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柏油马路、整齐的路灯遍布村庄,村民家门口昔日的小菜园、柴禾堆也被统一的绿化苗木取代。昌乐县红河镇通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了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不仅改变了农村村容村貌,还推动该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道路破旧出行困难村民渴望村庄换新颜 昌乐县红河镇的清泉村与南家庄相邻,两村之间有一条多年前修建的马路,村民去镇区、县城都要经过这条马路。然而,在今年45岁的清泉村村民吴海平看来,这条通过外界的马路让他既爱又恨。 “马路坑坑洼洼,电动三轮车颠的都没法开。原先还有城乡客车跑这条路线,后来因为路况太差,客车都改线路了。”吴海平告诉记者,不仅仅是这条道路破旧严重,村子里以前也没有几条硬化路,更不用提路灯、绿化树等配套设施了。 对此,红河镇南家庄村61岁的村民吴荫昌也深有体会。据吴大爷介绍,以前村里的胡同都不通,高低也不平,下雨的时候雨水都能倒灌到家里去,“一眼就能看到头,胡同头都有柴禾堆堵着,过个车也过不去”. 记者了解到,包括红河村、清泉村在内,昌乐县不少村庄部分主干道属于泥沙路,路面坑坑洼洼,群众出行不便,有的村庄基本处于“雨天泥水路、晴天扬灰路”的状况。在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也有部分村庄原先修建的道路排水设施不完备,再加上修建时间长、缺乏必须的工程管护费用和必要的工程维护措施等原因,所修排水沟渠基本毁损和填没,工程利用率较低,一到汛期污水乱流,群众也苦不堪言。在环卫、文体等公益设施方面,多数村公益设施还基本上是空白。 村民告诉记者,此前他们也迫切希望解决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等问题,让原先“脏、乱、差”的旧村庄换新颜。不过,由于无村集体经济来源或村集体经济薄弱,昌乐县不少农村虽想兴办公益事业,却因资金缺乏而难以实现。 村民踊跃捐款修路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红河镇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三清’、‘五化’为重点,对集中相连的红河、高泉、理稼庄子等8个村开展了连片治理,实施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水利设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的实施主要以村民筹劳为基础,采取部门扶持、社会捐赠、镇村自筹相结合方式,总投资万元。” “现在马路也修好了,村里新上了路灯、绿化树木,还修建了文化广场和球场。”村民吴海平告诉记者,半年时间,清泉村旧貌换新颜,村庄现在成了花园,白天球场上可以健身,晚上广场上可以跳舞,他们也过上了媲美城里人的生活。 为保持村内环境卫生,红河村组建了村环卫队,配备6名保洁员,建成垃圾处理站3处,在村主要街道两侧摆放60个垃圾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高泉村为巩固整治成效,将全村按行政区域划分为3个工作片,由村委会成员分片包干管理,每周进行一次打分评比。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