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人文红河 责编 小安 游客到了建水,纳楼土司遗址是了解建水历史文化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在一个崇尚儒家文化的县城,纳楼土司遗址从何而来? 红河的土司制度是开始于什么时候,都经历过哪些变迁,今天,我们一起来系统的了解一下红河的土司制度。 全国闻名的建水纳楼土司遗址 元朝开始实行,明朝开始兴盛有35家大小土司土司即封建领主,是封建王朝封授或官府委任的世袭土官,在辖区为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司法、财税等大权于一身,拥有一切特权。元朝(年至年)统一中国后,任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充任土职,开始实行“土司制度”。 红河地区土司制度在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据记载,从明洪武年间(年至年)到崇祯十二年(年),明朝在红河地区封授和委任的大小土司共35家,遍布今红河州13县市。 35家土司,品级不尽相同从最大四品到没有品全国闻名的建水纳楼土司遗址 若套用现行行政级别大体划分,其中县级以上的土司有广西(今泸西县)土知府、弥勒土知州、阿迷(今开远市)土知州、石屏土知州、蒙自土知县、建水州阿邦土守备、石屏州土守备、纳楼茶甸长官司、安南(今越南)长官司、亏容甸长官司、思陀甸长官司、溪处甸长官司、瓦渣甸长官司、落恐甸长官司、左能寨长官司、麻里长官司,共16家(今绿春县境相当一部分地区属钮兀长官司领地,因钮兀长官司司治在江城县,故不列入)。 这16家土司,从品级上来分,其中属四品1家、五品(含正五和从五)4家、六品1家、七品(正七和从七)10家。属于乡级和乡级以下的土司有阿迷州东山口土巡检、部旧村土巡检、纳更山土巡检、广西府土巡缉、部龙乡土舍、永安寨土舍、日者乡土舍、部束乡土舍、石铜寨土舍、新现寨土舍、弥勒州(治所驻今弥勒市)土照磨、禄庆里寨营长、阿营里寨营长、米车寨营长、瓦遮寨土寨长、猛弄寨土寨长、陡岩寨土寨长、阿土寨土寨长、水塘寨土寨长,共19家。其中,从九品(乡级)5家,达不到品级14家。 红河地区的改土设流18个土司先后被改全国闻名的建水纳楼土司遗址 明代(年至年)中期以后,在部分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以流官(朝廷官吏)为主、土官为辅的“改土设流”政策。红河地区的改土设流,主要在北部与内地接壤的府、州、县进行。 至明代晚期,广西土知府、弥勒土知州、阿迷土知州、石屏土知州、蒙自土知县以及石屏州土守备、广西府土巡缉、弥勒州土照磨、阿迷州东山巡检司土巡检、阿迷州旧部巡检司土巡检及广西府部龙乡土舍、永安寨土舍等18个大小土司先后改土设流,废除土司,革除土官,置流官执掌地方政权。明末,除红河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旧是土司掌政外,红河北部地区随着改土设流的实施和土官的逐步革除,土司势力被极大削弱。 清代的土司制度又新设15家全国闻名的建水纳楼土司遗址 清代(年至年)土司制度沿袭明代制度,但对土司的控制、限制进一步加强,总的是以澜沧江、怒江、元江(红河)为界,“三江之内宜流不宜土,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的策略来设置土司。清代红河地区土司,主要集中分布在红河南部少数民族地区。 清顺治至乾隆(年至年)时期,红河地区除明朝归附仍世袭土司旧职的16家土司外,又新增设阿迷李氏土知州、蒙自土县垂、车古土把总、稿吾土把总、猛喇土寨长等土司15家,新旧大小土司共31家。 其中属五品的有阿迷土知州李氏1家;属七品的有纳楼茶甸长官司土副长官普氏、亏容甸长官司土副长官孙氏、思陀甸长官司土副长官李氏、溪处甸长官司土副长官赵氏、瓦渣甸长官司土副长官钱氏、麻里长官司常氏、车古土把总杨氏、稿吾土把总龙氏8家;八品的有蒙自土县垂李氏1家;九品的有纳更巡检司土巡检龙氏1家;其余均为不入流的土司。以上31家土司,分布于今开远、蒙自、个旧、屏边、建水、红河、元阳、金平、河口、绿春,其中红河北部7家,红河南部24家。 年,红河地区有土司31家,其中分布于红河南部今红河、元阳、金平、绿春4个边疆县的有思陀、瓦渣、溪处、左能、落恐、上亏容、下亏容、曼车、纳楼乐善永顺二里、纳楼安正崇道二里、纳楼敦厚复盛二里、纳楼太和钦崇二里、纳更、稿吾卡、瓦遮寨、马龙寨、六呼寨、猛弄寨、五亩寨、宗哈寨、宗瓦寨、五邦寨、水塘寨、和尼里、猛喇寨、茨通坝寨、者米寨、牛孔,共28个土司。分布于红河北部接近红河,今属个旧、建水两市县的有陡岩寨、阿邦寨、阿土寨3个小土司,还有建水县的官厅、坡头部分地区属纳楼土司。 