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你哪个学校的喃?” “我xx中的,街娃儿学校。” 当毕业多年的成都娃儿 再聊起自己的学校的时候, 都会自然而然地在句末加上一句 “街娃儿学校”。 如今想来, 当年抽过的烟、打过的架 不过是一场荒唐, 青春嘛, 没有疯狂, 怎么能算活过? 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成都市区内的中学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成外、实外是有名的学霸学校,盛产状元;四七九名垂青史多年,动辄一个“火箭班”,相当于你的大半只脚qia进了省重点的门槛。 那个时候的娃娃就是嚣张,嘴巴也嚼,成都有个“10+10中”,坊间传说当年他们学校有个升学口号:我们就是比4中、7中、9中牛B!(4+7+9=20middleschool)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学校的娃娃会自带一种莫名的傲娇感之外,其他学校的娃儿都喜欢戏称自己的学校为:街娃儿学校。 是的,我也是“街娃儿”学校毕业的。 上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头总有那么几个连教务处主任都不见得管得到的同学,老师们都会称他们为“费头子”,再江湖一点儿的喊法,就是“街娃儿”了。 “街娃儿”些都长啥样子? 反正我们学校的“街娃儿”都不多于喜欢穿校服,喜欢穿5street和FOX的大脚脚裤; 他们不喜欢听课,喜欢在打上课铃以后蒙头大睡,临睡之前还不忘提醒同桌:诶,中午放学喊我一声哈! 他们为人耿直,但是脾气不太好,“欺负我们班女同学哇?放学给老子等到哈!” 他们长了一副“老子不屑于食你们这些人间烟火”的样子,却总是在课余时间抽起小卖部悄悄买来的散烟。今天老师缴一包,明天他们再买一包。 在教室里面,这些娃儿一般都是坐在讲台旁边的“特殊位子”,上课的时候,总能听到老师对他们的提醒以及忠告:不听讲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上初中那会儿,我们学校和当时的锦江中学只有一墙之隔,他们学校的娃儿经常跑到我们学校来买二块五一根的烤肠,我们也经常去他们的小卖部买总是会抽到“再来一包”的虾条。 当然,这些都是老实娃儿的过法,“街娃儿”些都去哪儿呢? 锦江中学出校门左手边有个小卖部,我那些“街娃儿”同学都喜欢在这儿买散烟来吃。在他们看来,零几年那会儿,在滨江路的府南河边以思考人生的名义抽两根散烟,是一件“神享受”的逍遥事。 中午放学的时候,各种名声在外的“超哥”出现在这个小卖部门前——买走红塔山的昆哥昨天才把高三同学打了,今天放学跟隔壁子的干虾儿约了一场鼻血架的美哥打算用一支烟的时间思考一下如何速战速决…… 很快,5角钱一根儿的散烟,已经让小卖部的老板儿走进了发家致富的新时代。于是,老板儿开始坐地起价,8块钱一包的国宝熊猫,一共20根,卖下来老板儿还多赚两块。 莫得钱的时候又想抽烟咋办? “老板儿,赊两根儿!” 那会儿的“街娃儿”同学都精灵得很,一般先赊两根儿,然后再多来几盘,有钱了之后就一伙色把帐补起,取得老板儿的信任之后,再赊一波大的,然后就换地方买烟。 因为学校周围拆迁,我们中午偶尔会去三圣街的“狼牙职中”吃午饭,1块5一份的土豆丝炒饭,便宜好吃,关键是,还有帅哥看。 巧的是,狼牙职中门口也有那么一个小卖部,每到中午,整条街人头攒动,我们坐在街对门的小桌子上吃炒饭,小卖部里面塞满了的校服上画得花花绿绿的同学,抽散烟的、等兄弟伙的、耍朋友的……要是一个不小心挤到那个哥老倌,你娃憋憋要遭挨一场! 小天竺的“4*4中”是个市级重点中学,我上高中那会儿,已经更名为“beauty外国语中学”的4*4中,更添几分极具国际感的大气。 在这个“晃眼儿国际学校”里度过了3年高中生活的石头也是个“超哥”。 那个时候,石头抽烟的标配是紫云,实在莫得钱就买7块钱一包的红塔山,再少点儿就买红河,实在是山穷水尽了,就会到锦江中学旁边的这个小卖部来买散烟。 