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责编 小佳 4月25日,由红河县委宣传部主办、阿扎河乡承办的“哀牢天韵,大地乐章”首届中国红河哈尼“多声部”原生态展演在普春举行。以天作背景,以梯田作舞台,来自红河县的近名哈尼村民,用原始非专业的嗓音,唱出了世界罕见的多声部音乐。 本次参演的哈尼人均是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的村民,他们用传统自制的笛子、三弦、门琶作乐器,用棕榈叶做道具,即兴唱起了栽秧山歌,跳起了哈尼民间歌舞,展现了哈尼人的梯田农耕文化。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合唱,由一人开腔主唱,众人帮腔。主唱声音清脆柔美,和声多音变换,在山间此起彼伏。音乐评论家赵景扬表示,哈尼多声部唱出了八个声部,偶尔在歌声里会出现“小二度”,是世界罕见的民族民间歌种,享誉世界的侗族大歌也仅唱出了四个声部。 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是哈尼族祖先在梯田中耕作中创造并流传下来。每年春耕开始时,哈尼人都会在梯田上举行“开秧门”的祭祀仪式,为“秧姑娘”嫁给“田小伙”举行大地婚礼,他们聚在一起,插秧时唱歌,休息时跳舞,祈福丰收。在哈尼族的耕作文化中,有句“不跳乐作谷子不饱满,不跳乐作寨子不热闹”,在哈尼人的心中,如果“开秧门”的时候不唱不跳,来年是不会丰收的。 多声部非遗传承人陈习娘:担心哈尼多声部会失传 今年已经是52岁的哈尼多声部非遗传承人陈习娘,是阿扎河乡普春村的村民,从小跟着爷爷学唱哈尼民歌。凭借自己对哈尼多声部音乐的喜爱,陈习娘放弃了在村里的其他赚钱的工作,以表演哈尼多声部为主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后,陈习娘在村里开始做传统乐器,教人学唱哈尼族多声部音乐。陈习娘说,如今学唱的都是四、五十岁的同村人,年轻的村民都出去打工赚钱去了,他担心,再没有年轻人来传承,这项民族文化会失传。 为了不使自己喜爱的民族文化失传,陈习娘将自己在外面打工的姑娘陈夏苓叫回村里,带她进红河县民族文化传习馆学艺。28岁的陈夏苓,现就职于红河县文化馆扶持非遗文化的特殊岗位。她说,文化馆和她一样学习哈尼民歌的只有6个人,但是要想完成哈尼多声部的表演,至少需要8个人。 哈尼族民间文化保护人吴志明:民族文化的保护需要更多人的力量 吴志明是这次哈尼多声部展演的导演,也是哈尼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者。5年,他自费筹办红河县民族文化传习馆,教学哈尼族、彝族民间艺术。曾带学生前往欧洲、东南亚、台湾等地表演哈尼多声部。但由于传习馆开销大,现在他只能靠制作民间工艺、乐器作维持。他说,剧场演出和融入大自然中的演出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的展演,他希望有更多人 红河县委宣传部部长周良:将原生态的东西保护下来 “年开始,哈尼多声部展演就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期我们开展了文化调研及展演推广,让世界多了解哈尼多声部展演。目前,最关键的是将原生态的东西保护下来。”周良告诉记者。 此次,红河县推出的首届中国红河哈尼“多声部”原生态展演活动,是红河县探索民间资源,推广民族文化的重要尝试;为挽救、保护、传承、发展哈尼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展示“多声部”民歌文化魅力,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扩大“多声部”声誉和影响力,增强挽救、保护、传承、发展“多声部”的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提供了重要平台与支撑。 欣赏一下展演过后长街宴上的“特色”腔调敬酒歌活动掠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多声部》简介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是哈尼族多声部音乐的发源地,多声部曲目《栽秧山歌》(吾处阿茨),是哈尼族传统山歌“阿哧”的一首代表作品。 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是哈尼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随着每年的生产劳作的季节变化,在劳动中自然产生了《栽秧山歌》。这一歌种在普春16岁以上的姑娘及中老年妇女都能演唱。哈尼人世代与梯田打交道,以梯田为生命之本,一年四季都劳动在梯田里,当然,一年四季中哈尼人最注重的就是载秧季节了,所以,每当栽秧季节到来,梯田里四处栽秧山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震撼山间,动人心魄。 红河县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的首次开发是在80年代,通过民歌集成等活动发现的。90年代再经红河县文体局与云南艺术学院联合向全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研讨会着力推介,《栽秧山歌》的独特调式和多声部演唱法,在音乐界引起热烈反响和极大 原生态栽秧山歌的演唱,以栽秧时节最为普遍和热闹。演唱时,有的地方有专门的歌手,在插秧现场演唱助兴。更多是栽秧的妇女边劳动边即兴演唱。 栽秧山歌的演唱形式,总的来讲是主唱+帮腔,加伴奏主唱者通常为女歌手。帮腔者根据具本情形而定,有时仅在场插秧的妇女加入,则为女声主唱帮腔;有时有挑秧、耙田或站在田边的男声加入,则为女声主唱混声帮腔;其次还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的演唱形式。有乐队伴奏的乐器是由哈尼族民间乐器直笛(扎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树叶四件乐器组成。这种演唱多为屋内和舞台上;田间演唱时,则用野姜叶做的吹管乐器“梅琶”单独伴奏。这样,其演唱形式又可分别称无伴奏主唱帮腔和有伴奏主唱帮腔两种形式。 《栽秧山歌》的演唱内容: 栽秧山歌的演唱内容非常丰富,且都与生产劳动特别是梯田水稻栽秧直接相关。如普春哈尼族女歌手陈烟崩主唱的《栽秧山歌》: 主唱:(呃舍呃依依喔) “依舍”唱的山歌就要(哎)开唱(依舍) (舍呃依舍呃依依哎) 休息时刻心血来潮的伙伴们(哎) 唱歌(哎)不要慌忙(舍呃呃呃呜舍) 帮腔:(舍呃舍呃呃) 主唱:别慌(哎) 心潮起伏不定的小伙子们不着急, 锁在心中的歌不再(哎)深藏, 姑娘心中真是春潮激荡。 帮腔:(依舍舍哎)! 主唱:(依索索依呜舍)! 帮腔:(舍呃)! 主唱:不是(例)! 布谷鸟叫你快把大田耙平, 那布谷姑娘来把梯田观望, 她诚心地为我农活四处奔跑, 希望秧苗快快长绿, 让闲不住的哈尼姑娘赶紧栽秧。 (依舍舍呜) 帮腔:(哎!哎哟,依舍舍舍呃)!等等。 《栽秧山歌》的演唱内容从栽秧开始一直可以唱到谷子发黄,到丰收时节,即从农历一月唱到农历十月年。 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吾处阿茨)这一歌种是哈尼人的祖先在梯田劳动中自然产生的民族民间艺术,并长久地流传。 多声部原生态哈尼族民歌音乐形式在中国各民族民间音乐里很少见,所以普村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的存在并被发现这是最难得可贵的,它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 进一步的认识研究普春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对了解哈尼的农耕梯田文化和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特别是对了解哈尼族一年四季的生产劳作习俗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有国外的音乐权威曾断言:“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民歌”,可恰恰在红河州偏僻的江外红河大山深处里的普春,在哈尼族世代传唱的民歌中,就隐藏着如此美妙的艺术珍品,这不仅是红河的民间艺术珍品,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珍品。 (来源:梦想红河) MORE人气榜单
|