年后,开始乡镇、保、甲建制“土流一体”和“土流兼治”年,红河南部边疆地区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年结束。经过改土归流,31个大小土司被先后废除,改为乡(镇)、保、甲建制。乡(镇)作为民国时期基层政权形式,被纳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和基层行政机构。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土司的干扰以及官场腐败等诸多原因,名为“改土归流”,实为“土流并行”、“土流兼治”和“土流一体”,原来的土司大多仍任乡镇长、保甲长,土司的权力和影响仍然存在。尽管如此,改土归流毕竟顺应时代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打击了土司势力,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和推动红河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2月,云南全境解放,红河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建立人民政权,随着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的贯彻,剿匪斗争的胜利,之后又完成边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少数民族群众的觉悟大大提高,要求进步,要求发展,已是各族人民包括土司上层人士的共同愿望。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土司制度,历经余年的土司制度宣告彻底结束。 管窥神秘的皇封世袭勐弄司署勐弄司署位于元阳县新街镇以南20公里的攀枝花乡,坐北朝南,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气势恢弘,占地.5平方米。是清雍正十三年(公元年),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白安向清王朝投诚后被册封为世袭土掌寨(即土司),其子孙于民国年间所建,白氏土司从兴起到衰亡世袭相传历经10代土司,历时年。 司署建筑群由高大厚实的石墙围砌,内设正堂(议事室)、佛堂(供祖堂)、花厅(会客厅)、兵头房、老总房(即牢房又称班房),以及按土司建制等级所设的土司、师爷、管家、里长、团长、侍侯、监狱长等住房。庭院楼阁均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无处不彰显尊贵与至高无上的土司权威。 司署共设三院三天井,由四组台阶上下相连。第一组台阶即大门前的63级青条石台阶,每三级台阶之间隔有一个平台,是按三步一叩首的封建礼节修建,从第一级台阶到最后一级得叩21个头。台阶的尽头便是斗拱飞檐,刻有“皇封世袭勐弄司署”八个金色大字的大门,两侧为衙署士兵的住房。沿第二组台阶直上,便是第二座庭院,院落左边为兵头房;右边为班房,其面积约为60平方米,内外结构,外面40平方米,是老总住房,里面20平方米是关押犯人的地方。 沿台阶进入第三个庭院,映入眼帘的是里长房和团长房,分别写有“高瞻远瞩”和“气象万千”两个成语,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土司署依山踞险,居高临下的霸气,也及云蒸霞蔚,层林叠翠,修身养息的福气。与第四组台阶所连的大院就是正堂,也叫仪事堂,正堂墙面上挂有“内圣外霸”四个金色大字,是历代土司用于激励自己内修知识、涵养,外练胆略和气魄的信条。昔日的仪事堂而今已辟为土司文化展览室,展有十八位土司画像和资料。 当时的勐弄土司辖域东接金平勐丁、老集寨,南与者米(现属金平县)、坪河、三勐(今属绿春)为邻;西连瓦渣(分属红河绿春两县),北连太和乡(牛角寨)、瑞云乡(胜村乡),行政区划分外三里(即江以南的崇善里、乐道里、永顺里),内三里(江以北的永善里、郭任里和安义里),所辖区域面积达.9平方公里,共有93个招坝,个自然村,7个民族,达三万余人。 猛弄司署于年7月29日动工按原貌修善,并于次年11月举办了开馆仪式。修复后的猛弄司署,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可一次性接待54人同时住宿,余人同时就餐。如今,封建王朝已退出历史舞台,土司文化已成为一个缩影,高瞻远瞩的是改革开放的巨变,气象万千的是人民生活的变迁。昔日代表无上权威的司署已成为今人了解历史,解读土司文化的一扇门,踏入勐弄司署,尤如踏入土司文化的时间隧道,步入土司文化的历史长河。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