、广播电视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进村道路硬化率均达到%。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推进红河谷热区 综合保护开发重要示范区建设 70年来,红河县着力发展甘蔗、茶叶、棕榈、梯田红米、热区水果、特色养殖等产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启动实施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保护开发,着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发展连片种植0亩以上种植基地12户,集中养殖规模头以上养殖大户37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个。认证“三品一标”标志22项。建成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云南红河中海渔业唐启升“院士工作站”,红河中海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被列入国家级示范区,成为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核心区域之一。 (图片来自红河电视台) 同时,大力推行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商贸流通体制,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市场经济结构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星分布到全面繁荣,服务业产业结构实现全面更新换代。 推进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70年来,红河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唱响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之歌。 王桥银摄 以哈尼梯田和马帮古城两个优质旅游资源为依托,乘着全省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东风,启动撒玛坝AAAAA级景区创建和马帮古城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全力推进旅游革命建设,打造“云上撒玛坝·醇情哈尼人”“马帮侨乡境·天籁古城堡”2张旅游名片,成功举办撒玛坝“开秧节”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和红河哈尼长街宴活动。 (图片来自红河电视台) 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5.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13.83亿元,同比增长36%。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旅游业的引领下,正在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打造边疆融入 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通道 杨树文摄 70年来,红河县发扬“不畏艰难、精耕细作”的哈尼梯田精神和“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马帮侨乡精神,着力破解“五网”基础设施瓶颈。元蔓、元绿高速公路即将建成,峨石红高速公路、沿边铁路、红河通用航空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元红二级公路、红南二级公路全面建成。行政村(建制村)进村公路硬化率%。县、乡、村三级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全覆盖。 (图片来自梦想红河) 和涛向记者介绍,0年之前,红河县大多数乡村道路还是土路,6年以来,红河县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外连毗邻县、内连各乡镇、辐射乡村的公路交通网。截至年底,县道四级以上等级公路达%,乡道四级以上等级公路达%,实现了13个乡镇、所有建制村公路全硬化目标,基本实现了到昆明3小时、蒙自2小时“经济圈”。 记者:吴富水黄璐段云娟 责编:普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