时间一长,石头跟老板儿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有的买卖默契,一般走到小卖部前,一喊“老板儿”,还没说要咋子,老板儿的烟已经递过来了。 想来,在我们上学那个片区,我们学校的“街娃儿”应该是耍得最“野”的。那个时候他们不晓得哪儿来的脾气,就是看不惯那些气焰嚣张的人,好多鼻血架都是因为一个“看不惯”打起来的。 有一次,石头跟兄弟伙去打一个高二的娃娃,他自己都不晓得为啥子要打别个,如果非要安一个理由,那就是:太嚣张了。 天黑路滑,社会复杂,哪个晓得,这个“气焰嚣张的同学”是个练跆拳道的,啥子都虚就是打架不得虚!他对到这群“街娃儿”放下狠话:“有脾气的,一个一个来!” “街娃儿阵营”这边不晓得哪个吼了一声“吃饱了跟你单挑!”,然后一群人一拥而上,因为凑得太近,人又多,跆拳道选手没有发挥空间,只好干挨。 因为打架出名,我们学校成了一个“集散堂”。反正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街娃儿”,不是跟这个学校的超哥耍得好,就是认得到哪个学校的“校霸”,大家都自认是“社会上的”,不是你罩我就是我罩你。 不过,我们学校的“街娃儿”还算有素质,他们从不刮钱,不主动出去打架,也不打本校的学生,在他们看来,自己学校的还是要团结,即使再不喜欢哪个,也不是很想看到他在外面被欺负。 有一次课间,有个其他班的男生冲到石头他们班教室就是一阵乱吼,之后,他从教室里把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叫到走廊,看这个凶神恶煞的样子,我们都躲得很远,生怕打起来,要遭误伤。 他们之间具体说的啥子我记不得了,只记得这场看似并不太平的交谈还没进行到五分钟,石头就从教室里冲了出来,抓起那个男生的领口就说:“你打他等于打我,你敢动他一哈,今天都走不脱!” “街娃儿”身上那种自带BGM的江湖气是哪个都copy不来的,作为旁观者来说,我只感觉到这句话在当时那个有些狭窄的走廊上回响了好久,那时,我心里也暗自为他这样的侠义之举拍了好久的巴巴掌。 时过境迁,回想起当初“超社会”的情景,已经是奶爸的昆哥连连摆手:“那个时候年轻不懂事,现在想起都觉得瓜!” 在某卫视独挑执行导演大梁多年的石头说起这段少不经事的“当年勇”,也觉得好笑,不晓得当时哪儿来那么多精力、火气和义气。 想来,上学那会儿,为了绷超哥,经常问别个“单挑吗甩点嘛”简直是太瓜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就是觉得帅得不行! 虽然那个时候好多老师都看不惯这群咋个管都管不到的“街娃儿”,但是多年以后,当这些老师再次回忆起当年,给他们能第一时间喊出名字的,还是这群有血有肉的“费头子”。 一场书读下来,我们学校的“街娃儿”打了不少架,每次请完家长、领完处分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出山; 一场书读下来,我们学校的“街娃儿”也记了不少情,每次逢年过节和同学会,都是他们最先组局,推杯换盏之时,每每回想起当年的故事,他们总是推心置腹,最先喝到挂。 且不论孰是孰非,哪个小时候还没打过几场鼻血坨子架?事隔多年,这些虚劲自无需再多提,更多的,都是来自那个年代的年少轻狂而已。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刚好收到一条来自ONE的推送,觉得合适至极,决定用这句话作为结尾: 这是局部地势造成的,这倒流的一段虽然特殊,但最终还是要融进正确的流向,和千千万万的支流一起汇入大海。 (宋阿曼)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原来热血少年都cos过长头发的陈浩南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鸣谢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